我见过很多机构内部争吵,观念意识价值观上的争吵。这种争吵,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拳打脚踢,它会导致人才流失,机构内派别林立,严重时机构甚至要四分五裂。
争吵的机构太多,不胜枚举,暂且以A机构统称吧。
A机构有几十位企业家的紧密关系资源,企业家每年都拿出一定量的资金,经由A来选择NGO伙伴做公益项目,A机构从中提取一定的管理费或佣金。这是A机构的运营模式。A机构可以是一家基金会,也可以是一家公益咨询机构,无论如何,它是一家中介机构,连着企业家和NGO两端。
问题来了,A机构的客户是谁?
一派认为是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给钱,机构靠什么活着,又靠什么发展。这常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一派认为是NGO,或者NGO背后的目标人群以及社会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解决目标人群面临的社会问题,干嘛来做公益,还不如干脆去做生意好了。这常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
客户定位不同,A机构的主营业务可能会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如果定位企业家是客户,那么A机构应选最能符合企业家要求的NGO和社会问题,如果企业家的兴趣变了,机构选择的NGO和社会问题都应跟着变。如果定位NGO以及背后的目标人群是客户,那么A机构应该挑选那些关注这些人群的的企业来合作,如不关注,即使有钱,因为使命不同,也不合作。
谁是手段,谁是目的,两者截然相反。
通常这个时候,领导就出来和稀泥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把事情弄清楚,弄明白,而是要“维稳”。为什么一定要分得那么清楚,列个主次呢?两边都要搞好,两边都是客户,缺一不可,任何一方服务不好,都是不对的。
但现实是,一家机构,那么多员工,又有那么多利益相关方,大家总得有个指导的准绳。兼顾说,平衡论,只能掩盖矛盾,不能缓解争端。
让我们看看创业导师马云是怎么做的。阿里巴巴公司经营的生态系统错综复杂,需要平衡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靠什么呢?其中一个武器就是核心理念,也即马云常说的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里的客户显然是指网店及其消费者。
马云为什么一定要排优先序?我理解,就是要避免A机构的争吵。现世上,谁人不说企业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的,而这个经济学理论上很有意义的假设,如果变成一家大公司员工行为上的准则,这家公司一定在市场上找不到北,股东最终也一定会很惨。
企业家把钱拿给A机构,一种情形可以理解为企业家是A机构的股东。如果A机构是一家基金会,企业家是A机构的出资人,那就相当于是股东了。股东出资给企业,是为了让企业创造客户,并为客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让企业给股东服务。
如果出钱是为了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社交和资源交换需求,那A机构就成了一家自组织或者行业协会了。这亦未尝不可,此时需要自问的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公益?为什么还要与NGO合作呢?有没有其它更有利于自组织、自我服务的好方法呢?
还有第三种可能:购买服务。企业家想做公益,但没有时间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去挑选合适的NGO、设计合适的项目,实施合适的管理。购买服务的运营链条是这样的:
企业家——A机构——NGO——服务对象——社会问题
此时,两个有意思的概念出现了。
一个是德鲁克提出的“首要客户”和“支持性客户”。首要客户是指那些你想改变的且唯一的客户,而支持性客户是指那些可能对你说不从而让你没办法为首要客户提供服务的各类人群。
有些机构负责人也听过这个概念,马上说,“你们看,德鲁克也说两者都是客户了”。可关键是,德鲁克做了“首要”和“支持性”的区别,他们的位置不是同等,从命名上,我们也能看出,“首要”是目的,“支持性”是手段。
另一个有意思的概念是互联网带来的。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区分了“客户”和“用户”。客户指的是那些向你付钱的人,用户是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在互联网上用户未必要付费的。以Gmail为例,用户是广大网民,免费的,客户是广告商,付费的。但付费是因为有数十亿的网民,没有用户,也就没有客户。所以,互联网世界经常讲“用户至上”。
周鸿祎所讲的客户,与通常所说的客户不同。一般来说,用户也被理解为客户的一种。在周鸿祎的论述中,在互联网思维中,客户也是有主次之分的。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把用户基数做大,把体验做好,付费客户自然会来。
同样的逻辑,在公益服务链条中,如果A机构不能挑选好的NGO,不能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家不会购买A机构的服务,不会把钱给A机构。
最近的趋势,投入中国公益的资金越来越多了,相对于资金,能有效应对社会问题的机构和项目,更是稀缺品。因此,那些稍具专业性的机构,资金已经不是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了。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的时候某些企业家做公益,主旨并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权钱交易者有之,宣传品牌者有之,结交朋友者有之,自娱自乐者有之,寻求心灵安慰者有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谈论什么解决社会问题,那不是自找苦吃吗?
所以,我们的客户是谁?尤其是排在首要位的、“至上的”的客户是谁?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每家机构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比模模糊糊、模棱两可、搞平衡、搞兼顾的选择要好。
当然,读者也不难从文中读出我的个人偏好。我不可避免会流露出自己的主张。那就让我把这个主张说得更直白一些吧。
公益组织和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但在目的上有所不同。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客户,而公益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客户,服务客户是为了让客户有所改善,以后就毕业了,不再需要我们了。公益,需要资源,需要大量的资源,稳定的资源,但资源提供方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而是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战友。我们不为资源方提供服务,而是和资源方一起共同应对社会问题,让更多的客户不再需要我们的服务,让他们毕业。
不知道为公益提供资金的企业家们,听到会是怎样的感受,会不会不舒服?
也许企业家们也持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我们公益界的困恼,只不过是我们太敬畏资源方了吧?
惟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