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的学问(五)认字与写字
据我妈的回忆,曾经因为我哭闹哄不住,她就抱着我到外面溜达。在一个大院的门口,地上是两扇大铁门开关滑行的弧形轨道,我还抽噎着,却指着地上说:“妈妈,儿——”我妈四下里打量了半天,才发现我指的是地上那一对弯弯的轨道。像“儿”这样的独体字,是我最早认识的汉字。我还记得在幼儿园,有一位姓“杨”的老师,但是我那个时候只认识“羊”这个字,所以我一直都觉得这位老师就叫“羊老师”,而且,她的样子也很像是一只羊。
我妈是教师,从小我就总看见她写教案。于是有一天,我妈发现我也煞有介事地“写”满了一页纸,一行又一行,远看起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重要的是,还留着整整齐齐的行间距,可是拿近了一看,原来就是用笔胡乱地画圈圈和划道道。
在我5岁的时候,看到邻居大我两岁多的一个姐姐用描红本写毛笔字,那是她当时的一项作业,于是我也软磨硬泡要写字。当时的笔墨纸砚都不宽裕,我妈也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从学校挑拣了些用剩的材料给我,才算是让我满了意。对于一个还没有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能认字,能写字,甚至是背书包、写作业……都是令我无比艳羡的事情。
三四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没有变。观察和模仿依然是婴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对于汉字的识记,仍然是通过画面和图片的形式理解和记忆,这与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不同,学习和使用汉字与字母文字,所调用的是不同的大脑区域。因此,汉字可以很早就被孩子注意到并且记住,甚至学会使用。
然而,正是时代的巨变,孩子们所浸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文盲虽然少了,但读书和写字的人也少了,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电脑似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连输入法也越来越简单和智能化,语音就可以。孩子们的眼睛里难有写字的模仿对象,也就失去了“会写字”的神圣感。不过生活中,文字还是有很多机会出现的,起码大街上有路牌和广告牌,家里再不济也准有几本书,饮料瓶和零食的包装袋上总有产品说明书和配料表。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不大会写字似乎问题不大,想当个文盲倒还不那么容易
然而如今的家长却没有过去那么淡定,早早就给孩子报了认字班、写字课,生怕上学以后跟不上。的确,一年级的娃要正经八百地学习认字和写字了,并且有一部分娃确实遇到了困难,有一些是原来报班学过的,也有一些是原来没学过的,但家长通常都很是后悔,认为是因为没有报班学习才会跟不上的。可是教育部又明令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矛盾中的家长们无所适从。
其实问题不在于学还是没学,而是在于怎样学。也就是说,教育部禁止的小学化教育,是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学前期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游戏化的,是符合儿童生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游戏化活动和课程,让孩子们在玩儿的过程中,在生活的过程中接触、体验、了解和运用。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提前学了效果不好,是因为做了拔苗助长的事情,没有提前学,确实不会,那是因为生活和游戏里缺少文字的元素,孩子缺少了足够的接触、体验、了解和运用,所以适应起来有些困难。其实如果大人不那么着急,孩子慢慢是会赶上来的。
当然如果想要提前有所准备,那就要利用好孩子生活和游戏中的资源。比方说,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让孩子看到,我们因为认识字而解决了很多问题,认识字很有用,很神气。假如你和孩子一起坐地铁,要在“前门”这一站下车,如果你只是自己看好地铁图,自己记得什么时候下车,只把孩子当个行李似的带着,到站就拉着他下车,那么孩子也就只是稀里糊涂地跟着。如果你和孩子一起趴在地铁图上,用手指头带着眼睛找到“前门”这两个字,念出来,然后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就在这一站下车,帮我记着点儿啊!”这时候孩子就会认真起来,会很努力地监督,不要坐过了站。
也就是说,你需要和孩子在必要的时候讨论和说话,说关于读汉字、用汉字的话,还要请他也尝试记住必要的汉字,以便可以完成一些“重要”的任务。去超市的时候,要买菜,找“蔬菜区”,于是要看牌子上写的什么,认识字就找得到,让孩子帮你找。挑食品的时候,要看生产日期,请孩子帮你找,帮你看,甚至帮你算一算还有多长时间过期。吃药的时候,请孩子帮你看看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诸如此类。孩子能够帮助你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会收获很大的成就感,会觉得自己很有用,会认为认识字很有用。这样的练习日积月累,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注意身边的汉字,不知不觉记住很多汉字。
认字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渠道,就是早期阅读。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有条件拥有许多自己的书,家长也愿意拿出时间陪伴阅读,也就是亲子共读和讲故事。不过在我们跟踪调查的低年级小学生当中,并非所有做过亲子阅读的孩子都善于阅读,也不是所有常听故事的孩子就会有比较大的识字量。问题出在,如果在亲子阅读中,孩子过分依赖家长的陪读,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没有培养起来。另一方面,如今许多电子产品可以代替人来讲故事,家长会依赖这些产品,过多地让孩子听故事,却太少用眼睛看书,读图,读字,于是当孩子要面对自己解决阅读任务的时候,就会觉得太难太累,容易回避和抗拒。
亲子阅读效果比较好的家庭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家长自己经常看书,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模仿的意愿。在我们访谈的家庭中,有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妈妈是个护士,在家的时候经常拿自己护理专业的书翻看,于是引得孩子也去翻看妈妈的书。妈妈说,也不知道他能看懂多少,有时候好像只是看看图。等到上了小学,有了阅读的任务,孩子忽然觉得很重要,自己也像妈妈一样,有自己需要看的书了,常常看完一本,发现时间还没到,就问妈妈是不是可以再看一本。能像妈妈那样看书,看很多书,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也是让他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其次,从一开始接触书的时候,尊重孩子用读图的方式看书。也就是说,孩子一开始不去注意书上的汉字,只注意图片,也很正常。孩子开始注意汉字,其实也是以图片的形式识别和理解的,平时记住的越多,在书里也就会发现,似曾相识,有时候还会连蒙带猜,张冠李戴地读出来。这时候千万不要笑话孩子,帮助他重新念正确了就好。重要的是,孩子主动地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那些字和长长短短的句子上了,那就跟随孩子的注意力去念一念。让他感觉到有趣,好玩儿,没有压力。而真正讲故事的时候,家长自己陶醉在读出汉字之后,感受到故事的更加有趣和美好,孩子往往就会希望自己也能读出那越来越长的句子。
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当孩子有了可以静下来自己选书看书的意向,家长就逐渐撤出来,不和他掺合了,而是各自投入到自己的自主阅读当中。遇到困难可以讨论一下,不认识的字,问一下,然后赶快继续读下去,不轻易打断阅读的总体过程。要知道,如果你在看书,而旁边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那么你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陪是为了不陪,这个逻辑一定要理清楚。
在写字的问题上,我们在前面的文章谈到,其实是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太早让孩子握笔写字反而容易造成动作别扭,姿势不标准,倒是应该多做手工,多干点儿细活儿来的实在。而且,孩子最初把写字是看成画画的,在幼儿园,有的孩子会说:“我在画字。”如果他开始注意字,想要把字记住,“画”下来,哪怕画错,笔顺不对,也不要急着纠正他。孩子爱记,爱写才是最重要的。到了小学阶段,老师自然会用规范来要求和约束他。孩子没有负担,只要努力,就会越来越好。在前面文章中我们还推荐过和孩子在大纸上画大表格,制作月历,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月历上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和数字,复杂的字大人写,简单的字让孩子写,写错也不要紧,喜欢写,爱写,觉得能写出东西来很自豪,就是为孩子学习写字做好的最积极的心理准备了。
中国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学习汉字的时候,急功近利反而不好,慢慢体味倒是更有意思些。如果有兴趣,买一些汉字演化过程的书或者字典,茶余饭后和孩子一起翻翻看,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总之,放下负担,玩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