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舌电影和奥斯卡双双“乌龙”想到的

昨天早上看到“毒舌电影”微信公众号推了一篇文章:《凭什么我认定它会拿奥斯卡最佳电影》。

从毒舌电影和奥斯卡双双“乌龙”想到的_第1张图片

读完之后,我兴奋不已。

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北美记者,叫“西多”——好吧,我好像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西多断定:“我将从最佳影片的评判标准、评奖机制以及竞争对手三方面论证——《爱乐之城》铁定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并且立下flag:“欢迎收藏此文,以备日后打脸。”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毒舌电影”确实被打脸了。

他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而所有人都没有猜到的是,奥斯卡居然也会出现“乌龙”。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一开始颁给了《爱乐之城》,后来发现颁错了,真正的“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

从毒舌电影和奥斯卡双双“乌龙”想到的_第2张图片
奥斯卡颁奖典礼


坦白说,我其实并不是特别关心《爱乐之城》会不会拿到“最佳影片”。虽然我也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至于“毒舌电影”到底会不会被打脸,说实话,在获奖名单公布之前,我还是有一点点期待的,嘿嘿。

但比起精准的预测,正确的观点,真正让我兴奋的,是那种“活在未来”的感觉。


不是谁都能活在未来的。

要想预测哪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首先最基本的,获得提名的九部电影至少都得看过吧,最少最少,也得看过比较有竞争力的三部——《爱乐之城》、《月光男孩》和《海边的曼彻斯特》。

看过了电影就一定有发言权吗?未必


你需要对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都颁给了哪些电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你才能分析出大致的规律和趋势,不然,那还是相当于瞎猜。

有人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潜规则”是,必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化、政治、观念、历史、艺术……都有可能牵入其中。

那么,就需要了解这三部电影背后分别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爱情?梦想?种族冲突?致敬传统?复兴艺术?生存哲学?

那么,奥斯卡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电影获得过“最佳影片”?


奥斯卡的奖项是如何评选出来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6000多名会员票选出来的。

每人两票,一票投给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提名影片,一票投给最佳影片。

那么,是不是提名越多的电影,获最佳影片的可能性最大呢?

6000多名学院会员,演员占大多数,那么,会不会比较看重“表演”呢?

奥斯卡的投票机制从2009年开始改为“投票复选制”,对口碑两极化的大胆作品冲击很大。

那么,会不会比较“安全”的电影更有优势呢?


最后,还要总体分析一下每一部电影的主题、核心和口碑、评价,哪一部更符合奥斯卡的调性?

近期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事件有可能会影响“最佳影片”奖的评选?

(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当选……有人说,奥斯卡就是为了怼总统,所以才把“最佳电影”颁给了《月光男孩》——一部关于同性恋黑人的电影。)

这6000多名会员会不会通过“最佳影片”奖的评选传达出一种呼声和倾向?

(当然了,“毒舌电影”并没有分析到这一点。也许这就是他最终预测错了的主要原因。)


这一系列的分析之后,我们才能判断,谁更有可能摘得“最佳影片”这一殊荣。

或者说,做出我们的预测。


虽然“毒舌电影”还是预测错了,但是我依然很欣赏这篇文章里的条理、逻辑和分析。

未来之所以那么迷人,就在于它永远不可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和不确定。

我们没有办法永远做出正确的“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

而懂得思考和分析的人,至少不会拿自己的未来去赌博,至少不会盲目从众和投机,至少能在运气好的时候,让自己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所有希望变得更好的人,都需要“活在未来”,知道自己朝哪里走会走得更好、站得更高。

而“活在未来”的背后,应该是严谨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毒舌电影和奥斯卡双双“乌龙”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