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年味越来越淡”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回顾我的童年还真是印证了古人说的一句话:娃娃望过年!为什么呢?还是让我来说说那时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吧。

        首先,从物质生活来看,当时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苦,但作为中国人始终有个传统习俗那就是:无论如何穷都得过年!所以作为父母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过年时让全家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你想作为小孩谁不希望吃顿好吃的饮食,不希望穿一件新的衣服呢?所以那时我们特盼望过年。

    这里讲几个小故事吧:记得有一年(我大概不到十岁)快过年了,由于父母还忙,叫我到附近乡镇去买醋和酱油,同时给我奖励一角二分钱让我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当时把我高兴的不得了,结果我给自己买了一个月饼,在路上还舍不得吃,回家后叫母亲尝了点才自己把它给吃了。

    又是一年,大概我读小学五年级了吧,我已经知道爱面子了,因为我是家里最小一个,平时衣服就是穿姐姐、哥哥们因短了但还未烂留下的衣服,从内心讲当然希望过年父母能为我缝制新衣服。但是,这一年仍是因为穷,父母无法给我缝制更好的衣服,他们就给我缝制了一套用白布染成蓝黑色做成的衣服,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初一这天邻居们和我父母、哥姐都去镇上看热闹,我却坚决不去,愿意一个人在家,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衣服不漂亮!但是当时父母并不知道我的心思。

      说了物质生活现在来谈谈文化生活吧。在六、七十年代,那时我们老家农村没有电,照明就是煤油灯,所以根本谈不上电视,就是收音机都是侈奢品。记得我们沟头有位森林局工人,春节回家探亲带回来一个收音机,沟里的人觉得特稀奇,好多人晚上都去他家听收音机,当时据说有人听完回家因天黑还不小心滚到水田里去了。

    过年放鞭炮也是很侈奢的事,因为实在太穷,首先得考虑吃饭的问题,所以过年能放鞭炮那是多么喜乐的事啊!但总还是有的家庭要放点鞭炮,因此农村仍然能感觉得到些许过年的气氛!

    另外就是贴春联,那时大家那里有钱买啊,只得写。到除夕家家都写春联,不会写的就请人写。我现在都还记得有一年我们家的春联是:一间东倒西歪屋,几个千锤百炼人。如今觉得作为小学老师的父亲还是有些思想的,因为它正是我们家的写照。        至于娱乐,我们当时过年固定的模式就是:除夕晚上父母作一顿好吃的,吃完晚饭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到大概晚上九十点钟就各自回家睡觉,初一早上起来吃了早饭,父母在孩子们的裤包里装上点炒熟的花生或者豌豆、胡豆,经济状况稍微好一点的家庭还给子女们拿点零钱(也就是几角钱),然后就跟随大人们上街(就是到今天的镇)看热闹,中午大概一点左右回家来吃午饭,下午就在山沟两边随便找一家人的院坝,然后摆上几张桌子开始打扑克,基本的玩法就是升级戴帽,不兴输钱,输的一方就用钻桌子等方式“惩罚”一下。大人这样小孩也跟着学,你说过年高兴不高兴?初二、初三和初一一样,只是上街的人少了,打扑克的人也少了,到了初四渐渐地年味就逐步淡了。当然我们小孩还是希望把年留住久点,但是大人们初五基本上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到了初七,父母说那是人过年,还要尽力煮一顿好吃的让我们吃,然后这个年就在我们小孩们无限留恋中过去了。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20多岁了,在读研究生,他已经是“大人”了,但寒假回家来,我们作父母觉得在学校没有家里吃得好,担心他的身体健康,所以每年还未到过年除了一日三餐给他改善伙食外,平时还给他买了很多零食准备着。抚今追昔不知何时我突然有了“为什么年味变淡了”的感悟!

    我认为首先缘于全国多数地方已达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你想啊我们那一代人平时饭都吃不饱,当然盼望过年吃一顿美食了,如今生活已经平常化,过年才能吃到的,平时也能吃到,从这点看过年的愿望还会有我们那时强烈吗?再说穿的,我们以及子女现在谁还穿破烂的、旧的、别人不要的衣服?不要说过年,平时就是想买什么衣服,只要需要就可以买,你说还有多少人还盼望过年穿新衣服呢?就拿上面提到的贴春联这件小事来说吧,现在谁还会自己亲自写,都是直接买来贴就行了,你说哪里还有我们那时自己写或找人写的乐趣呢?何况那时能写的人还能体现自己有点文化和书法水平呢!

    再从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来看,过去收音机都是侈奢品,如今电视、互联网已经普及,谁还稀罕收音机?过年还有多少人愿意到几十里的镇上去看热闹呢?

    另外作为50多岁的人已年过半百心境和小孩大不相同,多数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肩负的责任,至于过年“闹热”与否并不在意。想当年看见初几头大人们就开始忙碌,心里想为什么他们不多耍几天呢?如今早已真正懂得“大人望栽田”这句话的含义! 所以年味的淡可能还源自心里上的淡!

    当然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可能还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方式、内容的质量方面追求更高了有关,社会一时间满足不了大家的这个要求,故感觉过年已就没什么新鲜感了!

  说实话,自从8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办春晚,我们国家可以说90%以上的人都把看春晚当成过年的标志,遗憾的是,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各种传媒的发达,我们春晚的文艺创作似乎也“江郎才尽”了,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春晚一年不如一年,过年没“意思”。有人建议央视春晚应该停办,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可以先停办几年,让各地方政府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形式,倡导人们创新过年方式,老百姓有了新鲜感,这样“年味”可能才会越来越浓!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年味越来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