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_第1张图片

说来也巧,这本书是我在找《高兴死了》的时候看到的,想着先推送到kindle之后再看,结果当天我一个朋友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果然还是心有灵犀哦。

这本书算是一本历史架空小说,也就是其中出现的人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整体的风格就是一部反恐侦探小说,讲了主人公张小敬、李沁为了阻止一场正月十五即将毁灭长安城阴谋,必须要在十二个时辰之内破案的故事。

大唐盛世文化开放,长安城更是吸引了各色人等,这一方面让长安城商贾兴隆,却也带来了无限动乱的可能,而天子脚下的动乱,是不能够发生的。因此,在贺知章、太子李亨的支持下,靖安司得以成立,在长安城筑起了多架高楼,相互之间用旗语通信来向靖安司反馈长安城内的实时变动情况,而李沁就是靖安司的大头头。故事的起源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天靖安司查到了突厥人进犯的线索,但是抓捕行动并不顺利而且潜伏在其中的崔六器身亡,因事发紧急,李沁无奈选择调出死囚张小敬来查案,挽救长安城。

故事精巧的地方在于,它行文中穿插了大量关于长安城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以及当时少数民族杂居文化繁荣的景象,故事本身也算得上一波几折,看起来阅读快感极强,主人公张小敬在面对多次生死攸关的环节都奇迹般生还,让人有种看美国英雄故事的感觉。

其实这本书的上半部分,写的真的算是比较精巧的,但是后面,就比较一言难尽,我本来是打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法来写这个书评的,结果写着写着感觉书的漏洞越来越明显,所以后面的行文随缘吧。

张小敬

张小敬这个人物在最开始的时候真的十分有血有肉,他曾经当过十年战场杀敌的西域兵,九年独占一方鳌头的不良帅,却因为永王的一句说笑被迫杀死自己的上司得了个死囚的结果,在他心里对朝廷恨之入骨。面对李沁给出了事成之后重获自由、升官发财的条件,他丝毫不动心,但是当李沁提到为了长安城的黎民百姓时,张小敬终于选择去完成这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但是当他费劲力气已经将长安百姓的损失减小到最少时,却在最后为了保护皇上和杨太真与自己曾经过命的兄弟反目让人有些难以接受,毕竟他自己受到的来自朝堂的迫害陷害已经太多太多,更多时候他需要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来保护普通百姓,在最终时刻放任皇帝的去留其实我完全可以接受。不过换一个角度这个也是解释的清:皇上也算得上是黎民百姓之一,只要还有一人陷入危险,张小敬就需要去保护。或者说,长安经历这一场变故后,亟需皇上出面安定统一,若皇上此时去世,必定会导致争位之战,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

(其实看到后来,我已经逐渐接受了萧规的看法,这个大唐盛世掩盖的黑暗实在太多了,它需要一剂良药来警醒,黎民百姓是无辜的,所以要开刀就要拿这些官吏来。)

萧规

作为整场案件的承办者,萧规在开头就展示出了他灵活残忍并存的特点。他曾与张小敬一同战斗在抗击突厥人的第一线,却在告老还乡后发现当地的官员对他姐姐起了色心,因为他姐姐不从,他的所有家人都遭到了迫害。萧规本想走正规途径维权,没想到官官勾结,他自己都性命难保。无奈之下,只好杀了所有涉事官吏,走上漂泊之路(写到这儿,突然有种水浒传的感觉)。他在各地都找到了收到不公待遇却又无法伸冤的退伍军人,组建了朝廷抗击队——蚍蜉,取义蚍蜉撼树。

然而他的英明神武在遇到张小敬之后彻底崩塌,就因两人曾是生死之交,并且张小敬对李沁起了杀心,萧规便认为张小敬是自己人无疑。无论是在灯塔阁楼发现张小敬,还是后面逃亡途中发现自己的同伴莫名被杀,他都没有对张小敬起疑。

如果说这个还能说人都有相信生死之交的天性的话,整个毁掉大唐朝堂的计划也太烂尾了吧。相比将一般人想不到的石脂放置到正月十五的大型车轮式灯盏上,靠加热引发爆炸来炸死关灯的百官的方案一,和同时进行的潜入赏灯楼打开杀戒的方案二,我实在想不通这个最后的挟持皇上和杨太真出长安情节是个什么想法。不是说好了要报仇么?百官已死,直接把皇帝处决不就好,虽然说皇上不答应游街吧,那总不能担着自己的性命之忧,背着皇上在整个长安城跑来跑去吧,中间还强行插入了皇上对杨太真深情告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的是有些尴尬呢。

最最神奇的事情,就是萧规在临死之前,非要靠着最后一口气,将整个案件的凶手告诉张小敬,如果不是真爱,我觉得真的做不到了。(也可能是靠目前的线索真的推不出boss,所以只能强行直接告诉答案了。)

还有类似于把记忆无敌的徐宾直接写死,后续对徐宾临死之前刻在墙上的“四”“日”没有解释;刚正不阿的姚汝能为了捉拿潜伏在靖安司的内奸受伤到后来几乎瘫痪,结果这个内奸在全书居然是连个名字都没有的人;更诡异的是,全书的最大boss居然是书中描写不过千字的一个角色,我只能说“嗯,好的,都可以”。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不太多思考的前提下看,还是非常推荐的,不知道电视剧版有没有把这些坑都补起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安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