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干货 | 真正的自我学习是从gap year开始的

从去年年底,辞职,我正式进入到了一个阶段——gap year。

在这段时间,我给自己规划了四个任务:成功申请香港研究生,考试,将书单看完,养成有条理计划的习惯。

而相比于之前在书上看到对于gap year的种种描述,都不及我感受来得有血有肉和独一无二。

每个事情的认知都是基于一定规模的实践,而我对于gap year的认知是像天津大麻花一样各种情绪衍生交错而成,最终落成了我坐在屏幕前打下的心如止水的心情。

那是什么情绪呢?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情绪上感受最多的是焦虑和焦虑作斗争的另一股力量。

而为何在gap year阶段焦虑,倒不是因为对目标产生了质疑和不可控性,主要是来自于对比,来自于之前这么多年状态与gap year相比,状态差异还是太大。

在过去的十几年,在校学习和工作一直是生活的主要方式,离不开阶段性的成果和反馈。在学校,定期完成presentation,essay和考试是阶段性的,完成之后,便会有阶段性的成果以及与之带来的收获感。而gap year与在校学习或者工作的生活状态相比,一直在一个平坦的路上行走着,缺乏外力的束缚和阶段性或者打卡式成果的成就感,远方的绿洲,在此刻还是稍微显得有些遥远。

好在自从大三开始的一些习惯真的在gap year给到了我很多帮助:

1.定时运动:

每个星期尽量抽出时间去运动三次及以上,我比较喜欢在家里做瑜伽(跟着我很喜欢的香港youtuber coffee在家里做瑜伽或者跟着keep做瑜伽)和出去在绿道里面慢跑一小时。全身心投入的运动带来的一身汗是最好的放松的方式。当然,经常运动也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和自律的状态。

2.适当筛选自己想要的信息

三个月前我把朋友圈关了,因为感到朋友圈渐渐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我不需要的信息,如果继续看下去,在gap year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下,庞大的信息反倒会让自己迷失,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绪。想去看看哪个朋友的动态,就直接点去他头像看看他最近过得如何,这几个月我朋友们应该对我时隔几个星期,反射弧超级长的回复见怪不怪了。

渐渐,关掉朋友圈没有让我觉得与世界脱节,反而是能让自己保持清醒,同时,和朋友的互动更显得可爱和有仪式感。

关掉了朋友圈这个信息入口,自然还要有多一些别的我真正需要的信息入口。

1.信息入口之一便是书.

每一阶段,给自己制定了这阶段想看的reading list。很难做到每天都有时间去看书,尽量挤时间去看这些书和文献,去让自己沉浸在自己想深度思考的世界里,对我而言,这是另外一种程度的放松。

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4月初的时候,我买了kindle。不是为了方便泡老坛酸菜牛肉面,是想利用平时坐地铁的这一类碎片化的时间来看书。曾经也想尝试过用手机的ibook看书,看着没几分钟,就下意识切换到微信界面看看谁找我。Kindle的电子墨屏幕设计比较适合沉浸式地阅读。

2.一个信息入口便是听podcast(电台)。在大四的时候被身边朋友安利听podcast之后,听podcast成了我刷牙洗脸吃早餐坐地铁坐飞机这一类的碎片化时间的可爱伴侣。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podcast的推荐。(:干货 | 杀死日子的无趣与琐碎,不妨试试它们)

从轻松搞笑的脱口秀到深刻的访谈都一并听下来,慢慢发现播客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入口,天文地理社科商业社会都会有所涉及。

虽然和书本相比,播客可能没法提供思考的较为纯粹的留白空间,但是能和书本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常常是听了某档节目安利的书或者电影,便会下载去看。(在这里,高度安利一个历史干货电台:天书广播,苹果podcast能听)

3.除了这两个信息入口,定期和朋友来一次deep conversation也很重要。不管是打电话还是去到彼此的城市聊聊最近的近况。

Gap year在给予自己很大程度上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之外,但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人际交往圈子,所以,多和朋友聊聊天会会面能打破自己心理上对这种较为闭塞的状态的不适应和拘束。至于是斗图狂发民国的表情包还是打一次烫手的电话,那就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嘛。

在逐渐熟悉gap year这个新朋友的属性之后,我也逐渐认识到了一些原先被我忽视的技能的重要性。

1.学会如何像对待工作计划一样去计划时间

Gap year客观上没能提供在校学习或者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的大环境,因此,自己的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推动gap year最终目标能落实下来的一个动力。尤其适合时间跨度长的gap year。

学会计划其实不难,难处是在于如何制定一个能让适合自己,自己长期坚持下去的计划,并且能让自己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制定计划的习惯。这点确实是很难。尤其对于之前的我而言,制定计划就如同紧箍咒,感觉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的自由时间。

“你这样,遇到一些要自己完成的项目的时候,那可不行啊。”有一次我朋友和我坐飞机去旅行的时候,对我满脸严肃地说道。

第一次尝到自己制定计划的的甜头是在春招和工作中的多个项目执行,这两者激发了我对计划的兴趣,不过没有让自己培养出计划的习惯,大多数时候制定计划只是为了救急和图求短时间内的高效率。

到目前为止,我自己也在慢慢摸索和养成“制定真正适合自己的计划”这个习惯中。

渐渐来,也有一点成效。制定计划的风格来自于之前工作中的计划,用excel表格计划,横轴是时间,具体到每一天的日期,纵轴是要完成的事项,再用具有区分度的符号来表示项目进展的程度。

2.定期打卡自己的小成就

小时候玩马里奥的时候,每每看到马里奥吃掉一个蘑菇,然后顺利通关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想必是十颗大白兔奶糖也无法代替的。定期打卡自己的当天的小成就也不亚于此。

之前,看到许多手帐博主放在社交平台的定期打卡的手帐还是会比较纳闷:

”这玩意的意义是在哪儿呢?”

现在渐渐懂了,定期打卡自己的小成就是逐渐给自己累积阶段性的成就感,和用此来抵抗类似于gap yea这种长期时间中不可控性带来的迷茫和焦虑。

我习惯打卡的方式是手写和app打卡。手写的方式就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分成四个区域:

learning/watching/reading/personal development

分别写上对应的内容。

app打卡的话更加方便,我经常用的就是小日常app,是我很喜欢的手绘画风。

之前曾听过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教育:“教育的意义不是在于你学到的那些知识,而是在你忘记这些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奇葩说的有一位辩手也说过:“很多人以为上学是在用知识来装一个碗,其实教育是在打造一个碗的大小,这个碗的大小很多时候影响了今后你走的路有多远。

自己另辟蹊径选择工作半年后gap year并没有后悔过,用学生时代激发成形(还没培养出来的)习惯和思维来给自己创造下一个深度学习的机会,可能某种程度上,gap year让我自己开始了解真正的自我学习是从毕业之后才开始的。

现在是gap year正式开始的第三个月,申请专业才完成了前期的一些工作,还在慢慢探索中,到时候也会定期po一下自己的状态和计划滴~


欢迎朋友们来我的公众号@简杉杉 来找我呀!

欢迎打开简杉杉胶囊 定期与你分享生活 旅行 历史 摄影 碎碎念 生活略显复杂 简单深刻便好。

非典型干货 | 真正的自我学习是从gap year开始的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典型干货 | 真正的自我学习是从gap year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