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为其举办悼念活动是无可厚非。在农村哪家每逢家中有亲人离世,必定会举办大型的惦念活动既“丧办”来惦念离世的亲人。这种“丧办”活动,通常会持续好几天。最短的是三天三夜,最长的是七天七夜。费时费力费财费物。
现在农村的“丧办”,初心是惦念离世的亲人,为他祷告和祝福,希望他在另外一个世界能过得更好。
然而现在已经向一种病态的方向发展,成为农村浪费资源最大的风俗,同时也成为某些人揽财的途径。
举办一场“丧办”活动是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的,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资源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甚至有些显得“哗众取宠”。
拿奔丧的“纸火”来说。前往到主家奔丧的各家,都会购买大量的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纸火拿到主家来祭奠
这些琳琅满目的纸火,一家最低得花去两千多人民币,那么前往主家奔丧的起码也得有三四家,合起来了单单花在纸火上的钱就差不多需要一万左右。然后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火,除了烘托出“热闹非凡”的氛围,给人一种错觉:知道的这是奔丧,不知道的以为这是在开party。
其他的实质性作用一点都没有。等二天把去世的亲人下葬,还要专门安排人去把这些“纸火”全部焚烧,烧的不仅仅是纸,也是钱,更是资源,同时还严重影响到周边的环境。
当然,祭奠离世的亲人,需要必要的惦念形式,只是我们需要简化形式,去掉哪些不必要且浪费大的环节。
一朵“花圈”,一团炮仗,一颗沉痛悼念的心,我觉得就足够了。
主家在举办一场“丧办”活动,时间持续长,流程繁琐且多,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换成钱来衡量,一场普通的“丧办”活动也得花去主家十万人民币左右。然后在农村,累死累活苦一年,挣到的才是几万人民币。关键的是这十万中起码有六万是被浪费掉了的。
农村的“丧办”习俗,铺张浪费破坏环境,需要改革,简化“丧办”风俗,迫在眉睫。
“丧办”是很花钱的活动,然后却有一些人借此来揽钱。
这揽钱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办“奔丧”酒席。
本来“奔丧”是沉痛的,怀着沉痛的心去惦念离世的亲人。可是,现在有些变味了。“奔丧”不是去沉痛悼念亲人,而是借机去发一笔横财——办“奔丧”酒席,让自己家的亲朋好友来吃“奔丧”酒席,收取他们的彩礼钱。
这种行为是农村“丧办”的一种病态发展,不仅可恶还特别可耻。
农村“丧办”习俗对于奔丧的对象是有明确区分的。哪些人家应该来奔丧,哪些人家不用来奔丧都区分开的。现在某些人家为了办酒席收取彩礼钱,本不应该是他去奔丧,他也要去“奔丧”,办“奔丧”酒席。
小编周边就有这样例子。主家离世的人是该奔丧的人的干奶奶,只是干奶奶,而且她还在读书,没有成家,这种情况是根本不用去奔丧,但是她父母为了揽钱,就带着她去奔丧,办“奔丧”酒席。
这样的行为,虽然遭到邻里邻居的吐槽,但是人家办了,你就不得不去吃,不得不去奉上彩礼钱。
有一家开了这样的“模范”先河,于是后来的人人家家争相效仿,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给“丧办”又添了“许多热闹”。
当风俗演变成恶俗,我们不加以革新革除,反而是推波助澜,到了最后,我们心里骂爹骂娘,行动上是乖乖投降。
有人说:“丧办”大操大办,体现的是子女的孝心,能保佑子女未来平平安安,升官发财……
对于这个说法,我只想说:鬼扯。
孝心不是虚虚假假“办”出来了的,是真真实实“做”出来了的。
某些子女对自己的父母就像对敌人一样(极少数),恶言相向,比对陌生人还陌生。等父母离世了,丧礼上哭得痛彻心扉,泪流满目,俨然一副孝子模样。可是这样有意思吗?是孝心吗?
但对于我们大都数人来说,我们是最容易忽视父母的,然后等父母老去那一天,我们才幡然醒悟,要去尽尽孝心。可是,为时已晚。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于是就想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尽一尽孝心。把父母的丧礼办得隆重一些。可是,这样的孝心,父能感受得到嘛。
唯有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踏踏实实的孝敬一下父母,让他们晚年生活过得开心幸福满足。这比大操大办的“丧办”更实在,更有意义。
新时代的到来,农村的“丧办”需要革新,适应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不要沦为费钱揽钱的恶俗,阻碍发展。
同时,趁亲人还在身边的时候,好好珍惜,踏踏实实地对他们好。他们离开后,一抔黄土归自然,不必大操大办。既无憾也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