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阶梯的六层,你在哪一层?

在晃动嘈杂的地铁上把樊登老师本周新书《责任病毒》连听两遍,深以为然。所以抖抖索索还打了这么多字。

在本书最开始,介绍了组织中最常见的两种责任病毒,分别是要么全管,要么不相关。这翻译成原始人的反应,就是面对困难,打或跑。而现实情况下,真要这么极端,要么累死,要么事情没人做。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演变,遇事不应该只凭着直觉做判断。一些迂回和思考,会让自己不至于落入怎么都是输的状态。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认同,对于大型组织,职业分明,流程化管理是必要的。每个人都被打磨成一颗尽职尽责的螺丝钉。但这往往带来的问题就是职责僵化,遇事总先要掰扯清楚是谁的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只要不是我的锅就好。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大公司病。通常表现在只要员工手册上没写的,即使领导认了,我也不认是我的事情,坚决不管。

而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在这种严丝合缝的流程管理中,面对周围一群公事公办的同事,感觉自己像是一颗脱线的螺丝钉,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出现二元化,两极化。要么啥也不问,闷头懵懵懂懂去做,做对了就是撞了大运。要么就是拼命往后缩,结果一退再退,退无可退。

俗话说的好,发现问题重要,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告诉别人眼前有沟,还带着别人或者闭眼把别人推到沟里去了。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责任的六层阶梯。

这六层阶梯算是层层递进,从零到一的过程。下面就列举工作中一个常见的例子,说明要如何区分并应用六层阶梯。

主要从新人的角度来看。遇到一件事情,比如接到一个通知,说某个任务要在某某时间要完成,但是当前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几乎为零。

1.此事与我无关

把这个通知的邮件转发给自己的TL,然后告诉自己没时间,没资源,请他另行安排一个人,或者请他帮忙安排工作计划。后面就不管了。

2.此事与我有关,但我不会

邮件转发TL,告知自己现实情况。并且跟随TL学习整个事情处理过程,力所能及处理一些简单事宜。希望在下一次遇事时可以不用束手无策。

3.请对方给出一些结构化的建议

信息转发TL,希望他能够帮忙提取一些结构化信息,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材料的架构如何,素材干系人是谁,提交时间如何确定并倒推工作计划。然后就结构化的问题给出相应回答,确认整个解决方案。

4.自己提炼出结构化的想法,请对方选择

自行提炼并制作解决方案,请对方帮忙做决定。比如我已经分拆了整个任务,每一块的干系人,时间都确认,并且可能用几种方式来解决。请他帮忙选出最优方案。

5.自己提炼方案,并做出判断,请对方最终确认

自己制作方案,并根据以往经验选择最优方案,同时给出每个方案的优劣势和可行性分析。只需要对方做一个最终确认即可开始执行。并且需要对方提供必要协助,协调到资源。

6.自行判断,且尝试执行,在见效后知悉领导

在此情况下,方案可行性不仅是分析所得,有理论支持,还有事实依据。

以上的六层阶梯,其实就反映出不同人经验和能力的差异。要做一个有心人,才能一次次爬升。

当然,员工成长与领导必要的授权和兜底也是不可分的。有时候,并不是领导做的越多,员工越开心。总是把手伸得太长,会让别人要么感到被侵犯领地,要么自暴自弃,养成依赖心理。这个理念和此前樊老师分享的另一本书《grow高效能教练》有些类似。就是不要一听到下属有疑问,就立刻接过责任的担子。多提一些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让他自己找到答案。

最后,本书还提出了一个结构化开会的方式,也是开箱即用,很容易上手。在组织中,有争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避免争议,把一些本可以集思广益的事情搞成小团体,小集会,像是很神秘的样子。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不能服众。其实往往大家更看重的是参与感,而不是自己的意见是不是得到了充分体现。只要自己参与过,就感觉这件事情是自己一手推动的。

总而言之,不要低估他人的能力和意愿,觉得凡事都要自己一力承担。也不要啥事都往后缩,时间长了,你也该被缩减了。如果领导不能容忍错误,那么人人都不犯错,犯错的只剩下领导。细思极恐~

你可能感兴趣的:(责任阶梯的六层,你在哪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