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律,一定要看《十二怒汉》

学法律,一定要看《十二怒汉》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昨晚赶写春联,有些累了,想看部电影换换脑子。按照我收藏的老电影清单,“放映档期”为《十诫》,一看将近四个小时,好在家庭影院我说了算,改放《十二怒汉》了。刚一开始看,感觉是法律片,总觉得不够放松。当看到男主角扮演的角色说“not guilty”时,我再也没有不看的想法(电影的精彩大抵如此)。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就是演绎一个陪审员说服另外11个陪审员的故事。整个过程中,12人个个精彩,而男主角始终以其深邃的人性关怀,敏锐的思维,稳健的立论,犀利的表达,先从改变一个“怒汉”开始,步步为营,逐步扭转乾坤的精彩表现更为引人入胜。

       先说说立论。男主角的核心立论为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他始终强调,他并不知道事实真相是什么,他只是强调某些可能是存在的,只要存在合理怀疑,案件的立足点就可能有问题。我当时在想,作为建筑师的男主角,他的法律意识和辩论水平怎么如此专业和滴水不漏。我与年轻律师解释如何当原告代理人也往往将原告律师比喻成盖房子的,而被告律师负责拆房子。看来建筑师的严谨远在一般律师之上。编剧将男主角的职业定位在建筑师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建筑师的严谨可以理解,但口才为何那么好就没有普遍性了(也许美国的口才教育就是厉害)。电影中,男主角指出了被告辩护律师是法院指定的律师(法律援助),缺乏水平和投入,因此本案的疑点律师没有指出来。

       再说说那时候的电影艺术,五十年代,美国电影还处在黑白片过渡阶段。彩色技术虽然已经出现,但仍有导演钟情黑白世界(我也越发喜欢了)。那个年代的电影没有电脑制作,电影还保留着舞台剧和话剧的特点,因此场景转换不是很多,非常注重演员的表演。在这点,我非常钟情那个时期的电影。虽然现代电影颇具视听盛宴,但剧情和表演总体在退化。看的时候挺过瘾,看完了空空如也。这部电影的场景简单至极。电影一开始给了一组庭审的镜头,给那位男孩一个特写镜头。很显然,导演要告诉观众那位即将可能被判死刑的男孩其实与你邻家少年没有什么两样,毫无杀人之相。接着画面就转入一个屋子,基本到结束。这样的编剧制片人真是喜欢,整个电影就憋在一个屋子进行,估计连机位都不用动。不过,就是在“屋子”舞台上,12怒汉上演了精彩的对话和对抗。与其说他们是陪审团讨论和投票,还不如说他们是控辩双方的对抗之争。这场电影也让我想起我特别推崇的一本书《失控》。男主角不是一开始就有什么成熟完备的计划,他只是怀疑,整个过程是疑点一步步在他的浇灌和培育下成长为不可否认的参天大树。失控理论真伟大!

       最后说两句人性关怀,这是美国电影至今长演不衰的永恒主题。面对一个男孩的生死,来自不同阶层的陪审员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性倾向。十二个人,十二种态度,由此折射出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从美国电影,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美国也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十二人为何最终达成一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作为陪审员,他们都很诚实,他们都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他们自始自终都没有违心发表意见。当疑点被锁定,很多人开始改变观点,因为他们表态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直到最顽固的两位怒汉(一位是理性和职业的代表,一位情绪化和性情的代表)在更多疑点面前也改变了立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性格阅历迥异,但都尊重和坚守自己所信的东西,这里有很多内容(比如理性和诚信),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体会。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引人深思和回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法律,一定要看《十二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