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印度片在中国爆了:
超过93万人在豆瓣上打出9.0的高分,位列TOP250榜单第31名。
不仅如此,它还以12.96亿的票房成绩,成为当年中国内地票房榜第9名。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部口碑票房双爆的电影,就是《摔跤吧!爸爸》。
时隔2年,《摔爸》导演的新作终于来了,这就和大家聊聊它——
此片出自《摔爸》原班导演和编剧之手。
截至目前,它在豆瓣和IMDb上均获得了8.2的评分。
在印度本地,已经被观众提前预定为年度最佳。
虽然同为励志题材,但这部新片要讲述的,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男主角拉格海姆是一名高中生,出生于一个学霸之家。
他的父母都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一所堪称传奇的大学。
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拉格海姆也一心想考入印度理工。
印度理工有多传奇?
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录取率不到3%,堪比欧美的一流名校。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多部影片中,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而印度本地也流传着一种说法:
“一流的学生进印度理工学院,二流的学生才去美国留学。”
《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
想考入这样的一所学校,难度可想而知。
拉格海姆为了这个目标,可以说拼尽了全力。
他拒绝了所有娱乐活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脑子里想的都是学习。
就连考完试后,也始终焦虑不安,一直忧心忡忡地等到成绩出来的时刻。
然而,幸运女神却没有站在他这边。
即便全力以赴,拉格海姆最终还是落选了。
相反,那些平时成绩不如他的同学,却意料之外地被录取。
在巨大的失落和自责中,他做出了最极端的举动——
他心灰意冷地站在高处,从楼上一跃而下。
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大概每个人都体会过。
但对于家境优越,个性又过于好强的拉格海姆来说,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失败。
好在,上天给他开了个玩笑:虽然没让他被录取,但也没夺走他的生命。
虽然拉格海姆的伤势很重,但是却勉强保住了性命。
在送医抢救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大多数濒临死亡的人,在潜意识深处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拉格海姆的求生欲却极低,这非常不利于他的恢复。
为了激发他活下来的欲望,父亲坐在病床前,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拉格海姆的父亲安里。
多年前,安里作为新生,考入了梦想中的印度理工学院。
他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已然平步青云,步入了人生的快车道。
当他抵达学校的那一刻,却迎来了当头棒喝——
他被分入了H4宿舍,这是印度理工最被瞧不起的一栋宿舍。
住在这里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最不好的那一类。
和其它宿舍相比,这里不但环境差,饭菜也难以下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被视作阴沟一样的地方,安里认识了几个和他志同道合的“奇葩”。
一号奇葩,性傻。
人如其名,看似傻乎乎,但是却热衷于男女性事。
他最爱做的事是收集情色杂志,以及打飞机。
二号奇葩,妈咪。
妈咪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性格柔弱,遇事就叫妈。
他不会说任何脏话,不会打飞机,只会学习。
为了把他改造成“真正的爷们”,妈咪的父亲甚至还恳求同学们带坏他。
三号奇葩,酸酸。
酸酸是一个刻薄且嘴臭的人。
性格易燃易爆炸,动不动就骂娘。
四号奇葩,德里克。
他是几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一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
五号奇葩,酒鬼。
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每天打开酒的次数比打开书的次数还多。
住在H4宿舍的奇葩们,在外人眼中都是“失败者”一样的存在。
但是他们却和新来的安里,度过了一段相当愉快的时光。
几人之间有恶作剧,也有争吵,但是最后都化作彼此间亲如兄弟的友情。
被定义为失败者,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一件事。
但安里逐渐发现,H4宿舍的失败者标签,其实是人为造成的。
原来,在每年开学的时候,H3宿舍的人都会过来挖人。
他们处心积虑地把优秀的新生挖走,就是为了每年在学校举办的冠军积分赛上取得好的名次。
所谓的冠军积分赛,是一场在理工学院的10栋宿舍楼间展开的竞技。
一共有三十多个体育项目,最终根据每栋楼的积分情况进行排名。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H3宿舍楼都是冠军,而H4宿舍楼年年垫底。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今年在安里的劝说下,所有人决定重燃斗志,做出最后一搏。
想要从垫底逆袭,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H4的人各自下赌注,押上了自己最在乎的事情。
比如,不拿到冠军,安里就不能和女朋友说话,性傻就不能打飞机,德里克就不能抽烟等等。
在立下军令状基础上,他们还想出了各种“出奇制胜”的手段。
第一招,给对手制造压力。
酸酸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出了几条丧到爆的口号。
然后在对手比赛时,集结几十个恶棍在场下齐喊口号,给对手制造心理障碍。
第二招,扰乱对手的情绪。
在比赛前一晚,安里的女朋友故意和对方聊骚,让对方想入非非。
到第二天的比赛时,不在状态的对手果然频频出错。
除此之外,他们还用尽了各种无耻的招数。
效果也很明显,从以往的名次倒数,一路追到了第二名。
转眼到了最后一场篮球赛,这场比赛的输赢,直接决定冠军的归属。
然而,在最后一秒钟的最后一次投球时,H4却失误了。
H4为了今年的比赛,拼尽全力,但结果还是输了。
他们没能如愿以偿地夺得冠军,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最重要的是,H4终于亲手撕掉了“失败者”的标签。
他们从心底开始接纳自己,消灭了得过且过的消极情绪,有了过好自己人生的勇气。
比赛虽然输了,但结果却是可喜的。
听完这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后,重伤的拉格海姆也受到激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他不再执着于当下的失败,而是继续努力,终于在第二年如愿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客观来说,《最初的梦想》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套路。
但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将主题瞄准了我们所稀缺的失败教育。
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人都想努力成为精英的时代,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吹胜者为王。
诚然,鼓励大家成为胜者并没有错。
但那些金字塔底端的人,同样值得被关心和关注。
以电影中的情节为例:
在考试结果出来前,安里一直告诉儿子,如果成功考上印度理工后将会如何为他庆祝。
但是,他却没说如果没考上,你依旧还有继续努力的机会。
而这种潜意识里不允许失败的压力,足够摧毁一个极度自尊和不想辜负别人的人。
因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让最心爱的人失望,比自己失败本身更令其自责和难过。
电影中发生的悲剧,在现实中也并不罕见。
每年的各种考试成绩公布时,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不好的新闻。
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孩子该如何面对失败。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大多数人都必然会失败。
我们都习惯于激励孩子,为他们炮制通向胜利的鸡汤。
而《最初的梦想》则在告诉每一个人,他们同样需要战胜失意的铠甲。
陈绮贞有一首歌叫做《失败者的飞翔》。
她这样解释歌名:
“如果成功是指高高在上,那么在成功之上的就是失败者的飞翔。这首歌要献给在努力与挫折之间,不断地循环,却还是不肯放弃的人。”
同样,《最初的梦想》也要献给这些始终努力飞翔的失败者。
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一时的成败根本算不上什么要紧的事情。
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好好活着本身。
*本文作者:张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