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


今早9点30分,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当日涨幅近7%,市值达到4万多亿港元,超过了3.2亿港元市值的腾讯。


这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登陆港交所。阿里和港交所的恩怨由来已久,实际上,阿里在港交所上演过上市、退市,二次申请上市被拒的故事...


它们的争斗早已脱离了IPO本身,而折射出了整个新经济与旧体制的对抗,浓缩了一个时代。


阿里首次上市,马云梦碎香港


从资本的角度看,阿里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2000年,在和“马老师”聊了15分钟后,孙正义给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金,4年后又为淘宝注资6000万美金。


2005年,雅虎10亿美元投资阿里,2007年11月6日,阿里B2B业务在港交所上市,算是完成资本上的成功。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1张图片


上市首日,阿里股价就大涨192%,筹集了将近17亿美元的资金,成为谷歌之后的全球最大网股IPO,一时风光无二。


不了到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海啸波及到了大洋彼岸,阿里也深陷其中,在一年的时间里从40港元跌到了3.6港元。


马云曾不止在一个场合说出了自己的愿景:“打造一个价值百亿美元市值的伟大公司”,可直到2012年,阿里的市值只有460亿港元,心灰意冷的马云决定进行私有化退市。


马云彼时是这样对外解释退市的原因的:

“将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让我们免于承受拥有上市公司所需面临的压力,能够制定对客户最有利的长远规划。私有化要约也可为我们的股东提供一次具吸引力的套现机会,而不必无限期等候公司完成转型。”


马云口中的转型从2011年开始,阿里从B2B以从吸引卖家为主(制造商、批发商、贸易公司),变成了以买家为核心(淘宝网、天猫、支付宝),来提升产品体验和用户粘度。


促使马云下定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港交所的强硬。


马云在软银最早的投资中让出了39%的股权,后来在美国加州的一个高尔夫球场上,用40%股份换来了杨致远的10亿美元。


但巨额资本的持续注入,让马云手上的股份不断稀释,到了2013年,整个阿里创始人团队的股权总和约23%,小于雅虎的24%和软银的36%,马云的个人占股仅为7%。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2张图片


虽然最大股东软银只管分红不管运营,但阿里与雅虎的交恶,让高层对于控制权旁落的隐忧日渐担心。


于是马云提出了“合伙人制度”“双重股权结构”,前一个制度确保了阿里创始人团队能控制董事会席位。后一个制度可以让创始人团队用24%的股权获得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马云的提议遭到了港交所的反对,在港交所的体制下,阿里不能实现股权结构的变动。


无奈之下,阿里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平均溢价55%),从小股东手里回购阿里巴巴的13.28亿股股份。最后阿里在香港上市4年多的时间里,进账131亿港元,最后以180亿港元的代价退出。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3张图片


王者归来的阿里,再遭港交所拒绝


转型后的阿里迅速走出退市的阴霾,同时马云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大阿里帝国”,战略性投资了虾米、美团、新浪微博、高德、穷游、优酷、UC浏览器、华数传媒等公司,并创建了菜鸟网络联盟。


这让阿里脱离了电商的范畴,把触角深入到生活服务、金融、社交、文娱等等领域,构建起自己的生态。私有化的阿里让这些并购得以快速执行,不需要复杂的流程和董事会审批手续。


这这种背景下,阿里的估值一路走高,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在万事俱备后,就只剩下了交易所的选择。


香港仍然是第一考虑对象,阿里在这里趟过一滩水,熟知这里的玩法和规则,香港的投资者也熟悉阿里,市场能更好地理解阿里的战略和生态,有利于公司提高估值,完成和雅虎的对赌协议(如果阿里能在2015年底前再次上市,能回购雅虎所持股份的一半)。


阿里把香港放在首选,港交所也明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面前的阿里估值千亿美元,是相当肥的一口肉。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4张图片

2013年BAT对比


双方都想达成合作,也进行了长达1年的谈判,但香港始终无法认同“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底线就是底线,港交所最终没有破例,2013年10月,马云表示不再寻求在香港上市。


拒绝阿里也传递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香港不接受“同股不同权”的科技公司。


“三顾茅庐”,港交所迎来新时代


2014 年,被拒绝的阿里以集团的形式,启动了美国上市的进程。


纽交所早就有同股不同权的先例,阿里一路顺风顺水地走完了流程,9月正式挂牌上市,融资额高达250亿美元,成为美股历史上第三大IPO。在上市首日,阿里的市值就达到了2314亿美元,超过了亚马逊、Facebook,仅次于谷歌。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5张图片


阿里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因为同股不同权的结构,无法登陆港交所,而最终选择了美股。116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虽然只有28%采用了同股不同权的架构,但其市值占据116家公司的84%,也相当于港股总市值的15%。


纳斯卡达成了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摇篮,以这些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占到了60%的比例,也带动了美股过去1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在港交所,新经济的比例仅为3%。


2015-2017年,港交所的营收和利润都在原地踏步,净利润分别为66亿元、51亿元、61亿元。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6张图片


每一次阿里市值的增加,每一次独角兽的流失,都在打着香港当局的脸。


香港唯一拥有的新枝就只有腾讯,在17年底,腾讯一家的市值占到了整个港交所的12%,剩下的建设银行、中国移动、汇丰和友邦,实在支撑不起香港投资者对新经济的期许。


在各方压力下,2018年,港交所放弃了当年咬牙坚持的“底线”,重新修订了《上市规则》,允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港交所25年来最大的变革。


而后,小米、美团等内地新一批互联网巨头纷纷入驻香港,这次轮到了阿里。二次上市后,阿里巴巴股权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软银持股25.2%,董事、高管群体持股8.8%(马云6%,蔡崇信1.9%),原大股东Altaba(原雅虎)降到5%之下。


当年双方打的不可开交的“同股不同权”,如今不足以挑起任何争端。阿里新掌门人张勇在典礼上说,“今年是阿里巴巴20周年,在这2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回家,回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_第7张图片


每次来到香港,阿里都会有新的变化,如今,除了电商的业务外,还有云计算、数字媒体、娱乐等三大业务,阿里也刚刚拿出33亿美元投资菜鸟网络,成立了达摩院,加深布局底层技术。


错失阿里的港交所在改革后重换生机,而二次上市后,阿里也能稳固自身的版图,用更大的资本去应对拼多多等挑战者。双方最终的握手迟到了很多,但总不算太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相爱相杀”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