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月 哲学的一些事

2019.3月 哲学的一些事_第1张图片

很久没有书写关于哲学的文字了。一边忙乎于生计,一边空落落的。

这次也不打算写长和写透,聊点儿浅笃的,快慰的罢。

哲学并非一种言说的意味

在常人看来,哲学和富有哲理的话,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司空见惯的谬误。

哲学,是研究究极的不名之举。说玄乎些,就是研究不可言说,不及终岸,不谓前路,不度浩淼的那些空泛无定之律。简单通俗的讲法,则是研究总体和根本之系统。

如果将哲学应用到实处,也能够有些产出,却已不是真哲学了。

自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开始,就将哲学一分为二,划分为“言出即谬”与“不问哲学的哲学”两个部分,中间的界线是“人的价值极限”。

人的价值,假使有上限的话,那么在其下方活着的,便是生活中的哲学,亦即“富有哲理的话”。

在那之上的,早已突破了人的价值极限,思考的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色无空的问题。是真哲学的范畴。

然而,我们是人,大部分时候在吃饭与悲欢中过活,人的价值处处相见,便更亲近于“富有哲理的话”这种“哲学”。

这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

这是一种“哲理地言说”,如同席勒定义的,何为“真隐喻”、何为“隐喻地言说”一般。

哲理地言说,既跟人的价值亲近,又尝试颠覆平淡无奇的价值日常。有时,一句话,一段独白,一席相谈,能从感官上给人以震撼和醒发,就可称为“哲理地言说”了。

总之,看起来像是哲学、哲思,但其实并未脱离人的价值体系,去言论和反忖的,那末便不是“真哲学”,而是“哲理地言说”。

说来,我要跟你们长期探讨的,从来都不是如“哲理地言说”这样,只是一种意味上的锱铢变化的东西。

哲学在做什么

做哲学的人,叫做哲学家。常在生活之余做哲理般思考的人,叫做哲人。

哲学家、哲人所做的哲学相同吗?

哲人偶尔突破人的价值体系,去想象宇宙与万古恒亘之事,再将那些跟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映射到生活中,成为一种反差的文学修饰。在常人所见,他们是一道特殊风景的浇灌者,犹如劳作在思慧上的园丁、骚客。

哲学家就很不一样,通常在一生只研究一个问题,只围绕一个盲点去摸索未竟之路。也许一开始很稚嫩,从一个浅薄的发问开始,可是,在逐渐向深质诘的过程中,会去以往的哲学历史中去寻找答案。然后会发现这种寻找自然是无果的,因为每一个哲学家都是带着遗憾走的,问的深,答的浅,一个好问题,写一百本著作也回答不完。

哲学的世界里,没有哪怕一个现成的答案。

哲学的历史就是一根用不同哲学家的生命,以焚膏继晷,头尾相接的方式,累就成的指天戳问的蜡烛棍。

小哲学家,终其一生,研究自己关心的一个问题,变成某一段蜡烛的一部分。

大哲学家,终其一生,留意所有历史上的问题,并提出一个包容所有的新的问题,变成蜡烛棍最上方那段新矗的蜡烛。

没有答案。

这是哲学家的幸福,也是哲学家的苦楚。悲欢离合都在其中。

要问哲学是做什么的,应问哲学家,乃至哲学大家之所为。小哲学家,总感觉回答不上来。生活中的哲人,从未到达那样的思考境地。

竭尽一切努力,一生中只为回答一个问题,这是怎样一种执着?

倘若大哲,提一个新问题,却也顺带要解释沿路上出现过的所有的问题,这该有多疯狂?

“真哲学”能让哲学家飘起来,无边无际,却又要喂食一身不知所谓的皮囊,纠结得好比一种魔怔,越是大哲越是对此命运顺遂着呢,不敢违逆。

这在常人和哲人看来,显然不伦不类。难道乖乖做人不好么?讨论人类自身的价值实现不好么?

什么狗屁哲学!玩弄天地是非。看看哲学家捣腾出来的那些非人类语言的名词:

纯粹理性,二律背反,历史主义浪漫,理型世界,上帝已死,道可道非常道,色即是空,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先验,超验,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不可知论,少就是多,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你很难想象,一个做哲学的人,不仅对上述一类的名词如数家珍,而且常常就在此间神游广外,人却正坐在你面前。

如果是小哲,倒还时有看不惯旁人无忌——说也懂哲学,略知一二——的时候。

大哲之氓,对那些“假哲学”者们的话,早已置若罔闻,只会搓手嗟叹,自己用右手温暖左手罢了。

其中的差别,在于“真哲”之间,不论定义,不需解释,大家旨在一起斟酌那最末梢处俨然朦胧的真义,力图寻迹突破。

换作常人之间,小哲之间,小哲与常人之间,小哲与大哲之间,还有诸多扫盲和统谐的工作要做,一阵戮心费气,却往往如裂帛去力,还没有把事情说清楚,就两厢苦悰了。

哲学做什么?万丈高楼,更上一层;可不管地上的是风景,还是垃圾。

哲学对于日常生活,伦常纲纪,毫无用处。因为觉得这些只不过一颗星星上的事,不如整片星空。

典型的,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起……

哲学有何用

对于当下,定然是无用至极。

需知道,量子理论和相对理论,也是哲学先验之筹,影响着近一百年世界的重大发展,在一百年前,却并没有被广泛理解,也没有立刻有所建树。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王阳明、康德、马克思、叔本华、维特根斯坦、柏拉图……等等,哪个对后世影响巨甚的哲学家,不是功在千秋,而非一世英名?

辐照一时,昙花一现的,从来不是哲学家的作派。甘忍寂寞,冒天下不韪,不计较真理的影影错错、若即若离,对苦行甘之如饴,才是哲学家生活的常态。

如此,便鲜有当世哲学有用的。

只有越到后世,越能看清前世哲学的厉害和毒辣。

新生的哲学,之于当世,只做先驱。不求有它。

平淡是真,洞察才更有穿透力。哲学不许营生,更不可蝇营狗苟。

对于哲学家而言,于生活中,哲学真的是百无一用。于旁人,也无师资。只于冥冥之中,有自我慰籍的地方,譬如性格使然的逢适,譬如为了探索更加广阔的意志,譬如过度自卑之后又过度升华……

哲学的大用,在于后世,在于穷尽处图灵意志的扩张


哲人系统

以人的价值极限为绳,之上是“真哲学”,之下是与人相关的价值体系,便属于哲人系统思考的范畴了。

人的价值体系,大致分由三个层面: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俗称“三观”。


世界观。考察的是人类的表象言行,你怎么认识的世界,就会从外表行为上去服从世界的规矩。东方和西方的世界观不一样,所以东方人的集体行为,和西方人的集体行为就是不太一样。

世界观的反忖。无意识集体行为,及无意识的主义、主张,是世界观给一个人的映射。而世界观的反忖,就是一个人在世界观层面的觉醒,意识到世界可能并非是这样子的,也可能是那样子的,或是不知名样子的,总之不是固常惯闻的,那么,人就会寻求改变,不再如之前似的容易受到集体魔怔般的催眠。当一个人不再轻信谣言,不再应激武断的时候,他她便“成熟”了,能不同程度地控制住情绪。


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认知的态度,以及偏好和厌恶的源头。这里面既有知识结构的作用,也有经验和理性的偏差与修正。家庭、经历、教育、各种刺激条件,加诸于人时,人的对抗、选择、总结和习惯,是沉淀价值观的基础。

价值观的反忖。价值观能令一个人为了偏好而保持学习力、战斗力,也能让一个人基于厌恶而失去动力、抗争力。因此,价值观即便受到肯定,也需要破而后立,懂得扩延和抑制。人要鼓励自己,去勘破自己仿佛明眼能断的道理,收起自私自利的小心思,放开接受外来刺激的冲袭,方可在价值观上渐入佳境,达观豁朗。


人生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仿如这样的体现,便是人生观的层面。一个人,单独就自己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定位徘徊在生死界线上时自己的究竟身份,以此映射到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我的安排,以及对他人的体恤。亡国保种,家高盛祠,舍身饲虎,积荫茂德……都是从生死中探索而来的体恤仁义。一个人的人生观,会决定他她对整个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拘于形式和意义的限制。

人生观的反忖。当一个人在人生观上有所突破和领悟的时候,他她的使命感会激发他她变得更加无所畏惧。我为神子,必为神牺牲;我为魔子,必为魔弑神;我为人民的儿子,必为人民鞠躬尽瘁;我为兄弟之左右,必为兄弟肝脑涂地。有的人看起来很有实力,但却只能贡献全部价值的五成;有的人实力很弱小,却能贡献出百分之两百。假如人生观受局限,他她迸发的力量就小;人生观高大,力量变得不同,方法也会变得不同。置之死地而后生,方可“花开佛见”,壮大人生观。


世界观最下层,最浮华爱现。

价值观居中层,朴实,承转。

人生观最上层,最激荡而根本。

哲人系统,基本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下功夫,春种秋收,皆如循辙。



哲学做自己,保险做生活。志同道合者,请加好友~

2019.3月 哲学的一些事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3月 哲学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