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8种学习方法

                掌握党员干部必备的8种工作方法

铺平党员干部职业生涯的阳光大道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7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履职尽责和理论学习都做出了要求。那么,党员干部需要有哪些必备的工作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到群众中去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抓住中心环节,统筹工作全局,抓典型带一般,正确实现党人领导,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保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当然,党的工作方法必须随着党的中习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断的充实,应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人要求,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工作方法,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免会有矛盾,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要解决这两种矛盾党员干部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他的思想和理论来端正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当上述的两种矛盾出现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调整和克服。

第三、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实现理论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实践的探索。不断到群众中去.理论创新能够更加科学地指挥具体实践,引导实践创新的总体方向.从另一个角度说,理论创新必须服务、落脚于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理论创新中所释放的巨大力量、所展现的不断接近真理的伟大趋势.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他各方面的实践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例如移民搬迁,群众不配合、不搬迁。虽然是少数,但是也牵扯了党干部员的精力。政策是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都是为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是我们前期的工作没做到位,政策宣传不到位,措施制定不具体,没有充分的了解这些群众所想所思,所以我们来要重新走入群众中去,充分了解这一部分群众不愿意搬迁的原因,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一切问题游刃而解。

第四、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去变化生产关系,让生产关系时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变成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根本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在阶级社会,这个矛盾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关系、反映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进步阶级和代表腐朽生产关系并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阻碍变革的反动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改革,推翻旧的制度,根本改变旧上层建筑才能获得解决。

第五,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事业。我们党员干部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实事求是   

总书记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实事求是就是要实干,要把时间、精力和心思都花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事上、好事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对症才能下药”,要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切忌不顾群众利益“栽盆景”,大兴“面子工程”。只有多干利于人民群众的实事、好事,事事干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才是真正践行党的宗旨不动摇,才是真正实事求是,才能团结人民群众,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实事求是,还要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随时坚持真理、随时改正错误,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经受住各种磨炼,才能勇于自我“建设”,才能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例如:我们公司结合理论的同时,到基层到实践中去,配合相关部门一起处理市长热线的案件和城管数据案件以及信访案件90多起,有效地缓解了社公矛盾,真正地做到了为民办实事。对公司多个地块进行了摸底,勘察,测绘,通过整理收集了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公司的开发建设推动了整个局面。

个人方面,坚持党性原则,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地增长党性修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讲实情,敢担当,不随波逐流,不见风使舵,切实按照客观规律为公司谋发展,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根据实际作出决策,把心思用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上。使各项要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总书记说:“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科学的思维能力包括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辨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6种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从全局和长远眼光客观辨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党员干部要胸怀局,把握大事,着眼大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要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根据变化全面深入研究企业建设特点,切实把建设的基础和现状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企业建设的各个因素搞清楚,从战略高度谋划工作,推动工作。

第一、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第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第三、辨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等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第四、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第五、法治思维能力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重要的领导力,执行力。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对其他社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定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第六、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保持战略定力

总书记说:“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国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一、保持战略定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深刻表明,我们党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化解各种危机,保持生机活力,开创崭新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保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

党员干部保持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准确研判形势是保持战略定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交织叠加,加大了经济工作的难度。虽然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性更多、风险和挑战更加复杂,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经济整体保持增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

第三、保持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而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

总书记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

党员干部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就是讲政治。讲政治,就是要不忘初心、意志坚定,就是要在各种诱惑、算计和讨好中,坚守底线、神清气定、养浩然之气,就是要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等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行为作斗争。只有旗帜鲜明讲政治,我们党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威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只有旗帜鲜明讲政治,才能从根本上明确怎样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第二、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

  发展要有一个大的方向,发展问题就是一个大的目标,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发展问题清晰明了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制定制定自身发展方向,同时规划出企业可行性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促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难点问题要明确回答

难点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不可避免的,它对于推动工作、改变局面、增强本领有着不可思议的功效。对党员干部而言,在服务群众工作中,越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就越多元化,处理起来就越艰难。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企业存在的难点问题,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针,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对问题进行分析后,要有说服力地对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第四、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

实际问题重点解决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当下细化出来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环境治理、养老、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等问题。这种种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党员干部把精力放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上来,抓落实,见成效!党员干部工作就是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周而复始下去。

                    重视调查研究

总书记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第一、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键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必须全面系统。毛泽东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粹主观的东西,它始终依赖于客观对象和物质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意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和研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调查研究问题,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贯彻于调研的全过程。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和主流,分析其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保贵的经验。

第二、务求“深、实、细、准、效”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因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同时要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通过走进企业各个部门调查研究,才能在工作中总结好的经验,为下一步的工作制这定好规划。只有坚持不断地调查和研究才能看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去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所掌握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就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透砌,更准确!调查研究要按时调查,平时抽查,谨防有人弄虚作假。为企业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提供细、准、真、新、实的资料。

  第三、 调研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

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需要完善制度来保障,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基本功。各项调研制度要跟据时代变化工作重点不断完善管、理调、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整来同时调研制度要有以下原则,1、 创新发展原则,2、突出重点原则、3注重时效原则、4、密切联系群众原则。5、调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利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把经常化的调研工作贯穿于决策工作的全部 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才能增强调研科学性和时效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调研工作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做一个有心的党员干部,要把调研研究工作贯穿整个党员干部的职业生涯,来提高各方面的水平,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需要。

发扬钉钉子精神

总书记说:“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一、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令夕改,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第二、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

所谓“大”是指党和人民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谓“小”是个人利益。《党章》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章明确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会”。世上没有无根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组织就是党员干部的“根”和“源”。党员干部和组织是不可分离,不能割裂,荣辱与共的。 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考验的是党员干部党性和组织纪律性。党性和组织纪律不是靠“说”,而是靠“做”!如果一名党员干部不能自觉地服从组织安排,按照个人好恶来做事,轻则不利于工作开展,重则破坏组织原则,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

    党员干部在行动上,要坚持党群工作“一盘棋”的思想,树立为居民群众服务“大服务”的理念,切实维护居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摆正整体与局部、上级与下级、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做到小局服从大局,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第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就要担当起胸怀全局、造福一方的责任。坚持打基础、利长远,需要强化“不败祖宗业、更为子孙谋”的责任意识,秉持谋大局、思长远的发展理念,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造福一方百姓上来。要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城市与农村、开发与保护、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胸怀全局、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切实打牢长远发展的根基。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就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有“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精神和“不为虚名遮望眼”的品格,处理好承前与启后、继往与开来的关系,坚决摒弃“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的思想观念,坚决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寅吃卯粮的不良倾向,切实做到干一任工作、多补前人缺、多铺后人路。要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当前有成效、可持续的事要大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要坚持去做。

党员干部坚决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事实证明,种种脱离实际和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终都会劳民伤财、损害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政绩观不端正,为了个人多出政绩而蛮干胡来、“大干快上”,无疑会使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既无法保持“稳”,更谈不上实现“进”。因此,坚持“稳中求进”内在地要求进一步端正政绩观。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总书记说:“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实践的理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党员干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来自实践,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升华而成,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又指导实践,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新局面。这一思想,既因着问题来,又奔着解决问题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中充分彰显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第二、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

党的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方针:

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科技上:科教兴国。对台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党的政策: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

政策的含义:"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强化纪法贯通意识,全面掌握政治监督、审查调查、处置问责等工作程序方法,练就执纪执法的真本领、硬功夫。要恪守清正廉洁,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亲与清的关系,对各种违纪违规、消极腐败行为必须零容忍,坚持抓早抓小,严抓严管,实现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要坚决破除特权思想,从严加强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始终心存敬畏、始终手握戒尺,坚持守底线,追求高标准,做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纪检监察干部,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就是一面旗帜,一次提醒可能影响一生,一次警示可能挽救一批,一次处理可能震慑一片。纪检监察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履职尽责,铁面执纪,以忠诚干净担当扛起党和人民重托。

党员干部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提高历史文化修养,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追求,认真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认真学习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知难而进、百折不回、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努力增强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开阔眼界和胸襟。树立历史眼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无论是想问题、做决策,都要强化历史眼光、历史意识,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自觉按照历史规律不断前进。增强历史使命,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从辉煌、衰败到复兴的艰难历程,自觉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率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只争朝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三、同时,还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律、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积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提升素质、改进作风。必须不断地坚持学习,不只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 更要结合本身的情况和自身工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事事走在人的前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专业化水平。同时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始终做到工作学习、学习工作常态化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党员干部的8种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