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一个读经少年的自荐书

学子佘藤远,女,15岁,西安蓝田人也。先后断断续续读经五年有余,于今年七月完成中英文经典背诵30余万字,并于九月正式入读文礼书院,现将其入院自荐书拿来分享。请大家通过现象看本质,认真思考读经教育之价值。

《文礼书院自荐书》

敬爱的王教授:

您好!夏日安康!

学生伏案起笔,奈何文章拙劣,唯求达意,望先生见笑勿怪。

常常独自思忖,此生究竟为何而活?四季之更迭,寒暑之交替,万物纷然百成而不失其序,繁兴造化并长善救失,各有所长,各尽所用,生于天地之间,应造化之力,譬如梅花非初冬不开,杨柳待春月方绿。诗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果蔬草木尚知如何安身以尽其命,而人乃物之灵,与天地并称“三才”,又焉能不明终始,不思进取而苟且度日?天地造化中有大美,人心之中亦自有大美,然此大美大善若要向外呈现,仍需仰赖教化之功、师长之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谓求学即求索。今求学书院,为求索而来。

孟子曰:“学者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一问:然心放于何处,安于何处?何以谓之放心?又问:如何可方可谓不辜负此生?儒释道西于人生观、人生价值追求的见解有何不同?如何是为最高明的见解?再问:如何于现实处体会良知之实实在在,而放诸事事物物运用自如?如何可做工夫于每一当下,而使心地时刻觉醒光明?……诸如此类,种种思惑,学生仍处于无明蒙昧之中,除能背诵几册经书,几无所知。自惭之余,欲解此惑。今求学书院,为解惑而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民不改其乐。今求学书院,为契此乐而来。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今求学书院,为化此忧而来。

王龙溪先生曰:“颜子之道不复传。”然从颜子之道所发乎人心之根源处,而发乎学子之心。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然则颜子之道又何以不复传?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求学书院,为求此道而来。

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学问,足够光明,足够精微,足够博大,能够指引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方向,乃至能耐够指引人类不断趋于理性和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今求学书院,为求此学而来。

不闻先生之言,不知学问之大。学生不肖,初读经时总不能坚定,诵读之经典皆未录像,竟恍然三载春秋,傍窗边之闲云悄然而逝。及至十三岁,即先生谓之“死焉”之龄,方有所顿悟,立志包本三十万字,求学文礼书院,遂就读于西安和谦学堂。蒙各位师长悉心爱护,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致力于包本录像,两载光阴,老实大量诵读之外,无暇他顾。而今希冀于此佛经所谓之“五浊恶世”,能于世外桃源之净土,亲沐先生之德风。学生是年十五周岁,巧遇夫子所谓志学之龄——吾十又五而志于学,至今日已完成中英文总十二册包本录像,兹申请于九月开学之季入读文礼书院。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先生乃天民之先觉者,若能蒙先生鞭笞之恩,不胜荣幸。唯恐学生庸人之资,无有此福。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哀哉!有明师而弗从,放其心而不知求,可不谓之大哀乎?

学生愚钝,此理尚明,愿唯真理之惟听,唯良知之惟听,唯明师之惟听。

万望先生不弃,准许入学申请为盼。

丁酉年六月初十

学生佘藤远敬上

按:5年经典诵读,30万字的背诵量,达成了佘藤远的这个申请。让我们绝大多数与经典教育失之交臂的成人自愧不如。这篇文字所露出的光芒,足以震撼出所有读者的良知。教育应走向何方?经典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欣赏一个读经少年的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