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少年的卖米经

原创 2017-04-08 赵老师 米叔的米故事


来自公众号:米叔的米故事

1917年1月8日,台北新站的一个贫苦人家又添新丁,父母为孩子取名王永庆,希望新来的儿子能为家庭带来好运。

王永庆兄妹8人,家境贫寒。为维持生计,父母整日辛劳。同大多数贫寒家庭一样,王永庆15岁便离家做工,到嘉义县一家米店做学徒,挣钱以补贴家用。

初到米店,王永庆什么都不懂,只是干活不耍奸,每天留心学习卖米的门道,很快便掌握了店内日常经营的技巧。

米店老板虽然入行多年,但在经营上并没有出奇之处,与大多数米店一样,靠时间积累客源,然后便是坐等客人上门,王永庆开始琢磨如何卖得更多的办法。

王永庆观察到,许多买米的客人并不固定在一家店,总是习惯性地东家走走西家看看,然后才会决定在哪一家买。他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便利用来本店的客人收集信息,问了许多客人后,王永庆知道了客人不固定的原因是想获得“额外”收益。

米店做些什么能增加客户的额外收益呢?王永庆陷入了深思。

“米店整洁,待客热情”,做好这两条顾客会愿意光顾一些。

“客人买米次数多了,应该熟悉客人,这样会让客人感到很亲切”,对,这一条也很重要。

“有什么好的消息要及时让客人知道,这样也会吸引他到时前来”,这一条也不错。

王永庆一条条地在店里开始实践,每天都早起一会儿,把店铺整理干净,保证进店客人不因殆于清洁而面对脏乱。

客人入店热情打招呼、问好、耐心介绍,出店也热情问好送客。

来过几次的客人,王永庆都能记在心里,说出贵姓,个别人的情况了解得更详细,如做什么工,家里几口人,有什么爱好等等。

坚持一段时间后,效果越来越明显,来店客人多起来而且不再买米时东走西逛,随意地凭感觉挑卖家了。

米店老板很高兴,但王永庆并没有满足。他又开始琢磨如何进一步扩大销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发现了一些商机。

“为那些腿脚不便的老年人送米上门”,这是个能扩大销售稳住客源的办法。王永庆想到就行动,他跟老板一说老板全力支持。一家两家,一人两人,没多久来米店买米的老年人多起来,一打听原因,是受到这种送米上门服务的老年人口碑宣传。慢慢地,别家米店也开始效法。

王永庆成了米店的招牌,也成了这一行小有名气的人物。

但令王永庆入迷的不是这些称誉声,而是如何还能更进一步地扩大经营成果。俗话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永庆又抓住了一些新的服务点。

利用送货上门的机会,王永庆开始收集顾客家几口人,什么时间买一次米,遇到节假日买米会有什么变化。送货可以了解,来店买米的人也可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呀。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不仅帮老板把店面的经营搞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帮老板开辟了主动上门销售的财路,一些老顾客很惊奇他总能适时送米上门,其实他们不知道王永庆费了多大心思。

一眨眼的时间,在米店学徒已经一年了。王永庆告别米店,从嘉义返到家里自己开米店。父亲听了王永庆的卖米经,筹措200元钱支持他开起了米店。有了嘉义学徒积累的经验,米店渐渐走上正轨,生意一天天有起色。他继续着不断为顾客创造“额外”价值的探索,在米店经营过程中,王永庆又提供了一项服务,先用筛子筛出米糠和沙石,然后才卖米。这在当时也是创举,米中有糠与沙石是自然不过的现象,没有老板觉得卖米还要筛糠挑沙石,顾客也没有这种奢望。

此举令王永庆的米店名声远播,迅速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人。经营度过了初期的难关,进入平稳发展。王永庆琢磨开了筛出的米糠怎么办的问题。俗话讲,上帝给你一个问题,一定会给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果然,王永庆发现了巧用米糠的出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台湾,经济很不发达,普通人家生活都很艰难,人还吃不饱的情况下,饲养家禽的都很瘦弱。王永庆开始以低价收鹅,用米糠拌菜叶喂养,然后把养肥的鹅拿去卖。多年以后,王永庆成为台塑的大老板时,遇有经济萧条的年份,王永庆还用这种整合资源、内部挖掘、降低成本的办法应对。他把这种办法俗叫“瘦鹅理论”。

2008年10月,被称誉为华人中的“经营之神”王永庆逝世,享年91岁。回忆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一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五岁少年的卖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