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中的哲学道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以上两段,主要是苏先生的朋友,简称苏友,与苏轼先生的一次对话。

对话核心内容是,苏友悲叹人生太过短暂,再伟大的人物也终有一逝,无法像明月,山川,江河那般不朽。苏先生则不这么想。他说:

“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小时候被老师要求背过《前赤壁赋》,并没有太深的感受。但长大后重看这首赋,感觉像读了一篇全新的作品,也终于看懂了苏先生的那些道理:

这个世界是客观的:树是树,山是山,河是河,日月是日月。但这个世界又是主观的: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个世界就是怎么样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不过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

当我们发现自己无力改变客观世界时,我们能改变的,或者说应该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心态了。我们积极,世界就充满阳光;我们消极,世界就充满黑暗。

说到黑暗,《前赤壁赋》创作于苏先生一生最黑暗的时期--贬谪黄州期间。被贬前,他还因“乌台诗案”而被罗织罪名,送进了监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我在苏先生的文章里,看到都是豁达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我想,苏先生拥有的,就是这样的英雄主义。

虽然距其诞生已过了近千年,但我依然感受到《前赤壁赋》传递的文学力量和散发的人性光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赤壁赋》中的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