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本来是前往“宁波的香格里拉”雁村,途经梅溪水库,被水库边的大片水杉林深深吸引,停车欣赏,意外发现水库中央露出一座拱桥的顶端,婷婷水中央,若隐若现。
路边有宁波市鄞州区文保部门立的石碑,碑刻:“水下磬裁桥”,是鄞州区的文物保护点。
据此查询磬裁桥的资料,居然发现其大有来头。
梅溪水库的主流名叫梅溪,水库因此而名。
梅溪发源于白岩山东部的石梅岗南麓和九曲岭峡谷之间,流经童夏家村、上周村,在童村汇入梅溪水库。
梅溪水库,始建于1993年12月,在此之前,梅溪两岸,村民依山临水而居,常因洪水阻隔两岸往来。
清康熙年间,村人修建了横跨梅溪的石拱桥,因桥位于宝庆庙之东,故取名东庆桥,距今三百多年。
从此,东庆桥成为梅溪两岸村民往来的交通要道。
那么,磬裁桥与东庆桥有什么关系呢?
东庆桥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洪水洗礼,在1911年的一次洪水中,不幸被冲毁。
两岸村民,又被梅溪阻隔,往来不便。
童村的13名乡绅,汇聚在童梅芳家,商议筹资重建东庆桥,童梅芳就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
几经筹资,动工复建东庆桥,1913年,东庆桥终于重建完成,并在桥旁建亭,以供行人休息。
遗憾的是,仅仅隔了三年,1916年6月,东庆桥和亭,又被洪水冲毁。
乡绅们再次集资重建东庆桥,1917年,东庆桥复建完成。
1920年,桥旁的亭子复建完成,但是这一年,命运坎坷的东庆桥又被大水第三次冲毁。
屡建屡毁的东庆桥,第四次修建时,经童村人童中莲的邀请,鄞县商人陈磬裁单独出资捐建东庆桥。
陈磬裁资金充足,捐献大洋三千元,地基和选材因此有了保障。
1921年12月动工开建,1922年6月复建完工,当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大嵩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当时造桥所用的桶装水泥,用船装载到大嵩江口的老鼠山码头,再由人力运送到童村。
同时在桥南侧重修了桥亭,并在亭前雕刻了二个石兽,以镇水护桥。
村人为了感谢陈磬裁的善举,就把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命名为“磬裁桥”。
那么陈磬裁何许人也?何以能够单独出资捐建磬裁桥?
陈磬裁,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生于1874年,逝于1958年,早年到上海打工当学徒,后来学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
致富不忘家乡,陈磬裁在家乡捐建了“十桥十亭”,人间功德,大莫过修桥补路。
陈磬裁是早期的“宁波帮”人物的典型代表。
复建的磬裁桥,就是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的第三桥,因此桥额的桥名“磬裁桥”之中,有两个小字“第三”,因此也被称作“磬裁第三桥”。
磬裁桥长30余米,四墩五孔,如长虹卧波,现在从以前留下来的旧图中,依稀能够见识到曾经的气势!
1922年9月,当地专门为磬裁桥举办了落成仪式,曾在宁波中学任教,后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邮电部秘书的童第德,邀请著名书法家钱罕书写了桥名“磬裁第三桥”,还邀请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撰写了在新桥落成仪式上宣读的告文。
1923年2月,童第德又邀请“慈溪四才子”之一的冯君木撰文《陈君造桥碑记》,又请钱罕为碑记书题写了碑文。
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后,磬裁桥被淹于水下,亭已无存,只有在水量较少时,桥拱才部分露出水面,让我们知道,它依然存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水中之桥,露出水面的桥顶,就是磬裁桥的桥额。
鄞州区文保部门所立的石碑中,碑文“水下磬裁桥”,却将“磬”字,错刻成了“磐”字,磐(pán)、磬(qìnɡ)二字,音、意完全不同,错了桥名,也错了捐建者的姓名。
希望文保部门能够尽快更正,尊重捐建者陈磬裁,也免得误导他人!
那么,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还有哪些呢?
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的黄昏晨桥,就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十桥。
黄昏晨桥,建于1931年,桥长约22米,宽2.5米,为二墩三孔拱形全框架钢筋混凝土桥,桥上有“第十桥”和“陈磬裁建”的落款。
黄昏晨桥被专家誉为:“古代石结构建筑过渡到民国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黄昏晨桥的北端,就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四亭,亭子的名称就叫“第四亭”。
陈磬裁捐建的亭子中,最著名的就是鄞州区横溪镇亭溪岭古道上的磬裁亭,这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五座亭子,因此称为“第五亭”。
到亭溪岭的游人,还以为这是古道上的第五座亭子,其实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五亭。
岁月变迁,陈磬裁捐建的其他桥和亭,大都无迹可寻,《鄞县通志》中有记载,章水镇密岩村一带,“陈磬裁造第一亭、第一桥、第二桥、第八桥”,但是七十年代建造皎口水库,这些桥与亭,全都不存。
人间功德,大莫过修桥补路。
桥通两岸,曾将多少行人,送往彼岸!
古桥,述说着光阴的故事,也铭刻着岁月的痕迹。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古桥中。
欣然向前,勿忘前人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