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我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其实并没有学到太多知识技能,但收获了很多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学会生活、开阔眼界等等。所以别说我“不务正业”了,庄子都说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环保】
1.生活习惯
旅舍里面那种一点一滴对环保的身体力行,的确会改变人的生活习惯,我相信我回到家也会保持这些生活习惯。例如,垃圾分类、鸡蛋壳做肥料、洗碗前先把碗刮干净、用过的水回收再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2.设施设备
旅舍采用了很多环保的设施,我跟客人介绍了n次,其实已经内化为我自己的东西了。有些东西我现在做不到,但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也会去实践。例如,自然采光的设计、自然通风的设计、废木再造家具、雨水收集系统等等。
3.永续生活
之前我身边没什么人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也是来这边才第一次听说“朴门”,才知道原来还挺多人在关注永续生活。知道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也挺有意思的。
【学会生活】
1.生活品质
主要是通过接触导师们的生活,影响了我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个很难解释,他们对吃的东西的讲究、对用的东西的讲究,他们的审美,甚至他们店的装饰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2.业余生活
今年认识了很多喜欢各种东西的小伙伴,有人经常自己做蛋糕点心的,我真第一次见自己做月饼的;有人业余跑去学茶艺、学瑜伽;有人业余经常画画;有人喜欢养花花草草;有人喜欢养动物;有人喜欢做手作……
工作归工作,其实生活还是可以过得非常多姿多彩的,觉得这样热爱生活的感觉真好。
3.生活技能
今年发展了不少生活技能,换灯泡啊,简单地修马桶啊,快速铺床啊,还有在家几乎不进厨房的我,在旅舍里自己买菜做饭。虽然很多人早就会了,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进步啦~
【远离城市的生活】
1.心境变化
(1)阶段一:乡村真好
作为一个在城市出生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我今年是第一次在乡村里生活。刚开始觉得挺新鲜的。
在城市里,每天挤公交地铁上班,在写字楼里对着办公室里的人、对着眼前的电脑待上一天,加完班又挤公交地铁回家。多么烦躁!
在乡村里,平时做一些体力劳动,赶集的时候背个背篓去买菜,除了生活必需品没什么想买的东西,即使想买也买不到,手机坏了也不怎么影响生活。简直就是梦想中的简单生活!
(2)阶段二:各有各好
记得新概念有篇课文是对比city life & country life,类似的课文和讨论的结论肯定都是各有各好、人各有所好。现在亲身经历之后,有更深的体会。
慢慢发现,如果真的想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一点都不容易!每天基本上挖地、浇水、施肥、喂动物、做饭、搞卫生,一天就过去了。作为一个喜欢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的人,我蹲地里两三天就觉得闷了。但是在乡村这种环境下做脑力工作就超级爽,工作上可以发挥所长,生活又可以很简朴自然,简直完美。
今年1月昆明因为水管结冰而全城爆水管。村子里停了一个星期的水,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那么多天没洗澡(中间是受不了了然后去打井水烧来洗)。据说城里的人去超市买桶装水来冲厕所、洗澡。我所在的村因为每天的水都是限时供应的,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储水罐,而且村子里也有井,加上我们去挖了很多桶雪,还是顺利度过了没自来水的日子。算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小小的天灾。了解到城里会生活得更便利文明一些,但其实抵御自然的能力是挺弱的,公共设施瘫痪的话真的无能为力;乡村虽然落后一些,但会更容易从自然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即使现代化的东西都毁灭了,还是能靠自己双手活下去。
虽然shopping、看电影之类的城市娱乐生活我都没太大兴趣,但有些东西真的是城市比较方便啊。例如,我想看某本书,但又没钱买,如果我在广州的话就可以直接去图书馆借,在乡村就真的没办法了,除非有钱就可以用万能的淘宝网购。
(3)阶段三:准备回城
作为一个在村里待过,准备回到城市的人,有一些要提醒自己的东西。
①“大隐隐于市”,在城里也可以过简单的、减少物欲的生活。要注意在消费主义的城市氛围中,保持清醒和理性。
② 要充分享用城市的公共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等),但同时不要觉得什么都理所当然。
③ 有社会分工是好事,你的生活依赖于千千万万人的劳动,你自己也应该用自己的劳动为别人的生活带来价值。
以前一直在城市里,生活得有点麻木了,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现在觉得自己其实非常爱广州的,回去用一个新的心态在城市里生活吧。
2.其他一些变化
在乡村待了那么久,发现自己还是有一些变化的。其实我以前也挺怕很多女生都怕的那些东西,我小时候连蝴蝶都怕,现在越来越淡定了。见过蛇,见过巴掌大的蜘蛛,见过各种蟑螂各种虫子,在山里试过有蜜蜂停在我手上但没有蜇我,在杭州有小伙伴被硕大的蚂蚁吓到尖叫,我居然去帮她弄走哈哈哈哈。在大自然里待久了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职业平等与尊重】
1.交换劳动
上面说到,在乡村的生活使我了解到,我们之所以活着,是依赖于千千万万人的劳动。所以其实大家都互相需要着,只是因为社会分工从事不同的职业而已。大家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2.角色互换
以前我好像都是作为消费者的那一方,今年处于服务人员这一方,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一些事情。遇到了一些不尊重别人、说话尖酸刻薄、甚至要进行威胁恐吓的客人。突然理解了各行各业服务人员的感受,在一些客人面前,感觉自己被当做是低人一等的,他们觉得他们付钱的一方是高高在上的。职业平等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太高大上了,他们连为人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都做不到。虽然我不可能改变现状,但起码我自己以后待人要多一分尊重。
【戾气和负能量】
说到上面尊重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说,发现很多人身上充满了负能量,遇到什么都要抱怨一下,稍微等一下就不耐烦,多说两句就要爆炸。真心不喜欢这些人,明明没什么大事,就搞到周围的人都被迫吸收负能量。
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人有正能量会令周围人身心愉快,有时候遇到超级温柔礼貌的客人,说话让人如沐春风,觉得这样的人光是存在着就使人倍受鼓舞。想起以前有一次坐公交,司机非常友善,于是整车人都心情愉快,有时候的司机态度非常差,会使人一天的好心情都消失殆尽。
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戾气超重、不断犯口业的人吧。
【一切都是套路】
听NGO年会的时候,听到很多成员说,有时候会纠结做社工有什么意义,每天陷于琐事当中,没看到什么特别的变化,会质疑自己究竟是不是正在帮助别人。
我觉得不仅仅是社工这个行业吧,其实每个行业都一样,无论一开始抱着怎样的心,最终都会变成日复一日机械式的行动。开青旅听起来好像很有情怀,实际上每天要处理一堆琐事;飞机师听起来很帅,实际上每天做的事都差不多;做医生每天就是看病;做程序员每天就是打代码;做老师每天就是讲课……当你熟悉了一个职业的套路之后,基本上每天就是在重复了。你向往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很普通的重复,别人可能还反过来羡慕你简单枯燥的生活呢。
听起来好像很悲观,但好像真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既然归宿都是一样的,那应该去做即使每天重复,自己也能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的工作吧。还有要修炼一下怎么在日复一日中找到快乐和享受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谋生而已,想那么多干嘛。
我做不到不去想啰,如果让我为了生存,做一些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过无聊无趣枯燥乏味的生活,我会觉得生不如死。
【关于做螺丝钉】
招募下一期这个项目的成员时,我有去围观面试。其中有小伙伴正在国企工作,说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只要按照领导说的去做就好。
让我想起过来江南驿交流的德国青旅经理。德国青旅的系统发展得很成熟,只要按照设定的套路来做就好,经理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思考。我们问她很多问题她都一脸懵逼,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让我觉得其实螺丝钉做久了会慢慢僵化,丧失思考的能力。
然而德国青旅的系统的完善是很多人羡慕的。作为读管理出身的我,也很热衷于制定各种规则和制度,觉得这样会更有利于管理。但现在再想想,其实这样是不是最终每个人都变成了系统中的一颗螺丝钉,只要做自己分内事就好,别的东西不需要思考?再延伸想想,会不会最后就像Brave New World里面那样,每个人都没有了思考的能力,一出生就注定了做哪一颗螺丝钉?
额,越想越恐怖,先不想了……
【从不同阶段看人生】
我从小跟爸妈一起生活,家里没有老人,朋友全都是同龄人,所以我看什么事都是从自己这一辈人的角度出发。今年很幸运地可以和导师们一起生活(导师有50后、有70后、有80后),让我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想法,以及学会从不同的阶段去看人生。
1.人生从来都是迷惘的
很多人说,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最迷惘的。很遗憾地说,并不是。其实到了三四十岁,甚至到了退休,大家还是会迷惘。特别是到了中年,成家立业了、有一点点资本了,就想去实现一些梦想,就会不断地想,我现在要做点什么好呢。
所以别想着过了现在这个迷惘期就没事了,以后有得你迷惘的哈哈哈哈哈。
2.人生从来都是艰难的
其实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难处。现在我们可能只是烦恼工作,以后还要烦恼夫妻关系,要烦恼孩子怎么带、上什么学校,要烦恼父母怎么养老……哈哈想起那句话:
3.还是要保持微笑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说明人生真苦,其实只是想说,跳出自己当前的阶段去看整段人生,反而会觉得眼前的烦恼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看到长辈、资深人士、权威人士、行业大咖之类的,我以前也会有点怕。现在一想到他们处于某个人生阶段,可能会面对一些问题,他们也不是完人,就会觉得他们更加真实可爱,也可以用更平等的心态去面对他们。
【关于孩子】
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小朋友(除了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今年参与了儿童的夏冬令营,而且有和导师的孩子接触,加上我这个年龄也已经有同学生孩子了,所以我会去思考一下孩子的问题。
1.小朋友和成年人
其实小朋友跟成年人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小朋友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在成年人世界中一样存在,也许是因为成年人都是从小朋友过来的,也许是因为小朋友受到大人世界的影响。在冬令营里面看到的一些现象:
(1)来自同样地方或背景的人会结派。
(2)农村孩子觉得城市孩子看不起他们。
(3)一群孩子里总有被孤立的人,也总有不合群的人。
(4)一群孩子里总有爱出风头的人,也有内向不说话的人。
这些情况在成人的世界里不也一样吗?
大人打心里排外,平时从语气中就透露出对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的轻视,教出来的小孩能不排外吗?大人非常自卑,有意无意要跟人比较一翻,教出来的小孩能不自卑吗?大人争强好胜,喜欢赢又输不起,教出来的小孩能直面输赢吗?
当然,一些不分年龄的人类好的品质也在小朋友身上体现,像善良啊宽容啊等等。
总之在我眼里,小朋友不是什么可爱的天使,就只是普通的人而已,人身上有的东西他们也有,好的有坏的也有。我们一样都是尘世中的普通人而已。
2.现在的小朋友和以前的小朋友
虽然我之前没怎么接触过零零后,但发现他们跟我小时候也差不多。
他们私下会讨论喜欢怎样的异性或者谁喜欢谁这样的八卦。我小学的时候也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就经常讨论这些。
他们有人会被孤立,其实也不算孤立,只是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而已,我小学的时候有个同班同学是直接被孤立到连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人会捂着耳朵以免听到她的声音。
他们会在老师面前(只是志愿者,但他们称我们为老师)说,“瞎了我的狗眼”“好无聊”“好幼稚”,其实这样也算挺乖的,我小时候有同班男生直接打老师。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在科技更发达了,小朋友有的有手机、有智能手表、有平板电脑。这些都是我小时候见都没见过的。
还有,见识到了一些我从来没见过的小朋友,例如,有个闹着要跟妈妈睡、抱着妈妈的杯子哭了一晚上、半夜不敢一个人下楼喝水而把全宿舍的人吵醒、嫌厕所灯太暗不敢去、洗澡要人陪在旁边的十岁男孩子。不过我想以前肯定也有这样的小朋友,只是我没遇见而已,因为溺爱是不分年代的。
3.旁观为人父母
国庆期间跟着导师一家四口出去玩了一天。简直颠覆了我的三观~
旁观了为人父母的一天,感觉当父母真是超级无敌爆炸霹雳累!!!大的哭完小的哭,小的哭完又到大的哭,吃饭、睡觉、玩耍等等都会出现各种问题,总之要一直处理他们,根本停不下来。看着都感觉身体被掏空。
我觉得没思考清楚真的不能生小孩,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严肃、关乎一生的问题。
(1)是否能接受自己的私人时间将会大大缩减?
(2)如果生下来的小孩有残疾、心脏病、兔唇、自闭等等问题,自己是否愿意牺牲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照顾?(别以为几率很低,导师的孩子就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3)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熊孩子,天天闯祸,而自己根本管不着?
(4)能否心甘情愿地接受辛苦养大一个孩子之后,Ta不听你话,甚至离你而去?(有点明白为什么我妈对我那么执着了,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养大我,很自然会认为我是她的,我应该听她的,我应该报答她。如果我是她,花了那么多心血在一件东西上,Ta居然不肯听自己的,我肯定也会很不爽。但是作为我自己,我又有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和思想。真是无解啊……)
4.为什么要生孩子
(1)我妈说,一定要生孩子,因为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关于完不完整这个问题,之前在知乎看到个很好的回答。不生孩子的话,的确缺失了有孩子这样的人生经历;但反过来说,生了孩子,那就缺失了一辈子没有孩子这样的人生经历啦。所以其实人生并没有完不完整这一说……
(2)不生孩子的话,自己晚年没人照顾,会很孤独。讲真,我觉得这观点很自私,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3)生孩子是因为自己喜欢小朋友啊。额,我不喜欢小朋友,这条过。
(4)为了社会的劳动力,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讲真,这世界的人实在已经不少了,少我一个不少。
(5)因为家里和周边舆论给压力。这个的确很现实,很少人能扛住家里的压力。
(6)因为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那种爱的感觉是世间珍贵的、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确听不少父母说过这种美妙的幸福感。
我现在不敢立flag说我以后会生孩子或者不会生孩子。如果我不生,我肯定也能过得很开心;如果我生,肯定是因为我有足够信心可以问心无愧地对一条新生命的一生负责。
好了说了那么多,其实首先我得有……╮( ̄▽ ̄)╭
【跳出商业的视角】
我是读商科出身的,之前在广州接触比较多的也都是商业领域。但今年接触的东西和以前的很不一样。
1.公益视角
第一次接触社会企业这样的概念,用商业的手段去实现社会的目的,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能够直接在社会企业里面工作,去实践和理解这是怎样一种模式,比看书本上的文字更能直观地认识。
今年接触NGO的人也比较多。跟商业的气氛真的太不一样了,商业讲求做大做强,创业就更是动不动就说要融ABC轮、要上市。但做公益的人基本都是从小处着手,往往只是着眼于解决某个小社区的某个问题。社工更是讲求陪伴。
虽然也有很多人觉得公益也要做大,才能帮到更多人。但刘先生说:“做大的话自己就变成CEO坐在高处,不够接地气,公益更多是关注人,而对人的工作是很难大规模的”。哈哈我觉得现在社会上不少项目就挺不接地气的,拿着基金会的钱、拿着量化的目标,去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说服务人次X人,看起来好像很厉害,但其实项目结束后人们一哄而散,并没什么实际的帮助。
想起了今年有探讨过的两个问题。
(1)如何根除不好的社会现象?
来连心开研讨会的学生有讨论过这个问题。要怎么帮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呢?如果只是简单地做做活动来服务他们,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何才能根除这个问题,让社会上不再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呢?
讲真,说到那么宏观的问题,我有些无力感了,毕竟社会政策不是个体可以改变的。
但也许,当很多人去做的时候,会形成影响力,然后有可能会影响到宏观?
(2)怎样才能使社工撤出的时候,社区也能继续保持良好的状况?
的确现在很多人做的只是很表面的东西,并不能使对方真的获得深刻的、根本的、长期的改善,甚至使有些被帮助的人养成了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我觉得有位教授说得很对,let the community help themselves.
具体要怎么做又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2.文化视角
第一次接触搞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一些东西。例如,真正厉害的市场营销是理解当地文化,然后根据当地人的观念和信仰来设计推广方式;真正厉害的建筑设计是理解当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然后根据这种关系来进行设计,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慢慢了解到商业讲的东西只是很表面的,反而这些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的东西才是更深的本质。真正的人才应该是知识面很广,能融会贯通很多方面东西的人。
3.再看商业模式
在广州的时候,听到的都是互联网思维、粉丝经济、口碑传播、参与感等等新鲜名词,很多人都是还没做就先说一堆这些。
但昆明的项目是反过来,什么都不说就先做,但如果真的要套入这些很火的“理论”中,又是完全适用的。
突然明白为什么经常听人吐槽大学生过于学院派、理论派。其实基本上每个项目都可以套入这些所谓“理论”中。但从成功案例总结出来了一些理论,并不意味着按照这些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成功,这逻辑是不通的。我想那些成功案例初创的时候根本没想过什么模式不模式,只是根据眼前的情况决定和调整自己应对的战略,后来成功了,就创造了“模式”,后来者跟着模仿和复制,却很难再创造出同样的神话。
那到底重要的是什么呢?也许是运气,也许是直觉,也许是经验,也许是坚持,也许是资源,也许是执行力……我不知道。
Anyway,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跟自己说,别太迷信模式和理论。
【跟少数民族接触】
1.汉化
今年去了不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团结镇本来就是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此外还去了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寨、白族聚居的大理、纳西族聚居的丽江、藏族聚居的迪庆、瑶族聚居的金坑大寨、壮族聚居的平安寨、苗族聚居的朗德和岜沙、侗族聚居的肇兴……
有些民俗在我看来挺新奇的,例如傣族的重女轻男,例如岜沙的树葬文化,例如侗歌的文化……
不过,也发现了,其实少数民族跟汉族在各方面越来越像了。
(1)他们的汉语说得比我还好。我在香格里拉还很惊讶地听说,其实大部分香格里拉的藏民是看不懂藏文的,他们的语文课本跟我们用的并没什么区别,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去专门教藏文的学校。
(2)除了重大节日,其实他们平时穿的跟我们穿的也没什么两样。
(3)有些村子,仅看建筑的话,完全看不出来是什么民族的,因为跟汉族的村子并没什么区别。
彭老师说,现在社会强调的是现代化,别人穷就要去改造别人。我们先被西化了,然后再去汉化别人,使别人的传统文化慢慢消失。未来可能大家坐在一起,面目模糊,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国家的,大家都变成了国际人,没有身份认同感,没有归属感。
感性上我觉得这样挺恐怖的。且不说少数民族语言了,作为汉族人,我们粤语被限制我也会很生气。(说起粤语,貌似很多人不知道广西也有一些城市是说粤语的……)
但理性上我又觉得这种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追求更富裕、更便利的生活是人的本性。穿民族服饰的话平时工作生活不方便,当然就少穿了(话说作为汉人,我一次汉服都没穿过呢);住木屋当然也不够住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来得便利;生活用品直接买就好了,又方便又便宜,谁还花时间用手工去制作一些用品……
毛毛也说,有些人想推广和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做起来很难很难,因为是不符合趋势的,那些东西最终都会消失,要不就变成只有少数人欣赏的艺术。
我不评论这样好抑或不好,但的确,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趋同的世界。
2.所谓古镇
说起趋同,还有什么比中国的古镇更加趋同呢……
去一些商业化比较严重的古镇,无论是哪个省的、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差不多。满街游客,街上基本是民宿、餐厅、酒吧、手鼓店、纪念品店,卖的东西也差不多,估计是从同一个地方批发的。
真心觉得这样去开发古镇,开发一个毁一个。
【跟外国人接触】
今年我第一次接触那么多不同国家的人,也是一种有意思的经历啦。
1.语言
能听到各式各样的英文口音也挺有趣的。埃及人的口音,弹舌音太重,听不太懂;法国人的口音也很重,而且很多法国人的英文也不太好;有一次有个意大利人跟我说话,我还以为她跟我说的不是英文,真的半句都听不懂……其实世界上的语言真的很多很多,非英语母语的人也很多很多,以前觉得很多中国人的英文不太好,现在发现,其他很多国家也彼此彼此嘛哈哈哈。
在桂林遇到了非常多在中国交换一年或一学期的外国学生,还遇到了非常多学中文的外国人。看来还蛮多外国人想学中文的?
2.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遇到过一个很漂亮的欧洲女生,她说觉得在中国很安全,别人看到她顶多会拍拍照,不会绑架、强奸之类的,我被吓到了,哪里会那么乱啊,她说,南美……
还有一个学国际政治的法国男生,说,如果他不是法国人,他真想来中国生活。他说法国现在挺乱的,地铁里很多流浪汉,坐公交很容易被人打劫,而且旁人都会当作没看见。他说法国现在经历很严重的国家认同的危机,很多难民入了法国国籍,然后大家拷问到底怎样才是法国人。然后政治家为了获得选票,会出台一些迎合短期利益的政策,如果是对长期有好处但会损害短期利益的政策,选民就不会投,所以很多对国家未来有好处的政策就实施不了。他说虽然欧洲很多人叫嚣着要解救被独裁的中国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来中国看过,他来了觉得中国的社会其实很好。
德国经理每天都会被中国人惊讶到。因为德国人非常遵循规则,不会做规则以外的事情。而中国虽然也有规则,但大家都不太重视,额,应该说会有很多灵活变通的方式。她每次坐车看到我们中国的司机是怎么开车的都会被吓死。还有说我们公交车居然才两块钱太太太太便宜了。然后觉得我出门都不带现金,全部用支付宝,实在是太太太太神奇了。看着我用键盘打出中文,也觉得很神奇。
当然一定要说吃的!我们食材是多么丰富啊,很多蔬菜、水果、杂粮等等他们都没见过。无数种看起来不一样的东西都叫做豆腐,他们简直目瞪口呆。见过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挺喜欢吃中国菜的。除了有人吃了鱼,发现居然有刺,太麻烦了,发誓这辈子都不在中国吃鱼。还有,所有外国人都觉得我最爱的糖水很难喝,可能他们无法接受豆子是甜的吧,T_T伤透我的心。
也有人说一些他们觉得很神奇的行为,例如中国人吃饭很大声、例如有看到小朋友随地大小便。
总之有了解到外国人如何看中国,这样换一个角度看自己国家挺有趣的。
3.本土的文化
外国人会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但有时候聊着聊着,我会觉得其实自己对自己国家的东西都不是十分了解。
被问过之后,现在自己对了解中国的文化、还有了解广州的文化更有兴趣了。难怪很多人出了国之后会更加爱国,虽然我没出国,但了解了一点点外面的世界,会对自己的家更有认同感。
【与人相处】
1.开心就好
今年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不过我不是一个喜欢和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人。想聊的就聊,不想聊的就不聊,我觉得开心就好。
2.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同人的三观是很不一样的、做事方式也很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跟自己channel一样。尊重差异,然后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好。
3.距离产生美
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会放大人的很多缺点,保持一定距离是最好的,包括跟家人、包括跟朋友。(我这想法是不是注孤生的节奏……)
【关于青旅】
1.了解青旅
虽然以前也住过青旅,但今年是第一次去深入了解青旅的历史和文化。
(1)知道了原来青旅有那么长的历史,第一间青旅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2)知道了国际青旅联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总部在英国,是非盈利机构,一百多年来一直是社会企业的先行者。
(3)理解了青旅的理念:“通过旅舍服务,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条件有限的青年人,认识及关心大自然,发掘和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价值,并提倡在不分种族、国籍、肤色、宗教、性别、阶级和政见的旅舍活动中促进世界青年间的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4)在实践环保的旅舍里生活真的体会到了身体力行的环保,这个上面也说过了。
(5)今年住了大大小小、加盟的非加盟的青旅二十几家,有了解到青旅在中国的现状。而平常听导师们的分享,以及后来和德国青旅经理的接触,又了解到国内和国外青旅的异同。国外的青旅大部分是非盈利性质的,有政府支持、由总部拨款建立,运营中承担了很多社会的责任。而中国的青旅都是私营的,老板自负盈亏,以加盟的方式获得品牌。
2.看到问题
了解之后,也发现了青旅在中国的一些问题。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有志之士慢慢为中国青旅的发展带来好的变化吧。
(1)使命感的弱化
国际青年旅舍的理念是很好的,包括它所倡导的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实践环保、爱护大自然、简朴而高素质生活、自助及助人这些,其实都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但中国大部分青旅更多像是做生意,不一定有遵循这样的使命感。
(2)品牌保护力度不足
“蓝三角”标志和“青年旅舍”“Youth
Hostel”字样其实都被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中国注册为商标。理论上非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的青旅使用这些商标都是侵权的。但是,在中国,有非常多叫做“青年旅舍”的店,总部并没有很好地对自己的品牌进行保护。
(3)缺乏品牌推广
目前知道并喜爱青年旅舍的大多数是一些热爱旅游的年轻人,但即使是这些人,也很少会知道青年旅舍历史和理念。问过很多住青旅的人,其实很多都不清楚国际青年旅舍联盟这个组织,也不了解青旅在全球的情况。
(4)缺乏质量监控
据了解,只有申请加盟国际青年旅舍时会有一次审核,加盟之后,再也不会有检查。有些青旅越做越差,但还是可以拥有这个品牌。质量无法保证的话,消费者会逐渐流失,品牌价值会越来越低。
(5)自有渠道没有发挥作用
现在全国有两百多家国际青年旅舍,理论上应该有自己的订房渠道。实际上也有,但很鸡肋,通过YHA官网订房的订单量非常少,对于一家青旅来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现在青旅都是通过去哪儿、Booking、HostelWorld等各个OTA来进行销售,要付出百分之十几的佣金给这些网站。YHA官网也要收取10%的佣金,所以即使不论网站的好用性,只是从经济来说也没有太大竞争性。
办理一年50元的会员卡可以享受国际青年旅舍的会员价,但跟其他非加盟的青旅相比,以及有时候OTA会搞促销活动,其实会员价的优势并不明显,吸引力并不大。在中国内地,有会员卡除了住房有优惠之外,就没有别的好处了,不像一些国家会有其他很多优惠,例如旅游购票的优惠。
(6)竞争力不足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从价格还是质量,国际青年旅舍和同行其他旅舍对比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只要一个店性价比还可以,消费者又能在网上订到房,他们并不会关注它是不是国际青年旅舍。对于青旅个体来说,加盟会有一些好处,例如品牌的效应,例如对于外国游客来说会更受认可,但与不加盟的店相比优势其实越来越不明显。其他旅舍或者客栈也可以申请涉外,也可以放到外国的订房网站上销售。
【关于旅游】
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以前旅游的次数也极少,甚至觉得很多人其实只是跟风穷游,实际上都不知道自己游了什么。但今年去了一些地方之后,想法有所改变,旅游真的能带给我很多很多。
今年干了很多以前从来没干过的事:独自旅游,独自在深山老林里徒步,通宵爬山,住混住间(试过整间房只有我一个女的,其他全是男的),跟陌生人结伴行……发现其实自己胆子挺大的,还有其实有很多看起来需要勇气的事情根本就毫无难度嘛,一个人可以handle很多事情。本来我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听话的人,这下就更加有迷之自信去做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
更重要的是,亲眼看到世界真的很大很大、大自然真的很美很美。以前经常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意思,现在觉得这辈子能够看到大自然的一点美景,也值了。难怪那么多人的梦想是环游世界。不过天天看着美景也会审美疲劳,就像很多当地人觉得那些景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来人类是喜欢寻求变化的生物。
还有,旅游真是治疗负能量的好方法,引用《旅行的艺术》里的一段话表达我的感受吧,
如果这个世界不公平,或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壮阔的景致会提醒我们,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宇宙的力量可以移山倒海,而人类不过是小小的玩偶。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
游记在这就不写了,之前写过一些,有兴趣的请戳:
今年六月份打算一个人去云南旅行,周期3周,有什么靠谱性的建议,比如哪些地方值得去,去前需准备些什么?
杭州西湖区暴走路线(记录+推荐)
我是如何DIY旅游行程的
导师对我有什么评价?
1. A cheerful girl.
2.刘先生说我有很难得的敬业精神,即使是自己不懂的或者不喜欢的,也会尽自己全力做好。他说不单止在中国,即使放眼全球,这种品质都是很可贵的。⁄(⁄⁄•⁄ω⁄•⁄⁄)⁄
3.规划性非常强,做事效率高、执行力高、有反馈。(导师说如果他还没退休的话,绝对会请我做私人助理哈哈哈)
4.很强的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表演艺术和展示能力
5.跟open-minded的人会相处得好,跟比较传统、不听别人意见的人会相处不好。
6. Lily说觉得我比较适合在国外生活,不太适合在中国生活。因为我处理事情不会讲感情而是就事论事,而中国社会的灰色地带很多,处理问题讲求人际关系。在中国的话最好去靠实力吃饭而不是靠人际关系的地方。
7.弱点:情商。不赞成我改变自己,勿忘初心是好事,但可以稍微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略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式。
8. Lily说直觉我未来会找到我内心喜欢的并和世俗结合的那个点,该来的都会来,因为她觉得我有一种很强的精神力量,会带领我去到那里。刘先生说,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只是储备,无论最后做什么,只要坚持,相信我都会achieve something。(真心谢谢你们!!!)
我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我不适合做什么】
逐渐发现了有很多自认为听起来还不错的生活其实完全不适合自己。例如,有想过,找个清闲简单的工作也挺好的,自己可以有很多时间发展业余兴趣。但是其实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其实我是工作狂,追求工作中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所以我肯定受不了清闲简单的工作。也有想过,人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已经够了,但其实自己不是这样的人,虽然我也很崇拜那些手艺人、科研人员等等,但如果让我重复地一直做一件事,我迟早会无聊厌倦到崩溃……
还发现了自己有很变态的原则性,就是,如果我不是真的从内心认可一件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是做不下去的。例如,如果我觉得人们其实并不需要某个产品,我是说服不了自己去从事这个产品相关的行业(所以很多公司会先洗员工的脑,可惜我又不是那么容易被洗脑的人)。最可怕的是,我无法接受消费主义,也对为了赚钱的事情没有兴趣,这样就已经pass掉很多工作了。
【我想做什么】
不细想好像也没什么,但认真想的话,发现我自己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确有与生俱来的兴趣。
1. 自己对舞台的执着程度的确比很多人高。例如,高考前每天想的是毕业典礼要怎么排(无法控制自己去想),这种执念也影响了身边人,最后也只有我们班是三分之二的人都上台表演;大学每次做presentation都不想只是简单地展示,所以每次都会加入很多表演的东西,相信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哈哈哈。其实我对要呈现的东西的强迫程度都很高,例如,为了海报好看,可以调字体字号调一天;剪视频的时候一定要画面和拍子对上。
2. 自己看到在这些方面才华横溢的人,真的会无比激动。看到很棒的演出的时候,想的不是这作品怎么样,而是,如果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就好了。内心甚至会想,如果能离这些人更近一些,我愿意去剧场做扫地阿姨、去纪录片剧组扛器材、去舞团打杂等等。当然,更希望的是,能做他们背后有力的支持者。
但是,我知道,现在中国这个圈子发展得非常初级,行业内很乱,薪酬很低,也没有相应的市场氛围,随便一项都会让人很受挫。
然而,我又总会有理由去跟自己说:
1.正是因为现在这行业发展水平还很低,才是机会所在。今年有认识从国外读完书打算回国工作的人,她说,觉得国外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看不到自己有什么机会,而中国变化非常快,社会上有各种新兴事物,很多人都可以参与进去。我听完觉得,是啊,事业是一辈子的事,几十年后这个圈子肯定会比现在好。虽然现在国民的总体审美水平令人绝望,但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人有精神生活的追求。我多么希望自己是在这发展过程中贡献一丝力量的一份子。
2.反正人生就是那么艰难的了,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容易,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很多不顺,最终都会变成日复一日的套路。那为什么不做一些起码自己热爱的事情呢。
【下一步要做什么】
花了好多时间找到了一个很泛的方向(不过有也总比没有强啦)。
那接下来要干嘛呢?很遗憾地说,我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家里压力很大,我肯定先要赚钱养家。
不禁感慨到,人生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啊。用很多时间去探索自己想做什么(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毕竟光是找方向就已经够难的了)。然后用更多的时间探索怎么样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有很多人虽然找到方向,但一辈子都实现不了)。只有很幸运的人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业。
Anyway,我不急。我现在才二十几岁,如果未来到六十几岁退休的话,职业生涯有四十年。有那么长的时间,干嘛急于一时。
【未知的未来】
我现在不敢说我以后会做什么。也许运气好,会往这个方向去。也许会因为现实的压力做了别的事情,内心的小火苗也被灭掉。
但是,还是希望自己要一直记得小然然一年前跟我说的那句话:不畏惧,不抱怨,并相信美好的事情终将发生。
致谢
非常非常感谢组织给这个机会我参加这个项目。还有要感恩所有我遇到的人。
【昆明】刘先生、刘太、向老师、彭老师、彭姨妈、徐老师、怡静姐、胤男姐、小鹤、小苏、杨阿姨、严阿姨、婷婷、潆心、宁宁、蛋糕阿姨、连心机构的各位小伙伴等等。
【桂林】涛哥、燕姐、小韦、小媛、小温、大凤、芳芳、刘诚、小覃、小谭、采霖、秦姐、刘哥、启财、晓君、各位外国义工等等。
【杭州】Lily、毛毛、游爸、游妈、伟娜、刘斌、长祺、大惠、小琳、许娜、Gesa、屠阿姨、何阿姨、沈阿姨、餐厅的同事等等。
因项目结识的孙歌、文桥、小雅、Bella,以及面试下一届项目的同学们等等。
还有入住过这三间青旅而认识的朋友们,以及旅途中遇到的驴友们。
谢谢你们!
写完上面XX字之后,我又发现了自己两个特点:
1.我是总结狂……
2.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情,难怪掉头发掉得那么厉害╮(╯_╰)╭
虽说今年叫做gap year,但其实我希望之后每一年也都是崭新的。
愿我的未来会好好的。愿你的未来也会好好的。
新年快乐,我亲爱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