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重生手记》带你起舞刀尖,举重若轻

直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重生手记》带你起舞刀尖,举重若轻_第1张图片

        这本书不厚,278页,却让我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除却与作者感同身受他求医康复道路上心情的跌宕起伏,还激发了深层次的自我斗争和最终的自我和解。

       首先它让人困惑——从此不再相信医学而宁愿自生自灭? 其次它让人悲哀——不能相信专业人士,我们还得足够聪明、足够勤奋,自己建立一套理论(这本书是在教我们这种理论?)以便我们不会被医生治死? 最后它让人豁然——不管外界怎么样,别人怎么样,我们最终能主宰的还是自己,就像那句话说的,决定生命精彩的,不是它的长度,而是它的宽度。

       个人认为这不是一本保健书籍,而宁愿相信它是一本报告文学或者励志书?因为在保健领域他给出了让人沮丧的结论(大多数的医生都是错的,个人无能为力而只能通过非医疗手段寻求康复道路。非医疗手段在这边书里包括寻找信得过的医生、理性和智慧、学会聆听身体、学会享受生活等)。当然,非医疗手段严格的说也是一种医疗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该书可以算是一本保健书,但只有这部分起作用也太讽刺了),连医生都承认意志这种东西对病人康复的正面作用,无数关于精神战胜病魔的报道也不断鼓励着我们心陷绝境的病人及家属。作用固然有,但也不能夸大甚至神话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一方面肯定作者传达的治病(更确切的说是生活)理念,一方面又觉得无比悲哀,期待我们能够有朝一日不要再用这种形式嘲笑医学的专业性,能够放心的把自己交给医生——一个从开始就定义为“救世济人”的神圣职业。

       作者的康复经历读来一度让我很困惑,他的康复不是建立在医生正确的诊疗上,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非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作者做出了让大家异常惊讶的种种决定,最重要的关乎他性命的两个决定竟然与国内大多数的高级医师都截然相反,而是通过自己的判断(主要可以理解为察言观色和资料的收集研究)选择了大多数医生都反对的极少数(开胸手术甚至只有一个医生主张)治疗方案。这种勇气不是常人可有的,正确的说,这种富有理性又充满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如此有研究能力、精力和条件的病人相信更是凤毛麟角。

       赞叹作者的同时,我悲哀的发现,他的结论是对绝大多数国内医生判断的否定,要知道以作者的地位和阅历,他享受到的可是国内可搜寻的近乎最为优质的医疗资源。我困惑不已,甚至对医学产生了怀疑,差点走上了认为应该对疾病不闻不问的自然主义道路。

        但转念一想,也不能这么肯定的得出这个结论,最有利的证据是,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的寿命无疑大大地延长了,即使考虑到基础卫生设施对饮食环境、疫病传播等人类生存宏观环境的改善作用,也不能否认医疗科技(这里主要是指西方医学)对人类寿命延长的贡献。尤其是,对医学的不信任全部发生在我们中国的情况下,上述推论就更是不能成立了。

       那么直接的说,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医生会得出这种错误结论呢(以此病人为例又不限于此一病人)?在地球村的时代,我国医学交流开展的并不差的情况下,难道是医生这个群体在中国的不适应症表现?又一桩“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地理决定论疑案?

       中国医生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中国的检测设备不可谓不先进,问题主要还在医德。但当这种情况不是个体而已然成为广大医生的群体问题时,那么肯定就是中国的环境和制度造就的了。

      凌志军先生的求医经历,我们很多人都有。在各种专家(挂号费从几元到几百元)门诊等待3个小时见面只说3分钟的怪事比比皆是。求医问药者态度谦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问问题,医生冷冷的打断并显出一副不屑和嘲弄的表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在医院得到了最不尊严的病人待遇,在病痛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挫折感和无所适从的焦虑。

       凌先生从他认识的一位医生朋友处得知手术中有着责任活和良心活儿的区分,我认识的一位老护士也验证了这种说法。她所在的已经是相对较有责任感的军人医院里,每天都会发生医生给应该停药的患者继续给药等各类让护士都轻而易举能辨识出来的错误(或者叫过度医疗?),原因有时仅仅是因为医生忘记了。

       中国的医生,到底怎么了?从这个角度讲,《重生手记》揭开了中国久病的、让人心声怨恨却又无法言说的恶劣就医环境的一角。我们有共鸣,也期待能够得到医学界圈内人的回应和重视,即使不是医生个人的问题,也应引起反思,毕竟尖锐的医患矛盾已经说明民众对这种怪现状的忍受底线业已来临。

       制度上的事情由政府解决,医生们看到这样的文字相信也并非没有改进的余地。何况医生这个职业是如此特殊,以至于我们不能容忍像其他工作中那样的不负责任,因为它应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它就是全部。如果我们有放心的医生,哪里还用的着学习凌志军先生用命试出来的“值得信赖的医生九大特点、少犯错误的十条原则、规避导致治疗失败的八种思维模式……”?

       我佩服作者,是因为他的判断并不只是建立在简单的察言观色,他是一个逻辑性强,善于思考和总结,理智冷静又果敢坚毅的人,尤其是他的严谨好学,他的这种品质从书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出,在他的康复道路上,尽管身体饱受折磨,他仍坚持不断搜集海量的相关资料,国内国外、分析总结,这无疑有助于他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凌志军。在社会分工如此进步的现代,病人需要靠自己搜寻资料、决定自己的诊疗方案、普通老百姓需要学习如何辨别食物是否有毒,打一场官司人人都要先成为“律师”,弄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比专家还专家,唯恐被害,强烈的不安全感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巨大的社会成本是无法计算的。

       在既定的制度下,在蔚然成风的浮夸草率的就医环境下,我们每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凌志军先生书中写的——做个智慧的病人,把性命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怨天尤人、不盲从也不固执己见,看到生活中更多的亮色,成就更加宽广的人生境界。这也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当然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认识了凌志军这个作者,他不玩文字游戏,不考验读者的脑筋急转弯水平,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记录、思考,行云流水中清风拂面,没有高潮迭起却又让人欲罢不能,我第一次认识到:好的作品不是文字秀,它应该是简单的却又是深沉的,让人共鸣,启发思考。

       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重生手记》,不管是身患重症的病人和家属,还是与其密切相关的医生们,甚至是与这些毫不相关的你、我、他,都能从这本书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慰藉。就像凌先生的夫人赵晓东女士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生命的无常与突发灾难,遇到各种困境和考验,让我们一起学习直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起舞刀尖,举重若轻。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重生手记》带你起舞刀尖,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