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观|关于读书

胡蝶观|关于读书

 文/胡蝶

作者三毛写过一篇文章《逃学为读书》,讲述她从小特别喜欢读书,童年时代看《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安徒生童话集》、《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爱丽丝漫游仙境》等童话书,小学时代看《学友》、《东方少年杂志》,后来看了鲁迅的《风筝》,劳拉.英格儿所写的全套美国移民西部生活时的故事书,之后又攻读其他书籍,《红花侠》、《三剑客》、《简爱》等等,五年级时看了《风萧萧》、《红楼梦》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作者三毛读过的书。总之,三毛读书、爱书、藏书。

看完之后,我也想总结一下自己读过的书,除了上学时期必修的教科书,在生活中还读过哪些感兴趣的书。记得幼儿园时看小人儿书,有简单的文字描述和插画配图,小学时看一些童话故事书,初中时看中短篇校园故事的杂志和漫画书,高中时看优秀作文范例看的最多,还看了流行小说,已经忘了看过什么具体的书,《读者》和《青年文摘》最常看,还会翻阅妈妈收着的旧杂志,大学时起初借了世界名著和小说类的书来看,结果发现自己不感兴趣,还是借了哲学类的书籍来看,发现原来哲学类和感情类书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至于书名,现在能想起来的已经不多了,印象深的有 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著的《亲密关系》、艾里希·弗洛姆著的 《爱的艺术》、维吉尔著的《一句话影响一生》、叔本华著的《叔本华人生哲学》、肖恩.珂维著的《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弗洛伊德著的《弗洛伊德心里哲学》、东尼.博赞著的 《思维导图磨砺社交技能的10种方法》、水色翡翠著的《谁是谁的谁》、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工作后看了陆琪的《爱要深、心要狠、幸福不能等》和《爱情急救手册》、东尼.博赞著的《思维导图提高语言智能的10种方法》和《思维导图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三毛著的《三毛经典作品》。

读一本书,就如同在读一个作者的思想;读一本书,就如同在结识一个新的朋友;读一本书,就如同在读另一个世界;读一本书,就如同体验另一种生活。对于好的书,每读一遍也许会有不同的体悟,不同时期读的书会有不同的感悟。至于读什么类型的书,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读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技能所需而读,另一种为兴趣所爱而读。我觉得倒不必在此拘泥于定义,为谋生也好,为兴趣也罢,多读自是好,如果根据当时的兴趣爱好和心情,自由的阅读,感兴趣才会激发出主观能动性的读书,而不是填鸭式的记忆。由于读书的影响至深,作用之大,原则还是要读对你有积极作用的书,有好的影响的书,当然不同类型的好书会让你在不同方面受益匪浅。我读的书是少之又少,不值得一提,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我觉得不管读多读少,还是可以从小列下读过的书籍的清单,总结自己读过什么书,并及时写读过的书和文章的读后感,记录下从书中得到的启发和灵感,记录当时的感悟和心得,看电影也是同理。有计划和爱读书的人可能还会列出读书计划等。

我喜欢作者三毛写过的这段话:“我离开了书籍,进入了真真实实的生活。在一次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大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和思想,突然发觉,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的,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显现了。”

我想我们看过的文字,听过的音乐,观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赏过的画,见过的人,遇过的事,都会在脑海中或心灵中留下痕迹,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灵魂中和思想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即使你忘记了它们的名字,即使你漏写了当初的感悟。


By:胡蝶

                                               2016/09/22

胡蝶观|关于读书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蝶观|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