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在现代该如何运用1—论语贯通32

论语思想在现代该如何运用1—论语贯通3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面讨论了《学而》篇的1.1--1.7,这是《论语》的开篇,讲了“学什么”与“怎么学”二个问题,整本《论语》其实只回答这二个问题。

《论语》分为上下二个半部,上半部讲“理”,下半部讲“行”,这种安排是知行合一、文质合一、表里合一的意思。孔子的教育方法,提倡的是在行动中磨练,在学习中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人生的经验,钻进书堆,而不在实践中磨炼,所学则未免纸上谈兵,不靠谱,这就“罔”了;反之,只重实践经验,则未免学识与眼光不够,会裹足不前,这就“殆”了。所以,孔子眼中的人生,应该是知行合一的人生。这个思想是很朴实的。

孔子是平淡而朴实的!没有同一时代老子的玄母与谷神的神妙,也没有同一时代释迦牟尼的第一义谛与生死大事的纠结。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强调的是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夫子的性与天道不得闻也”。

论语思想在现代该如何运用1—论语贯通3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这个道是远离心、意、识的存在,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又岂是逻辑与义理可以解释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道只是可用的,而不是可知的,也不是可悟的,悟道本身就不是一个很正确的表述。孔子没有太多谈性与道!西方也不讲,编了一个上帝、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因为真没必要讲!能想清楚,能讲清楚,这么多聪明人,早想清楚,讲清楚了!没必要弄那么玄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乐天知命、顺天承命,做好人就可以了。这是真正开悟!所以,孔子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合一。

论语思想在现代该如何运用1—论语贯通32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后来受佛教、道教心与性的思想影响,宋明二程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则对心、性、理、良知良能这些名词解释得非常的高深。没有孔子那种朴实的味道,变成高深的学问了。其实,太高深的东西未必是好东西,弄得太复杂了。

朱熹的所谓格物与天理,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是二个事物,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私自觉得他对格物这二个字的理解有问题,不是《大学》里面“格物的本来意思。”王阳明则强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而以致良知为要务。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这倒是颇有点佛教用觉观来做功夫的味道。

我觉得朱王的学问,没有了孔子的平淡朴实与洒脱,弄得多少有点玄秘的色彩,在气度上差了很远。不过,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确实是对孔子思想的延续,是对孔子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的灵活运用。

明天我们讨论王阳明思想的发展与孔子思想的现代运用。

论语思想在现代该如何运用1—论语贯通32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思想在现代该如何运用1—论语贯通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