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民俗之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加上“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最为尊贵,故国人历来对重阳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沙上地区亦然。

离重阳节还有段时间,就已经有商家在街头店面支起了买重阳糕的小铺子。重阳糕用上等糯米粉拌红糖水蒸制而称,多为夹心彩糕,上面洒上红绿果丝、桂花,切成小块,上插五彩三角小旗。这种多姿多彩的重阳糕最能吸引孩子的眼光,虽然它和每家每户过年时都要蒸的年糕在味道上并无多大的不同,但总还是要央求着父母给自己买上一小块。而到了九月九这一天,重阳糕摊位的生意就更为红火了,家家要吃重阳糕,这已是千年以来的习俗。清蔡云《吴歈》一诗就写出了这一幕场景: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除了重阳糕,蔡云一诗还写到了饮酒和登高两个重阳习俗。先说饮酒,重阳节主要喝的是菊花酒,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在民间菊花是长寿的象征。以沙上地区的家酿糯米酒,加入田间地头的野菊花,据说能避风寒,明目添劲,可让人健康长寿。当然重阳节当天人们大多喝的是上年酿造好的陈酒,这是沙上人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再说登高。其实“糕”“高”同音,吃重阳糕,也有一种登高(糕)避灾的寓意在其中。相传重阳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这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虽然沙上地区都是平原,几乎无高可登,但却保留着踏秋、赏秋的习俗。一家人选择重阳节这天出游赏景,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观赏菊花,登高望远,无疑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沙上还有重阳节身佩茱萸、家置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中草药,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佩戴茱萸或者家里放上几株茱萸,也意在辟邪求吉,有人还因此把茱萸称为“辟邪翁”。这一习俗,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也有较为形象直观的反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沙上人还有个非常普及的体育活动,那就是放鹞子(风筝)。沙上的鹞子花式繁多,小孩子多放以蝴蝶、蜻蜓等仿生的轻巧型鹞子,甚至放一种用两根麦秆就能做成的最为简易的麦秆鹞,而青壮的小伙子们则放最具沙上特色的沙洲哨口板鹞。这种哨口板鹞大如山墙,上面缀挂着大大小小、多达数十只的竹哨,需由几个壮年人协同配合,才能放到空中。当一只只哨口板鹞畅飞在天空中,他们发出的哨鸣声,他们留在空中的美丽剪影,常常成为离乡的沙上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沙上民俗之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