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作者吴秀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大败局》是吴晓波通过对近百位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人物的专访,探寻中国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本节目揭示了诸多不为外人知的秘闻,精选了其中9家著名企业的案例并由吴晓波亲自作了教案式解读。
接下来我将长期在讲我的阅读心得,和大家一起读书。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的是第九章:在大雾中领跑。
故事梗概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张树新在20世纪末发现了中国互联网的潜力,她想建立一个服务全部百姓的百姓网,一手创办了瀛海威公司。
但因为只是有了目标却不知道如何具体的实施、知道盈利的空间很大,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并且在外国的互联网已经比中国发展的更好的情况下, 擅自的采用了一套与国际不同的通信规程,从而错失机会;并且因为张树新不会审视自己是否符合一个经理人的要求,忘记企业盈利是根本,最终自己被辞职,瀛海威也由盛变衰的故事。
在创办一个企业时,你要想好,企业到底为什么存在?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张树新是一个很敏锐的人,知道未来世界是属于互联网的,就去从事互联网的相关职业,给自己的瀛海威构想了一份美好的愿景,但成果却不符合她最初的愿景。
她本是想做一个提供广泛信息的学习网站,但实际上却是为炒作新闻热点的投机者,她想去迎合消费者,却忘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像做一个“网上延安”这个事情,虽然爱国主义会成为本年的主题,但当张树新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开始忘记自己的初衷,其实她只是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之后却做出了200多个网页、500幅图片、10万多字的“网上延安”。
这个是不符合初衷的,就让我想到了罗辑思维里罗胖里说的话,“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钻孔机,他需要的只是墙上的几个孔,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商业演化的一个趋势。就是产品到服务。当把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做成产品之后,就会更注重题目的选择,素菜的趣味,结论的颠覆,论证的严谨,本来卖的就是一根擀面杖,当眼里只有产品没有服务的时候,我就会自以为有工匠精神,拿起来玩命地在上面雕刻花纹,最后花纹是挺漂亮的,但是它再也不是一根好用的擀面杖了。”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大学,不论是在课堂上的演讲ppt,还是说参加各种比赛,很多的时候,做着做着就忘记了自己是要讲给同学、老板听的,同学需要的是对内容的概括和高度的总结,而不是需要的是冗长的概念;老板需要的不是ppt有多么的好看和有特色,他需要的是你提出的方案和策划。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陷入过这种圈套,你做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你当初想的东西了。所以我认为,不管你是做什么,在最初,一定要确定好你的目的,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绕你的目的来,不然就会容易误入歧途。
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实事,不要空喊口号,要有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
像张树新,提出自己要让望山过的游戏利润达到1000万,要在3个月内拿出10个高水平的游戏软件,但是该如何去做呢?做什么类型的游戏软件呢?
张树新不知道,下面的人也不知道。当然,从这件事情也能看出张树新是一个爱定高目标的人,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
因为彼时的她并没有说已经创造了全国人民都在玩的游戏,那怎么能提出要在3个月内做出10个高水准的游戏软件呢?还有,我觉得高水准的游戏软件和她想要达成的目标“1000万”来说,也不是对称的。高水准并不等于盈利。
有许许多多的游戏,做的十分精美,但是却火不起来,反而是更简单,更“弱智”的软件容易风靡一时。
当然,这样讲的话,感觉我的观点就是一个投机者,但我想不是。因为游戏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为了娱乐而存在,就是想逃出世俗的规规矩矩到另外一个天地,如果不能简单易玩,那就不能普及,不能普及就没有盈利,没有盈利就达不到当时所定下的1000万目标。
所以就如文中多次提到的,张树新是一个不适合做领导的人,她更像是一个规划家或者政府部长,忘了盈利是最终的目的,忘了要把”桃树“种到自己家院子来。
瀛海威公司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瀛海威失败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收费”。
因为当时的互联网并不普及,电脑本就是稀缺之物,人们都没有养成在网络上收集信息、学习的习惯,而瀛海威却开始实行起了收费制度。
本来免费的网站都不一定有人来看,更何况是收费的呢?
要做收费的东西,就需要在前期不收钱的时候,让大部分消费者都从中学习到新东西,新讯息,养成他们的习惯,才会主动掏腰包。
就像罗辑思维,把做了四年的免费视频搬到了自己的得到app,因为只需要在得到里消费几元钱,就能免费解锁罗胖的节目,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会去做的,因为通过罗胖前四年的积累,大家都知道他的价值,他的节目不会因为收费而不值得。
所以我认为瀛海威没有把握时机进行收费是它失败的很大原因。并且,实行收费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也是瀛海威没有具备的。
瀛海威失败原因二:采用了和国际不同的通信规程。
因为当时世界上已经有比较稳定的通信规程,为什么还要去花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去弄一个存在了的东西呢?
这一点说下来,其实也还是张树新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在哪方面有所特长。
我是想得通为什么她想做一个与国际不同的通讯规划的,她想使自己的产业都是自己研发的,这种事情做好了是十分有成就感的,但是,她却忘了,她是这个公司的老板,一个人可以不赚钱,但是一个公司不能,企业不是要高傲地创造或改造市场,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市场。
就是因为张树新没有“对公司为什么存在”定义,只想着去把产业做大做全。
这让我想到了诺基亚,就是现代的“瀛海威”。在安卓系统成为主流之后,却还是坚持做自己的塞班系统,我知道这是诺基亚高层的情怀,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经营研发的系统,可是,不顺应时代的潮流,要么就是你很厉害,厉害到别人不能超越你(苹果ios系统),要么就只能失去整个市场。
第三点失败原因就是:不在恰当时机把握住机会。
当时的互联网是新兴行业,一个新兴行业的特点有:概念创造奇迹,模式决定一切,进入门槛低下,竞争无序而激烈。所以当有人提出要把瀛海威的运营模式向雅虎式的门户网站转型时,张树新放弃了这个机会,其实也就等于放弃了互联网,从我们现今回顾去看,互联网在2000年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门户网站成为了 网络盈利的第一门当。
瀛海威失败的原因四:不会处理与公司工作人员的关系。
瀛海威发展成股东制度之后,张树新就不再是老板了,而是为股东打工的经理人。
股东们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辞职了张树新,本就引起了社会的震惊,再加上之后与公司经营人员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憧憬产生明显的分歧,导致了瀛海威整个管理团队集体出走
。而之所以瀛海威在离开张树新还能有好评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不可多得的 知识精英群体,但因为决策层与管理层的互不信任,才使得瀛海威走出了互联网十强的名单。
从瀛海威的事件中,我们更能反思到今天这个社会,也是机遇与失败并存。vr、人工智能、成人教育等等新型行业待人们去发掘,就如同当年瀛海威所遇到的互联网时代,但是谁能在大雾中获胜呢?定是那些能把别人的失败当成自己的经验,在实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不去做投机者的务实又有长眼光的企业。
原文摘抄
张树新还敏锐地提出:信息产业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
我们常常看到张树新在媒体上慷慨陈词,为互联网呼吁,她的思想已经到了一个经理人不应有的高度,她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政府部长,而不是职业经理人。政府可以把‘桃树’种在马路边上,谁最后摘到‘桃子’都是一样的;而企业应该把‘桃树’种在自家的园子里,它最后应收回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是起码的经济法则。显然,张树新把互联网当成一项公益事业来做了。
创始型企业家应该如何处理企业发展与自身定位的关系。随着企业的成长,创始人的角色事实上也在发生着不可抗拒的演变,如果创始人漠视或抗拒这一点,那他很快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创始人其实面临着三个需要十分理智地加以回答的拷问: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怎样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者?在所有的企业需求中,什么是我今后最有能力为之提供的?我的兴趣和志向是什么,是否与企业长远发展真正吻合?
因为一个人可以不为了赚钱而活着,但是对一家企业来说赚钱却是必需的。
这时的中国网络产业处在一个启蒙的年代,有着所有启蒙年代的共同的特征:概念创造奇迹,模式决定一切,进入门槛低下,竞争无序而激烈。正如杨致远所言,“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经验,甚至也不需要经验的地方,靠能力、创造力和运气就可以”。
中国的网络世界里还出没着数不胜数的没有原创精神的投机分子。正是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大洋彼岸的最新网络动态“空投”到幼弱的中国市场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概念热浪。在这样的炒作中,天真的传统企业、股民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成为他们制造神话的助燃剂,资本市场上那块“中国概念”的金字招牌被一点点地刮去层层“金粉”。在青年精英们那种充满了激情而不无梦幻的经营姿态的背后,却未必有着超越前人的、成熟的经营理念。其鲁莽、草率及不了了之,甚至会造成人们对新企业的质疑乃至厌恶。
其实,他们所利用的还是一些在中国没有规定的规则和大量存在的灰色地带,这群人都是才识过人,一开始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只是利用这种体制上的落差和短暂的商业机会,这里面有恶劣的权力寻租,但需要明确的是,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中国式‘新经济’的形成。”
网络业的成长史,就是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的历史,唯一能够缩短错误之间距离的,只有企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