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资源已经更新至高清1080P,有兴趣的朋友关注公主号:电影MAMI,获取资源
太多太多的人说,他们心中最爱的电影是托纳多雷的这部《海上钢琴师》,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1900又为何不下船呢?还有,这部电影真的只是讲了一个人(1900)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部经典中的经典:《海上钢琴师》
二十世纪的第一年,维吉尼亚号邮轮停在了美国的一个港口,锅炉工丹尼在头等舱的钢琴上,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孩子所在的箱子上写着T.D.Lemon,他坚信,T.D就是「Thanks Danny」的意思。于是,丹尼收留了这个孩子,并给他取了一个高级的名字——「丹尼·布德曼·T.D.Lemon·1900」,名字中的「1900」正是为了纪念他被捡到的日子。
1900在船上度过了一段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然而,某天海上风雨大作,丹尼被锅炉房内的一根铁链砸中头部,三天后,他离开了人世。8岁的1900,再次成了孤儿。
1900从来没有上过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他甚至都不存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1900来到了富丽堂皇的头等舱,这里有着高谈阔论的人群,轻松多变的音乐,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而这些快乐,似乎都来源于那架钢琴。1900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钢琴带给他的震撼。
某天晚上,大堂里传来了一阵美妙的钢琴声,船长和客人们循声而来,发现1900正在弹钢琴,所有的人为之震惊。
凡是见过1900弹琴的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他好像在用四只手弹钢琴。
1900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他只在海上弹琴。所以当船驶入海港时,他就会停止演奏。
麦克斯和1900都曾是船上的乐团成员,他们演奏「普通」的音乐给上流人士,只有在三等舱时,1900才会弹奏真正属于他的音乐,包罗万象,拒绝普通。
经典片段
一天,两名黑衣男子来势汹汹地闯了进来,他们告诉1900,那个发明了爵士的人,要和1900来一场钢琴决斗。
莫顿不愧是号称发明了爵士的人,他点燃一根香烟,一曲结束,香烟刚好燃至钢琴边缘,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1900显然对决斗不感兴趣,他弹奏了一首《平安夜》,这让莫顿感觉受到了侮辱。而把一年工资都押上赌局的麦克斯,则提醒1900要认真对待。
来到第三回合,1900向麦克斯要了一根香烟,也放在了钢琴上。一曲弹完,1900把香烟放在滚烫的琴弦上,瞬间,香烟就被点燃了。这时,大家才反应过来,1900拿下了这场决斗。
1900曾在弹琴时看到窗外的一名少女,甚至也曾想把为她录制的一张唱片送给她。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送出去,而是把唯一一张母片掰断,并且再也没有提起过那个女孩。
一天,在用餐时,1900突然向麦克斯表示,自己想要下船看看。他想从陆地听一听大海的声音。
一生从未离开过大海的1900,终于踏上了连接着陆地的舷梯。然而望着对岸的高楼大厦迟疑了很久,最终,1900还是回了头。
后来,麦克斯离开了维吉妮亚号,从此失去了1900的消息,直到他迫于生计去卖自己的小号,从乐器店老板得知,昔日金碧辉煌的维吉妮亚号,因为荒废太久,即将被炸毁。
麦克斯知道,他的朋友依然还在船上,只是,当他终于在破败不堪的船舱找到1900时,还是没能将他劝下船。
含泪告别了1900,麦克斯望着海上的邮轮。随着一声爆炸,1900和维吉妮亚号一起,永远的逝去了。
轮船炸毁前,1900在空中“弹奏着钢琴”
《海上钢琴师》原名叫做《1900》,由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又叫做《声光伴我飞》,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托纳多雷「时光三部曲」。按照时间顺序来说的话,算是时光三部曲的第二部。
影片上映于1998年,拍摄语言为英语,由英国演员蒂姆罗斯主演。故事讲述了一名被遗弃的孤儿在维吉尼亚号豪华游轮上,成为一名钢琴家,最后和船一起逝去的故事。其实,如果在看完影片之后再回忆的话,1900的故事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感,但神奇的地方在于,在观影时,看到1900不下船的那段,内心中充斥的却不是不解的困惑,而是一种令人慨叹的惋惜。托纳多雷的电影具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让观众沉浸在戏剧中主角的经历中,不能轻易走出。
这种感觉和配乐也是很有关系。影片配乐是著名的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他为海上钢琴师所写的配乐,具有一种尘封回忆般的忧伤质感,而又有如诗般的优美旋律,实在是非常契合。
电影配乐大师 埃尼奥·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的曲子给人极深的印象,常常是只要听到片段就可以想起电影的画面,他也曾给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莱翁内的《美国往事》等众多经典电影配乐,也曾获包括79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内的各类世界级奖项。
第79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说到影片最为人所知的段落,应该是1900与爵士钢琴家斗琴的故事。这本是一个不那么好拍的段落。因为弹钢琴一共就是那么几个机位,比如琴键、琴弦、演奏者的脸等等。
但托纳多雷运用丰富的围观者和附加的道具,让这段显得非常有趣味。
比如这个假发女人,比如这个被烟烫到的男人,甚至是麦克斯的绝望姿势,还有这个眉飞色舞的乐手。与此同时,还有通过点烟所造成的那个先抑后扬的悬念。当把这些交叉剪辑进入到弹琴段落时,整段影片就变得丰富而具备表现力了。而这段场景也成为了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演奏段落之一。
影片在豆瓣评分9.2,排名第13,高于天堂电影院的9.1,但在imdb评分则为8.1,低于《天堂电影院》的8.5,从打分来看,似乎国人更加喜欢这部影片。我想,这或许和中国人的特质有关。
关于电影的主题,众说纷纭,其中最为重要的,其实是对1900不下船理由的解释。从他个人而言,他说,那个时候是真心想要下船的,但一想到,在那无限延伸的城市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他就跨不出脚步。确实,他是一个天才,有常人所不及的能力。不过在船上,他有钢琴,有简单的生活,但是一旦下了船,等待他的却是无限的复杂繁琐的人生。
我想,他没有说出口的是,如果踏上了陆地,他将无可避免地为生活而奔波,为了赢得他人的评价而弹琴,甚至就像那位爵士钢琴家一样不是在乎音乐自身,而是在乎输赢,这种复杂会让他无法单纯地感受钢琴的美。所以,他选择了回头。
当然有人会觉得他无论如何都应该下船,又或者至少在船要被炸毁之前,应该下船。不过,我们或多或少能够体会1900的心情。这次重看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故事中具有强烈存在感的工业化、自由女神等美国元素,再联想到影片所具有的The Legend of 1900这个标题。
然后想,这部电影会不会是有时代含义在里面呢?
20世纪初的那些年里,其实欧洲人移民美国是一股风潮,大量过得不尽如意的欧洲人远渡美国去追求成功和梦想。所以也正有影片开始时大家看见自由女神而欢呼的场景。
联想起泰坦尼克号的首航与沉没的1912年,在那时,有一张通往美国的船票,就相当于有了一张通往天堂的入场券。而我们应该也能记得在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电影里,杰克在船头喊「我是世上之王」的兴奋。
所以我想,鉴于《海上钢琴师》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关于美国与当时社会环境的描述,这应该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化的影片。随后,我突然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再联想《布达佩斯大饭店》所致敬的茨威格,曾经感叹欧洲最后失去了它的优雅。
《布达佩斯大饭店》
在承载1900的那艘船上,虽然同时有贵族和平民,富人和穷人,弹琴的1900却始终有一份面对音乐的优雅。但当他看到那个工业化的,有无数扇窗户的美国时,他突然间意识到,这份工业与他所追求的优雅是不同的。在那里有无数的家庭,无数的琴键,在那里人们听拷贝出来的唱片,而不是有人、有情绪的现场演奏。
甚至他所爱的那个女生,那个鱼店老板的女儿,如果他真的和她在一起,她会像当时那个窗边的女孩同样美好吗?最后,1900回了头。
再联想到茨威格其实有一部小说叫《象棋的故事》,里面所说的是在一艘邮轮上,B博士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他其实是在纳粹的迫害之下被迫对一本棋谱着迷,才被训练而成的。
这个故事大部分和影片没有关系,但是其中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桥段,却多少可以和影片中1900战胜爵士乐大师的桥段比照出一些对应来。那么或许托纳多雷并不是单纯的想要拍一部讲个人的影片。或许他想要表达的是,那一代从欧洲前往美国的移民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麦克斯曾经凭借一技之长上了船,但他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生计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康恩牌小号。他对艺术的坚持,在工业化的美国社会中,似乎并没有特别的用武之地。而1900则是看到了自己可能在这样工业化的社会中将要像麦克斯那样丧失掉简单的优雅,所以决定留在船上,因为他无法改变自己去适应那复杂的生活。
电影中有三句咒骂的话,前两句他说的是「去他的法律」「去他的规则」。当所有人都惊讶他弹出了美妙的钢琴声,船长在意的却是他没有遵守规则来弹钢琴。而等级与规则相对于自由的美国来说,应该算是一种欧洲文化。
第三句说的是「去他的爵士」。爵士音乐则显然是一种美国文化。
或许,离开了欧洲的家,却又上不了美国的岸,这就是1900等人的一种困境吧。
其实在20世纪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后,很多人并没有被体面地安排,而是相当困苦和贫穷,但他们仍然得在困境中前行。或许,托纳托雷想要表达这种属于一个时代的困惑。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要给影片取名叫做「1900传奇」的意思。其实1900并不只是指主角一个人,而是那个欧洲移民美国想要去实现自己梦想的整个时代。
那么这样说来,其实《海上钢琴师》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份1900心中的艺术和简单纯粹的优雅,和美国这样的世界是不相容的,而在影片里面所说的战争之后(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艘船也再也没有昔日的光荣,于是,不愿迎来这个工业、高效却粗糙、缺少人情味时代的1900,选择和船一起死去。
在故事的最后,麦克斯为了生计,卖出了象征他理想的小号,但乐器店老板则选择再将小号转送还给他。因为在听完1900的故事之后,他觉得麦克斯应该把自己的心中仅存的那份艺术和优雅坚持下去,虽然康恩牌小号已经不值钱了,但他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用到它。而麦克斯则感谢了老板,带着小号走入了烟囱里正冒着黑烟的美国。
不知为什么,看着麦克斯前行的身影,突然间有些感慨。因为我们正在这个巨大变革的年代,一切规则都在改变。当效率变得更高时,其实优雅性是第二被考虑的。来到饭店时,每人都低头刷着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见面沟通,被即时通讯所替代,甚至是再也没有人寄信,而纸媒已经渐渐消亡……在这个时代,或许我们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1900和麦克斯他们所经历的冲击。
我们会继续前行,即使自己内心隐隐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我们或许也可以因此而理解1900,他宁可死也不愿意下船的决定。
1900究竟存不存在呢?或许,他只是麦克斯心中的一个理想化的人格,他优雅而又孤独,无法在新的时代生存。但他美妙的乐曲却被麦克斯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在这个工业化的、粗糙的时代能够温暖人心灵的存在。
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艺术作品的原因。正如我们白天不停地前行、工作,而电影则成为了那个可以让我们体会优雅与有序的媒体,或许有些幽暗,或许有些悲伤,或许有些孤独,但它却是我们得以继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