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缘,我曾到青海走访黄河的源头。
我们是乘一辆中巴去的。车子在莽莽苍苍的山路上走了一段,又似乎穿了几个村庄,我一直在饶有兴味地欣赏窗外的风景。
对我这个长期被水泥钢铁和霓虹灯禁锢了大脑想象力的俗人来说,这大山中的每一处都是仙境。
纯净的蔚蓝天空舒卷着白云,草儿青青花儿艳丽,牧羊的人唱着听不懂的山歌,翠绿的山林弥漫着青雾......
尤其是那些无处不在、接天连地的五彩经幡,更是吸引着我的视线。
当地人告诉我,那些经幡上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红是红火、黄是黄土、蓝是蓝天、白是白云、绿是绿水。它们是用来祈祷雪山神降福的。
雪山神?听到这个神秘的存在,我忽然有一种被神灵笼罩的感觉。
正当我沉浸于雪山神的想象中时,司机忽然停了车,告诉我们,黄河源头到了。
我下了车。
我以为我会听到洪浪的咆哮,看到拍岸的惊涛,浑黄的河水。可我什么也没听到,一切都安静得像在深深的丛林中一样。
待我站在高高的堤坝上,往下俯瞰时,我被彻底震撼了。
我无法想象,我眼前这清澈的、蓝盈盈的、平坦得像一面镜子的大湖,居然是黄河源头?
它安静得如同熟睡的婴儿,神圣得如同含笑的佛祖,美丽得如同灵动的眼眸。
我简直要说,我快被美哭了。
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看。
源头啊源头,我这是在天上吗?
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我不再执着于自己眼前看到的事物,因为,我忽然领悟到:
如果你从没探究过源头,你不会意识到它最初的美丽。你也不会明白,它如今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原本的它。
这个道理,适合这世上任何一种事物,包括你自己、你的学习、你的情感、你的工作、你的婚姻......
我想,对于中国文学,我们一样要这样看。
要从源头探起。
2
中国文学的源头来自哪里?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那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我们在阶段上,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先秦文学。
还记得《弹歌》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意思是:砍竹子,作弹弓,装土丸,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它讲的,就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后来,直到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对于汉字的起源,至今还流传这很多推断,比如“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八卦说等等。
不过,大家一般公认的成熟文字,还是甲骨文。
文字出现后,有了诗歌的记载。
诗歌,因此成了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不过,那时的诗歌有个特征,它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就像《礼记·乐记》中所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比如,《诗经》中的作品就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才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开始发展。
3
先秦文学创作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整体形态特征呢?
有三个特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史哲不分。
比如,《尚书·洪范》说明商代已形成了“五行”思想体系,编定于周初的《易》卦爻辞已经具备了“阴阳”的观念。《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
成熟的文学作品逐渐开始出现。
比如,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从甲骨卜辞中的韵文,《诗经》的颂到国风,就呈现出这样的演变。
再比如,“楚辞”的出现,就是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创作出的诗篇。
“楚辞”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然而,这一阶段,作者和时代普遍难以确定。
比如,《诗经》中多数只能推测是由公卿列士所献或采自民间。《左传》、《国语》的作者及创作时代历来众说纷纭,《尚书》、《战国策》实为后人所编;诸子散文有许多幷不是个人的著作。原因一是时代久远,二是曾经历秦火之难,三是汉人重编产生很多异说。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4
了解了整体特征,我们再来看看,先秦文学作者都经历了什么样的流变?
首先,先秦文学经历了由巫到史的变化。
上古巫史不分。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比如,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祈福的咒语歌谣。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也是因占卜等巫术行为而作。
直到后来,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开始由巫到史的转变。
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商周之际鬼神地位下降,史官才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如,《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之后,贵族文学兴起了。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因此,贵族就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再后来,士阶层开始出现,并推动了大量的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士阶层的兴起,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
如,春秋末年,孔子在鲁国讲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并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战国时期,讲学成为时尚,“礼贤下士”之风大盛,甚至出现了食客,如信陵君,吕不韦等。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由此,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5
最后,我们来看看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先说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的关系。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比如,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
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比如,《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再说说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的发展。
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如,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之《春秋》为代表。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左传》和《国语》。《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国语》以记言为主,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左传》,也为后世所推崇。
除了历史著作外,说理散文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如,《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之中,如《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的“书法”,《诗经》的比兴手法。
接下来,说说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包括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其中,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
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文学风格上,可谓是百花齐放。
比如,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仁义蔑视君王的富贵,并以帝王师自居,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庄子》文章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文章充满了奇思逸想。
最后,还有一个独特“奇葩”:楚地文化与楚辞。
战国时期除诸子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照灼古今,大放异彩。屈赋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好了,今天的中国文学史之先秦文学部分,就总结到这里。
记住:保持好奇心,从源头探起,你就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天地。
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
明天,继续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转入有关中国神话的话题。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