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关注,一批中国教师也因此受邀赴英,为英国学生上课。在此过程中,两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被BBC纪录片放大,由此也引发了中国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参加交流的老师们看来,纪录片为博眼球夸大了冲突,事实上中英两国在教育上的共性要远远多于差异,两国的学生也各有优势。
文| 严柳晴 编辑| 闻琛
几年前,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两度夺冠。随后,一群英国教育家东渡取经。对中国教育,老外不吝溢美之词。日后证明,他们并不是“客气客气”。中英教师常来常往。博航特等英国学校,请到中国教师赴英教学。有人调侃,这几年,教育界开始“洋插队”了。
中国老师的英国课堂被BBC记录。观众对这一幕记忆犹新:面对一群思维活跃、问题迭出的学生,教师板着脸说:“no debate now!”
“事实不是这样!”片中被拍摄的学校博航特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来到中国,在2016中英校长高峰论坛上,对纪录片中的场景释疑。在纪录片的猎奇之后,不妨听那些亲身经历“洋插队”的老师说说中西教育的差别、共性究竟在何处。
1
相似点大于差别
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两次夺冠后,英国教育部副部长伊丽莎白·特鲁斯在2014年2月访华期间提出:进一步实施该项目,双方教师进行工作互派。
中英数学交流引发媒体关注,媒体人因此嗅到冲突点。BBC发起的一项研究项目,叫作“英国化的中国学校”。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邀请5名中国教师授课。课程、作息均遵循中国学校的习惯。
片中充斥“中国老师语录”,中国孩子一听就懂,比如:
“从没见过你这么差的学生。”
“安静!听我说。”
“不许问,别讨论!”
……
“BBC会要求我们配合,以中国化的方式教学,使纪录片更好看,事实并非如此。”最近,片中被拍摄的学校博航特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来到中国。
他说,纪录片《中国学校》播出后,导致世人对中英教育交流产生误解。他解释说:首先,来到博航特学校参与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学生,能力较强。因为BBC提出,希望挑选好一点的学生。
另外,中国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BBC也经常来“捣乱”。中国老师尊重当地的文化,并考虑以英式方式教学,而BBC非要他们“扮演”中国教师,以带入更多冲突。最后,BBC被博航特拉进了黑名单。
尽管在BBC的纪录片中,呈现出许多冲突,比如有学生抱怨“中国学校就是一天12小时的马拉松!”但在事实上,中英两方的教育拥有共性:一方面,前去交流的中方教师,愿意融入当地文化,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抱着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东西方的教育,本来就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校长认为,中西教育最大的“一致性”在于高期待。这种高期待,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取乎其上,求之于中。取之于中,而求之于下”——在这一点上,英式与中式教育在深层次的动因上,有契合之处。
2
中国孩子强在哪?
“到了英国学校,我拿到课程的任务单,就傻眼了:课程单就是A4纸一张,6年级整个学年的任务都在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等等,没有人研究如何上课。与之相比,上海老师翻阅课本、教参、课本,在英国难以想象。”武宁路小学的数学教师杨雪芹,于2014年11月在英国的Two Mile Ash School的Giles Brook Primary School交换教学。杨雪芹老师说,英国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引导和示范。在大多数练习时,学生们写完后,老师把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抄写下来,而不会分析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规律。
另外,英式的基础数学,对计算不太重视。英国教师要求学生用多位数表格式进行计算,过程繁琐。杨雪芹问孩子,为什么不用简单的竖式计算?学生回答:it's so hard。在课间,老师要求学生们做20道口算,那些英国孩子们,好几分钟都没做完,口中念念有词。几乎每个孩子,都要轮着掰手指。
浦东进才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林徐劢在2015年11月来到英国,教授七年级和八年级数学。林徐劢说,英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远不如中国学生。比如分式的基本性质,90%的中国学生都需掌握;而在英国,面对相同的题目,即使是top level的学生,也会抱怨说:“太难啦”。
另外,英国学生掌握的专业术语少。比如,“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有“分子”“分母”两部分,中国学生人尽皆知,而英国学生压根不会说“行话”,只会说“ the top one ”与“the bottom one”。
3
英国孩子强在哪?
“上海教育的优势,时间很紧凑,重点很突出,模式设计好了、安排好了,学习太顺利了,欠缺了探究板块。”杨雪芹回国后,反思中英教育的差别:英式教育虽然看似平平,但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学习体验,重视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老师活问,学生活学。
在英国,数学教育与生活处处相关。比如,老师以商场购物打折为例题,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对于如何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英国老师不遗余力——他们用各种电子产品,还设计千奇百怪的教具。在一堂课中,他们拿出半人高的筛子,每一面都写着问题。大筛子一掷,全班学生都被吸引过来了。
中国教师都说,在英国做老师,不是一件容易事。林徐劢介绍,课程的时间分配,中英不一样。英国的课堂采取“20+40”模式,20分钟教授,40分钟做练习。教师们花时间,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学生。林徐劢说,她在当地担任八年级top-level班级的教学,一个班内,分5个层次,可见,课程对老师备课的要求更高。
“在课堂上,英国学生说理能力非常强,形象思维很强。比如,老师出一道数学题:四分之一减去八分之一,等于多少?学生画一个披萨——切割成“四分之一”,减去“八分之一”。再比如合并同类项,英国的学生会萌生奇思妙想,用两个apple代表两个a,两个香蕉代表v——在英国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4
中式教师被谁欢迎?
在英国教学,中方教师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寻求突破点并没有想象中艰难。林徐劢说,比如语言问题,乘法口诀中“八八六十四”,用中文朗朗上口,翻成英语很难。另外,“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如何翻译?同去的老师发明了KFC法则,也就是分数除法法则:K——Keep the divider 保持第一个被除数不变;F——flip,第二个数,除数变成倒数;C—— cancel。“课后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他们说——KFC。”
尼尔·斯特劳格尔正在持续观察:中式教育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变化?“在中式教育体系下面,学生物学方面专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表现更好。但目前,这只是一个观察,我们不知道原因,还正在探索。”另外,尼尔还说,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博航特的中式课堂当中,表现似乎更好一点。
尼尔·斯特劳格尔高兴地表示:部分学生更喜欢中国的数学教学方式。在题目非常难的时候,普通学生未必会得到老师关注。但在中式老师的关注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他们更相信自己,更愿意表达了。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