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鲁迅

1~32

《狂人日记》写了一个有被迫幻想症的人,总是觉得人会吃人。起初他只是觉得别人会吃人,自己是正义的。他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任何人,甚至是孩子、哥哥、大夫……。到了最后,他也怀疑自己在无意间吃过人,并吃的是自己的妹妹。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因为无法生活,到处偷鸡摸狗,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孔乙己在面对别人的嘲笑时,除了自嘲,也别无办法。后来孔乙己在偷别人家的东西的时候,被打断腿,再后来就消失了,估计是死亡了。

《药》华小栓病重,他的父母为他去求药,得知血馒头可以救命,于是夏瑜因抗战被枪毙后的血,被抹上馒头,成了华老栓重金买下来的药。结果华小栓还是死了,第二年清明,华大娘和夏奶奶两个人在孩子的坟头相遇。

《明天》单四嫂子的孩子病重,去求药。医生麻木不仁,挣他们巨额的费用,但孩子最后依然去世。左邻右舍虽然给三嫂子帮忙,但孩子下葬,吃完饭后,大家都离开了,人情淡薄。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家,面对着冷清,躺在床上,希望孩子能入梦。

这四故事主题都是写: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其实那个年代,大部分作品主题都是如此,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古往今来,在任何社会、这个地方都存在。现在这个社会,有权势的压制无权势的,有钱的欺负无钱的……。在动物界植物界难道不是如此吗?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树罩着小树阻止它吸收更多的阳光。万物都如此,强者居上。

33~58

《一件小事》篇幅很短,内容简单,就是讲了一件难忘的事情,而这个事情也仅仅只是一个片段。是说有一天自己因为有事情坐了一辆黄包车,而黄包车在路途中撞倒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慢慢撞下去的,应该没有摔伤,可以离开;但是车夫却扶起,在女人说摔坏了时,带她去了警察署。而作者自己有不屑,到感觉到自己的惭愧,最后当警察告诉他另坐车时,他让警察带给那个车夫一把铜元。(回头列一个思维导图)

《头发的故事》民国时期关于头发的讨论。作者的朋友去找他,由双十事件引发对纪念日的看法,再由此引出头发。作者的朋友很早在国外剪了头发,回国先戴了假发,后来被别人发现,再后来明目张胆的褪去长袍穿上了西服;但这期间被人指着鼻子骂卖国汉奸。到了后来,运动全国展开,很多骂他的人也剪了头发。由此讨论说明中国人在不痛不痒的事情,如头发,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而且这些苦都有价值,故而说明革命的必须性。

《风波》又是一篇关于头发的,讲了拉船的七斤去城里拉船时,被革命者剪个头发。起初倒是没有什么,后来袁世凯复辟,剪了头发的就要抓起来,船七斤很害怕,妻子说他是作的,但是后来又没有动静,船七斤又过上了自己正常的生活。主要体现了这一段时期,人们的动荡不安,内心的恐惧。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59~97

《阿Q正传》

由《阿q正传》得来一个名词,“阿q精神”。这是因为鲁迅把阿Q刻画的真实、深刻。其实我一直没有看过阿q正传,对这种精神也是一知半解。今天看后才知“阿Q精神”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也就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虽然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这种精神,但是反过来想,这又何尝不是贫苦人民的一种自嘲,生活环境无法改变,若是不这样,艰辛的日子更难度过。

《阿Q正传》分了九章,主要是写了很多个事例来刻画,阿Q在得到屈辱之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化解,把屈辱化成得意,把失败化成胜利。其中也写了人们得麻木不仁,对待贫穷的阿Q侮辱鄙视,但是对待穿了衣装讲究的阿Q,颇为尊敬,在得知他的衣装是偷来的时候,又对各种凌辱。最后阿Q被安上革命者的头衔处死,但他在画押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98~130(完)

《端午节》:方玄绰是一名教书先生,临近过节,政府欠薪半年也不发。大家都去索要,但他不好意思要,还嘲笑同僚。他自认为自己层次更高些,但是心里仍是小家子气,想要又拉不下脸,不要又没钱,房东要钱,孩子上学要钱,事事都要钱。最后,他不得不去衙门要,给了领款凭单,去银行,结果银行下班。他让太太告诉催钱的人节后给,自己装知识人继续看书。

《白光》:陈世成是没落富家子弟,想靠读书中举发扬明媚,结果也不知是自己水平不行,还在阅卷老师不行,16次都失败。回到家中,想起老祖母曾说过家里埋了黄金,也不知是自己眼花,还是神灵显示,他随着白光去挖地,挖出白骨。他吓坏了,跑出门,不只是失足还是自尽,反正第二天在河里发现他的尸体。

《兔和猫》:三太太为孩子买来一对兔子。兔子很惹人喜爱,有狗来,被打跑,还有墙上的黑猫盯着。因为猫不到近处来,只是盯着,三太太只让大家注意,没打猫。不久,兔子打洞,原来已经怀孕,但没见小兔子,后来有两只小兔子出现,但随后又跑到洞里。很久之后,兔子都没出现。三太太发现兔窝旁边有爪痕,让人挖洞,洞里什么都没有。三太太发现墙角有新洞,又挖,发现兔子和7只刚出生的小兔子,令人全部放到盒子里放到屋里喂养。从此,白兔家人丁兴旺。

《鸭的喜剧》: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这年在北京住着,他想听到荷塘里的合奏声,便捉了很多蝌蚪放到里边。后来陆续又有很多小动物来到这里。最后来了几只鸭子。这些鸭子们在池塘里玩耍,吃了小蝌蚪。随后,爱罗先珂君离开了北京回到了俄罗斯,而这一院子的小动物也就彻底无人管了。

《兔和猫》《鸭的喜剧》这两个都借喻手法,两种动物,一种残暴的,一种温顺的,比喻人吃人的暴虐。

《社戏》:三次看戏的过程,一次是刚过去就被吓跑了,因为长凳让他感觉到了私刑拷打的刑具,这一次的记忆非常的不好。后来因为募捐赠票,或许因为票有些贵,所以就去了。这一次很好,只是感觉到很闹哄哄,乱糟糟,至于看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这两次看戏的记忆都不好,但也有好的记忆,就是小时候有一次去看,但这次看戏好,也不是戏的本身,而是童年的回忆,和朋友一起去看,还有好吃的豆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呐喊》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