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
第二节 大圆满前行纲要
有关大圆满法的经论,早期较为分散。吉美林巴大师把零散的法本总集起来,不论是前行或正行,都有完整统一的次第。我们常用的法本——《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撰写的“共同前行”,两大主轴集结而成,内容精简,总集了显宗的理论精华,以及密续的智慧与善巧,保留了历代高僧大德的心要诀窍。
这个仪轨(注解1),是宁玛巴六大传承——噶陀、白玉、佐钦、雪谦、敏珠林、多杰札共同的修持,可以为修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又称为“加行”,包括共同与不共前行。
“共同前行”又称“外加行”,包括“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之苦、业力因果、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等六大引导。这是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共同的修行内容,所以称为共同前行。下(接下页)
注:
1 仪轨:即仪式轨则。仪轨,是佛菩萨所说密续的修持经文,或成就的祖师们为了利益后人修持某一法门,而撰写的念诵、观修次序及应行的仪式,故称仪轨。由于是佛菩萨或祖师所著,具有大加持力,属于圣言量,因此修学者不需要思辩推理,只要具备大信心,至诚祈请,依仪轨作念诵观修,就能获得共同与不共的成就,究竟获得佛的果位。
P21
面的简义,是每个观修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也是自我检视观修成效的参考。
1.暇满难得
由思维八无暇和十圆满,以及人身难得的各种比喻中,明白暇满人身的珍贵,了解到唯有善用这个人身,远离对世间的贪着,寻求解脱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意义。
2.寿命无常
体会暇满难得之后,我们从观察、思维万事万物和生命的变化,认知无常。从而体认到,得来不易的暇满人身,虽然是芸芸众“身”的精英,也会在无常中消失。如果不好好修行,势必再度轮回,因此应当警觉,勇猛勤修。
3.轮回之苦
如果生命充满了幸福快乐,我们就不会想要出离这个世间。但事实是,六道轮回充满了各自的痛苦。因此,就算得到暇满人身,若不能远离对今生和轮回的一切贪着,就会再次投生六道,受到无尽的痛苦。当我们了解六道的无穷过患,并有真实的厌离感受,一定会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进而寻求解脱之道,致力修学佛法。
4.业力因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报获快乐,恶报受痛苦,这是轮回中不变的因果定律。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各有不同的因果,唯有明(接下页)
P22
辨因果业力,才能正确取舍善恶,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学佛修行,要有非常清楚的因果观念,才能不偏离正道。
以上四种观修,称为“转心四思维”,意思是转变心识的四种思维,或称为“四反感”、“四转心”、“四厌离”,都是一样的意思。这是让我们充满烦恼的刚强之心,转向正法的最有效方法。
其中,观修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会让我们对贪求今世之心,生起厌离;观修轮回之苦和业力因果, 会让我们舍弃对来世的贪执。透过四转心的观修,就能对六道轮回生起出离心。同时,也会对同样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生起感同身受的大悲心,对只求自己解脱的自私自利之心,产生厌离和反感,进而引生菩提心。
我们依靠利他的菩提心,对只求今生、来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厌离,并追求解脱,这是大乘不共的大出离心。
5. 解脱的功德利益
如果对今生、来世和自求解脱产生了厌离,就会积极追求解脱。所以,接着就要思考解脱的功德利益,进而渴望得到可以超越生死、究竟解脱的佛法。
6.依止善知识
向往佛法之后,了知只有具德的善知识,才能为我们宣讲传授,没有依止上师学习,必定难以成就,所以,首先了解如何寻找具德的善知识,然后学习如何依止。
归纳来说,共同前行的六大引导,是为了调柔自己的身口意,对轮回产生厌离之心,并积极地寻求解脱之道,进而如法依止具德的善知识。(接下页)
P23
「不共前行」
“不共前行”,又称“内加行”,包括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忏悔法、供曼达、施身法和上师瑜伽。这些修法是大乘特有的,与小乘不共(注解1),所以称为“不共前行”。
1. 皈依
皈依,是修行的根基,是成就的根本;有了真正的皈依,生命才有究竟解脱的可能。外道和佛教徒的区别,即在于有没有皈依。不论是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行者,都是以皈依佛、法、僧三宝作为共同道基。我们愿意接受三宝的教法,并将他们安住在心中,希望在成佛之前,永远保护、指引我们,以此而皈依。
金刚乘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加上了皈依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以及法、报、化三身的来源——气、脉、明点,还有皈依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的本具如来藏。在金刚乘中,皈依不仅是理论或概念,而是一项实修。
2. 发殊胜菩提心
菩提心,包含了缘佛果智慧的“胜义菩提心”,和缘众生大悲的“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具备了成佛的两个要素——智慧与(接下页)
注:
1 不共:广义而言,藏传佛教才强调修持不共前行,故也与汉传、南传佛教不共;狭义来说,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前行,虽然大体上相同,但在传承上师的教言、修法上,有所差别,故也与藏地格鲁、萨迦、噶举、觉囊等派不共。
P24
慈悲。悲智双运的菩提心,是大乘修行者才有的发心,是大乘与小乘不共之处。
要成为大乘佛教徒,必须对广阔无边的众生,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希望所有众生从轮回解脱,离苦得乐,甚至比自己先行得度,究竟成佛。
3. 金刚萨埵忏悔法
修习了皈依和发菩提心之后,为了具备利益众生的能力,必须清净业障和累积福慧资粮。清净业障的方法有很多,最强而有力的,就是金刚萨埵忏悔法,这是忏悔法门之王,百字明则为咒语之王。持诵百字明忏悔,可以迅速清净罪业。
4. 供曼达
忏悔业障之后,必须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供曼达,即献供坛城之意。对上师、三宝等做供养,可以累积福德资粮;供养时,若以三轮体空的见解摄持,则可以累积智慧资粮。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可以次第清除一切内外障。
很多人以为,供品一定要实物或贵重的财物。其实,每个人的能力不一,财力有限,如果依照金刚乘善巧而不难的方法,用身口意供曼达拉,观想将宇宙供养佛菩萨,就能不限于实际物品,可以做到无量的意幻供养,累积无数的资粮。这种供养方式,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虔诚心,人人都做得到。
5. 施身法
施身法,又称古萨里积聚资粮法。古萨里是乞丐之意。古代(接下页)
P25
在印度坟场修行的苦行僧,几乎没有物质可以供养,所以观想将自己最执着的身体,上供诸佛,下施鬼道众生,以此断除我执,累积资粮。(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