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孩子,你怎么了

☞  今天在“千聊亲子”公众号读了《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家长再忙,也别让孩子的情绪“感冒》这篇文章。

☞  今天,在我的朋友圈内,许多人发了这样一则消息:在某小区,一位18岁的女孩从二十几楼纵身跳下。原因一说因为父母离婚,一说因钱被骗后被父母责骂。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也听到有人在讨论这件事。

☞    听到这样的消息、看到这样事情的发生,作为一位母亲,感觉无比怪惋惜、无比痛心,十八岁!花一样的年龄啊!

☞    大家都在问:“现在的孩子们怎么啦?”  许多人说:现在的孩子的承受力太差了。

☞  可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承受力差呢?

☞  昨天(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报告显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有心理健康问题,并呈逐年增加态势,预计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加50%,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 《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1.学习方面:能从学习中增进大脑的发展,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2.人际关系方面:能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能客观地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赞美和善意批评,多与别人沟通意见,保持本身人格的完整。

4.自我方面:能够通过与别人相比较来了解自己,从别人的态度来了解自己,借学业或工作成果来了解自己,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能诚实而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建立符合自己情况的抱负水平。

☞  从上述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权利与责任、完整的人格、建立符合自己情况的抱负。这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

☞  现在许多孩子的学习,“分数”成为了学校和家长的衡量的标尺,学校少了因才施教,家长的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一个小小的布书包便装下我们的课本,放学后,我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山野溪流、摘野果釆山花、捉鱼摸虾搬螃蟹,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而今的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放学后辗转于各类兴趣班,哪有享受自然的舒情时光。

☞  父母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大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追求路上,左攀右比,焦虑心就会积蓄后慢慢渗透于说话、做事中,家庭生活中的孩子会被这种焦虑感熏染,内心也会种下焦虑的种子。

☞  孩子缺少走心的陪伴:一是快节奏的生活让许多家长觉得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二是现在手机占据人们的生活,“低头族”已是普遍现象。网上流传一句话“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因为没有走心的陪伴,家长与孩子沟通少,对孩子内心了解少,孩子有心事、烦恼缺少倾述对象,难免就会走不出心里的苦闷。

☞ 所以,不要问孩子们怎么了,而要说父母是否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放下焦虑,用心陪伴,追求精神愉悦,让孩子能信任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跟家长沟通,让问题得到充分地解决,而不至于采用错误的方式或者压抑自己,使得自己处于坏情绪中。

☞ 生命是可贵的!家长再忙,也学着去挤时间,多给孩子用心的陪伴,别让孩子的情绪“感冒”。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11 孩子,你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