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陶渊明

在我的文学印象里,一直有这么一位诗人,宁静悠远,空前绝后且承前启后。

魏末、晋初的文人,多放荡不羁抱着玩世主义。到了两晋时代,文人也充分发展个人主义,作品多以描写自然为对象。如陶派的田园诗,远胜于太康诗人,成了一代的文学主流。

魏、晋以后,文学渐次“骈俪化”了。东晋又有一派“清淡化”的诗,诗人要在诗中讲老庄,谈佛理,完全失去了文学的意义。只有陶渊明是一个独特的诗人,他的诗,既不“谈玄”,又不“镂金错彩”的矫作,而很自然的歌咏农村生活,对后来的文学,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出现,“如孤鹤之展翔于晴空,如朝月之静挂于午夜。”所谓“超然寡俦”,可以当之无愧了。

陶公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虽祖上为官,然其少时家境贫苦。虽两次为官当差,却都任时不长,自叹“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去职,随即归田。赋《归去来兮辞》,从此隐居不仕。

回到乡里,过着快乐的田园生活,多受大自然的美感,他的诗情勃发了,以农村为背景,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他能在归隐中认识当时社会经济的核心,是在衣食两端。即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又说“衣食终须记,力耕不我欺。”衣食既然如此的重要,那么想求衣食,必须自己劳作。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劳动的组合,因此,他自己也不吟风弄月,装饰门面。

在当时中国农民遭受了五胡十六国的蹂躏,又受到封建地主的重重剥削,颠沛流离,民不聊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虚构一种农业自足的安乐社会,正是剥削之下农民的愿望。同时,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更说明了他爱好田园生活的乐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田园后,他勤苦劳作,自食其力。并记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的人生步入了一个新天地之后,他热爱田园生活,以朴实的笔调,独特的风格,创作了田园诗歌;这诗歌的思想感情,都是从实践生活的体验和他天才的诗人情怀所得而来。

他的诗多书写自然歌咏田园生活,极静闲冲淡,悠远旷达之致,又似乎隐藏着人生哲学之高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品格高洁,也有人说他处世消极,其实不然。“少年壮且厉,扶剑独行游”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足以见得他积极的精神来。

这位诗人,在亡国之余,忠贞子矢,他鉴于时不可为,隐居田园,过其农耕生活,而他怀念故国的热情,常在诗文中流露出来。他的崇高伟大的人格,永远受人崇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田园诗人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