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

《祖宗的食谱》52道菜里,你要问我最想吃的是哪一道,我会说就是这道——蘑菇煨鸡


原因很简单——基本吃不着了。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张图片

啥?不就小鸡炖蘑菇吗,有啥吃不着的?


那得看是啥小鸡和啥蘑菇。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2张图片

蘑菇煨鸡

图片来自:《祖宗的食谱》2019年周历

媳妇易得而口蘑不易得

这道古菜里用的蘑菇,是大名鼎鼎的口蘑。


口蘑是个简称,指的是“口外”的蘑菇。对北京人来说,一提“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其实叫“口”的地方很多,长城沿线的口子都有类似称呼,比如北京的古北口,唐山的喜峰口。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3张图片

古北口、喜峰口位置

所以,“口外”基本可以理解为明清时期的长城以北,以西,也就是内外蒙、辽西直到新疆。


《钦定热河志》载:“蘑菇,亦作蘑菰……中土绝重之,呼曰口蘑。”看,绝重之!从封建时代,口蘑的身份就如此了得。那价格如何呢?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4张图片

香杏丽蘑片,清代的鲜口蘑大概就这样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清代小说《金钟传》里有记载,口蘑200钱一两。古代一斤16两,所以一斤口蘑就要3200文钱——三两多银子。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24两银子,感叹说够小户人家过一年了。算来三两银子也足够一家人过一个半月了,折合今天的人民币,总要2000块钱吧。


所以在清朝,口蘑就两千块钱一斤了!!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5张图片

就连腰缠万贯的韦小宝韦爵爷,在孝顺师父九难的时候,才——“兴匆匆地提了二两口蘑从街上回来”。即使不是韦爵爷买不起,也说明此物之金贵少见。


据老人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资在30多块钱的时候,口蘑也要20多块一斤。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6张图片

媳妇易得,而口蘑不易得

图片来自:《鹿鼎记》

口蘑生于草原,多藏沙子,非常难洗。要洗很多遍才不牙碜。洗口蘑的水叫口蘑水,洗下来和抖下来的蘑菇渣和砂土,叫口蘑土,这两样东西也都是值钱的!


清末民国,京津两地的平民食品——打卤面、炒肝、豆腐脑、锅巴菜等等,如果店家买进了口蘑土熬汤,就可以傲视同行,跻身当时的各种“大众点评”前列,供文人食客大书特书。


说了这么半天,你也许在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菜市场的口蘑才几块钱一斤,烤肉店里三十块钱一大盘,真是气死清朝人。

可是,同志,你知道吗?


你吃的口蘑,根本是假的!本是假的!是假的!假的!的!

口蘑并不是“真口蘑”

你平时常吃的那种脆脆的、白白的、圆滚滚的“口蘑”叫双孢蘑菇,不仅不是口蘑属的,连口蘑科的都不是,和口蘑八竿子打不着。


只不过它长得有点像未开伞的幼年口蘑,就公然冒充了起来。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7张图片

双孢蘑菇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因为真正的口蘑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所以双孢蘑菇冒充口蘑也不能算是以次充好,只是大家习惯了管它叫“口蘑”而已,就和“小李广”、“赛貂蝉”意思差不多。


我们复原古菜时,就是用的这种蘑菇。


真正的口蘑,指的是“口蘑属”的多个物种,最主要的是“蒙古白蘑”和“香杏丽蘑”两个种类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8张图片

香杏丽蘑

图片来自:123rf.com.cn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分类学家把香杏丽蘑(Calocybe gambosa)分到了丽蘑属,把蒙古白蘑重新拟名蒙古白丽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um)并且分到了白丽蘑属,所以我们上一段段首的口蘑属要加引号才是。


可叹辉煌数百年的两大正牌口蘑都被驱赶出了口蘑属,真是造化弄蘑啊!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9张图片

幼年口蘑还没开伞,长得像个小球,过去叫“蘑菇丁”,是最值钱的时候,味道当然也最香。


一旦开了伞,香气就差了很多。所以像大白桩菇(也不属于口蘑属,倒)这种半米一个的大型口蘑,价格反倒是不太行。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0张图片

疑似蒙古白丽蘑

香杏丽蘑切片晒干叫“虎皮香杏”或者“杏片”,是口内各地的最主流最高级的口蘑制品。


我此生唯一见过的真正口蘑其实是松茸,也叫松口蘑——人家根正苗红,属于口蘑属。一提松茸,我们总是先想到西藏、香格里拉等产地。其实,口外也产松茸,东北三省都有,只不过名气比香格里拉差得多了。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1张图片

松茸

图片来自:123rf.com.cn

松茸的价格已经足以让人咋舌,可在古代却只能当香杏丽蘑的二线替补......这不禁让人对正牌口蘑的滋味遐想联翩。


真正的口蘑现在有多罕见?反正我在北京市场没见过松茸之外的口蘑种类,也没在野外见过。在无所不能的某宝上,标着口蘑的商品基本都是双孢菇,价格很高的几种也非常可疑。


搜索“香杏丽蘑”关键词,在某宝的数据量是0。至于蒙古白丽蘑,我连一张无疑问的照片都搜不到,只有一张蒙古邮票非常可信,我们就在邮票上一睹“真容”吧。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2张图片

邮票上的蒙古白丽蘑

选鸡,就要自由奔放的

口蘑(包括前面几种被开除的)都是地生真菌,在浩瀚的草地上长出来,并不寄寓在枯木石间。过去,牧民一旦发现了一朵口蘑,就会在旁边严密巡查,很容易发现一大圈,牧民管它叫“蘑菇窝”。


生物学上,我们管这种现象叫“蘑菇圈”。因为蘑菇是真菌,所以在地下有菌丝分布,进而长成子实体——伞菌,突出地面。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3张图片

蘑菇圈

图片来自:123rf.com.cn

蘑菇圈最早其实是一个“蘑菇点”,也就是“一朵蘑菇”;随着菌丝往四面延伸,蘑菇点变成蘑菇片,形成圆形的一片子实体。再然后圆心的菌丝老化死去,外围的菌丝不断扩张,就形成了蘑菇圈。


如果你在野外见到了蘑菇圈,不要盲目欣喜。中国共有60多种地生真菌能形成蘑菇圈,包括很多种没法吃的马勃,还有有毒的几种鹅膏菌。如果不是老手,千万别一激动挖回家给炖了。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4张图片

美丽的蘑菇圈,大多都有毒

蘑菇圈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通过科学家观察,如果两个蘑菇圈相撞了,切线部分会消失掉,往往形成一个大圈。也有一些种类会一个圈“杀死”另一个圈,或者两败俱伤,这和不同种类的菌丝习性有关。


牧民还总结出,有口蘑圈的地方,草就长得格外好,这一点也得到了科学家的验证。口蘑和牧草存在一种互利关系——菌丝分解营养物质也便于草的使用。一旦蘑菇圈开始衰败,牧民就知道,这地儿可能也该休牧了。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5张图片

有文化的网游!

图片来自:《魔兽世界》

说了一大篇口蘑,其实袁枚老师的鸡在今天也十分难得。


虽然今天我们有走地鸡、散养鸡,可这种走地也是“有限走地”,加上食物和环境的加成,总是大减其色。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6张图片

十年前,我曾在香格里拉城郊的一家藏民餐馆里吃过一次“真正”的走地鸡——鸡就养在山坡上,不喂也不管,连圈都没有,每天在3000多米的海拔奔跑嬉戏。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7张图片

所以,那锅鸡汤,刷新了我对“鸡”这个字的认知,那种鲜味,一入口直冲头顶,感觉像放了半锅味精一样。


后来我再去香格里拉,这家店已经不在了,我也再没吃过这样的鸡。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8张图片

这就是那一口尼西土陶锅

口蘑的鲜,土鸡的香,脂类和游离氨基酸的撞击,只存在书本和传说中了。当我们用榛蘑和西装鸡弄一锅“小鸡炖蘑菇”解馋的时候,不知道天堂里的袁枚是怎么笑话我们的。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19张图片

原料:

嫩鸡1只、干口蘑150g、黄酒10ml、米酒30ml、酱油20ml、春笋100g、冰糖20g、葱20g、鲜辣椒10g

步骤:

1.干口蘑用开水泡发,去渣留原汤

2.泡发后的口蘑用水洗净,菌盖内及菌柄部分可用牙刷轻轻擦洗

3.沥干水分后,用油煎,并淋洒黄酒,色泽变黄,表面干瘪后,盛出备用

4.嫩鸡洗净,剁成大块,用沸水汆烫,撇去血沫后捞出备用

5.锅中加适量泡口蘑的水,烧开后加入鸡块,再放入米酒、酱油,转小火煨20分钟

6.煨鸡同时,笋洗净切片、葱、鲜辣椒切丝备用

7.鸡块八分熟时加入蘑菇、笋片、葱、鲜辣椒

8.翻炒均匀后加入冰糖

9.直至汤汁黏稠殆尽即可出锅




随堂考

相关古菜菜谱


带冻姜醋鱼 萝卜汤圆芙蓉肉 剥壳蒸蟹 鳗面

炙排骨生炮鸡羊肉膏 虾腐山海兜

空心肉圆法制牛肉八宝豆腐 松黄饼山家三脆


号内搜索


《博物》微信公众号开通“号内搜索”服务啦!


只要进入“博物”公众号首页,点击左下方菜单栏中的“精彩内容”,再选择第一项“号内搜索”,即可进入搜索页面。输入你想要查看的关键词,所有相关往期内容都能看到哦。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20张图片 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_第21张图片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编辑 | 高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