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1张图片


「我们每个人,或者自己所关心的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沦为受害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摆脱侥幸心理,在风险来临时有所准备。」




文|齐拉

编辑|宋函

图|网络


1

距离关心章莹颖去向的人们在网络上发出求助信息已经过去两年了。6月3日,对于被告克里斯滕森的起诉终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开庭,24日,陪审团裁定被告绑架和谋杀章莹颖的罪名成立。7月初,案件将进入量刑阶段。而对于章莹颖的父母来说,他们带女儿回家的愿望仍未实现。

克里斯滕森犯罪的过程被一点点地披露出来:他假扮成卧底警察在街上兜转,在可能的猎物面前停下车来,询问一位穿着黑色衬衫的女士是否可以回答几个问题。对方说好。他邀请对方上车,对方拒绝了。他继续搜寻,锁定了刚错过了公交、赶着去签约公寓的章莹颖,他提出载她一程,她上车了。之后,他将章莹颖的手捆住,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公寓,强奸并对她施暴。最后,他将尸体遗弃在了不为人知的地方。

最近几天,网络上的人们又在寻找另一起暴力事件的主角。流传开来的视频里,一名女性被路遇的男子推到地上暴打,最终被证实发生在大连。警方的通报显示,犯罪嫌疑人王某因与其女友感情纠纷情绪波动,酒后于22日凌晨路遇被害人吴某,对其使用暴力并强制猥亵。

在世界范围内,暴力事件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登上媒体的头条已经屡见不鲜了。我们需要警察、政府、企业、安保人员来保障个体的安全。但美国安全专家、危险预测专家加文·德·贝克尔在他的书《恐惧给你的礼物》中认为,在那些危险突如其来的关键时刻,人们只能依靠自己。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2张图片

《恐惧给你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贯穿全文并被作者一再重复的观点是:相信你的直觉,而不是科技,将保护你免受暴力的威胁。当你走进一个场所或遇到一个人,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有什么不对劲,或者感觉面前的人很危险,那么此时你应该做的就是迅速离开。人们总是在遇到教训后感慨,我就知道,我不应该那样做的。这说明,你曾经收到过信号,但自己选择了将其忽略。这是人们不懂得尊重直觉。

一旦否认直觉,那些我们真正需要的、能够帮我们做出最佳预测的细节,就像扔进海里的救生衣一样,很快就飘走了。贝克尔在书中写道。

贝克尔举了一个客户的例子。罗伯特·汤普森走进一家便利店,想要买几本杂志,可突然就感到莫名的害怕。他立刻走向店外,尽管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他得知,这家店随后就发生了枪击事件。

两人在复盘时逐渐明晰了当时令汤普森感到恐惧的细节。店员在他走进时只是快速地瞥了他一眼,然后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另外一位顾客身上,我肯定是感受到了他(店员)身上的不安和恐慌。那位顾客穿着一件又厚又肥的外套,那天很热,他是为了遮住身上的枪。在便利店外面,他还看到一辆没有熄火的车。

走进便利店时,汤普森没有反应过来这些细节的指向,他只是凭借着直觉离开了便利店。贝克尔强调,如果你心中敲响警钟,一定是事出有因的。尤其在面对危险的时候,直觉在这两个方面是绝对正确的:第一,直觉一定是对某种迹象的反馈;第二,直觉一定是衷心为你着想的。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3张图片



2


现在已经无法确认,章莹颖是在哪一刻,有了危险的直觉。而之前拒绝上克里斯滕森车的女士,显然是嗅到了些什么。温州乐清滴滴事件的女主角,发现不对劲时,曾向她与闺蜜的微信群里发送信息:宝宝怕怕,这个师傅开的山路,一辆车都没有。

直觉是可以被打磨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危险分子的常见特征,时刻保持警惕,或许可以让大脑在关键时刻向我们发出信号。贝克尔提出了我们常会遇到的危险分子最爱用的7招:

1、强拉关系:频繁使用我们这个具有团体感的词语,人们难以拒绝来自同类的热情,因为那显得太不近人情。

2、大摆迷魂阵:态度友好,面带微笑。

3、堆砌细节:例如一位施暴者会在搭讪时提到忘记帮朋友喂猫的故事。抵抗这种伎俩的方法是时刻提醒自己——这些被提到的细节,与当下谈话的情景有关系吗?

4、贴标签:行凶者会刻意给女性贴上一个略带批判的标签,刺激她去主动推翻这种评价,比如你不屑于和我这类人交流吧

5、放高利贷:行凶者希望人们可以接受他们的帮助,这样就欠了他们的人情。

6、主动承诺:当别人做出类似我向你保证之类的承诺时,是因为他意识到,目前还没有获得你的信任,这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直觉带来的危险信息。

7、无视拒绝:主动提供帮忙而又无视拒绝的人是最危险的人。

站在一个安全专家的角度,贝克尔认为,对于所有主动搭讪的人,我们都要心存提防。哪怕事后证明危险并不存在,我们也没什么损失,反而获得了一次培养直觉的训练。克里斯滕森当时搭讪两位女性的表现,应当也符合上述7种招数的其中几种。

当直觉提醒我们周遭的危险时,通常会以以下形式出现:坐立不安、挥之不去的念头、幽默、惊异、不安、好奇、第六感、预感、疑惑、犹豫、猜疑、忧虑、恐惧。

书中的很多方法论分析,都将受害者默认为是女性。在2018年由人民日报旗下百代旅行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神州专车等发布的《女性出行安全体验报告》中,女性出行网络舆情热词TOP10中,安全独自抢劫位列前三位,而安全位于第一的位置。在所有女性受访者中,48.6%的女性曾在公共空间遭受过暴力行为。

在一个暴力事件频发的世界里,或许应该审慎地憧憬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那种浪漫的火车邂逅,女主角随着男主角中途下车,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此开始。贝克尔给那些单独出行的女士的建议是,在陌生人试探的时候,控制自己的反应。不要在不必要的时候,和陌生人聊天;不要因为陌生人帮助了你,就觉得欠了他人情,并被这种感激或内疚控制;不要总是按照别人对你的期望行事;当别人想要控制你的时候,不要让决心动摇;最重要的是,不要否认自己的直觉。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4张图片


3


很多时候,暴力不来自于陌生人,而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知名的江歌案中,施暴者便是受害人室友的男朋友。针对这种情况,贝克尔也提供了一些建议,教会我们如何预测生活中潜在的暴力行为。

一个好的办法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事件的背景、起因以及发展趋势。他将这个过程总结为JACA评估,即正当性、替代选项、施暴后果以及施暴能力。

正当性是指实施暴力的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替代选项则是指除了诉诸暴力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能达成目标?例如嘲讽挖苦、诽谤抹黑、对簿公堂。施暴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施暴者可以承受吗?以及行动者对于自己能否成功施暴的判断。

在书的第八章,贝克尔还专门分析了一类人,即那些甩不掉的牛皮糖在对待这类人时,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很想知道自己做出哪些行动后对方才能停止骚扰,又怕自己一步走错,反而刺激了对方,让骚扰升级。

处理这类事情的唯一原则是,与骚扰者当面较量,是下下策交流即激怒,只要你和骚扰者之间有了接触,无论这接触是愉快还是郁闷,事态都会被进一步激化。把骚扰者从生活中剔除出去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联系他。每联系一次,就是给自己增加了新的被骚扰的可能。

仔细想想,在不少暴力事件中,暴力的最终发生,都发生在跟骚扰者的最后的会面或者好好地谈一次而对于那些深受骚扰的女性受害者,贝克尔专门用了一章来讲述婉言拒绝的危害性。

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场景:执着追求的主人公不肯放弃心上人,出现在对方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场合,制造各种惊喜,并最终成功了。在真实生活中,贝克尔希望女性可以将界限定得更明确一些,如果你遇到一个纠缠不休的追求者,请记住:这只能证明对方很偏执,无法证明他爱你。

男性对于这个字眼有着很多混乱的解读,因此女性必须要学着明确表达出拒绝。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士在接到追求者的30条短信后没有回复,但没有坚持到最后,她还是回了电话,于是,无论她具体说了什么,对方会这样认为:接近她的代价,仅仅是发30条信息。

要清楚明确地表达拒绝。不要发好人牌。不要解释理由,因为有条件的拒绝,并不是拒绝,而是一种讨论和交流。在明确表达拒绝后,请停止一切交流。绝不能表现出任何想要交流的意愿,因为男性会选择符合自己期待的方式进行解读。

当然,贝克尔也提出,如果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害怕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那么当他真正需要危险信号的提示时,早就已经麻木了。他也承认,我们一生中担心的事情,大多数都不会发生,相遇并不总是危险,也有可能是美好的事情。他希望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但不是活在终日的惶恐中。

正如在书的一开始,贝克尔就告诉每一位读者:我们都以为暴力和自己尚且存在距离,都习惯于注意那些大事件,而对生活中潜藏的危险全无意识......我之所以列举出这些事实,是希望人们能够明白:我们每个人,或者自己所关心的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沦为受害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摆脱侥幸心理,在风险来临时有所准备。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5张图片


本文大部分信息来自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恐惧给你的礼物》,作者加文·德·贝克尔,译者陈羚。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6张图片

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危险来临,请相信你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