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脸的岁月

《大佛普拉斯》里最后有一句话:“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整部影片的主题在这里被导演通过旁白给点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狗十三》讲的其实是一个类似的主题,只不过是选取了青春与成长作为横截面来进行展示。在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甚至都比不过人和狗。

影片中故事情节的推进是缓慢而克制的,可以说并不存在一个核心叙事,只是对一个小孩的“成长”作了一次残忍的展示。“狗”是一个引子,通过这个引子,把对立、反抗、妥协、和解等情节要素给牵扯出来。导演在摄手法上并没有倾注过多的批判元素,同时也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而是让影片中的角色遵从自身的角色定位来顺应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才会营造出如此强烈的真实感。但是导演又通过镜头告诉我们,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相互之间似乎都存在着或厚或薄的隔膜,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即便是在血缘归属上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但仿佛每个人都难以做到情感互渗。“委屈求全”的又何止主人公,每个角色,包括那两条狗,都有着委屈的立场。

所以我并不太认同很多人对影片中存在的“中国式教育”而进行的口诛笔伐,如果影片的立意仅止于此的话,那么它就仅仅是一部普通的现实批判型电影。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不只是一部那样的片子。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有着一套或明或暗的运行规则存在。只有接受与服从这些规则,才有可能得到对方所给予的好处。这其实是从理性层面上对个人与社会在道德准则上所进行的关系构建,是一种西方式的话语。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这套理论本身弱化了个人的权重,更为强调社会与规则的正当性,让原本平等的话语空间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被打破,从而造成了一种“失范”的状况。少年的价值体系与成人的价值体系从来就不对等,在价值观的冲撞中,少年人的价值体系在成人的世界里被认为没有价值。在强大的规则束缚下,少年人的价值体系很容易就破碎掉,被逼迫着接纳成人的价值体系。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懂事”就是一例,其实成人口中所谓的“懂事”并不是成长的表现,而是屈从的标志。

我无法评判这样的过程是否属于“对错”的范畴,我逃避评价,我选择不评价。少年人的价值体系是不是需要更好地呵护?但是呵护过后呢?总有遇上成人规则的那一天。就像影片中说的:“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所以,尽量不用粗暴的方式破坏少年人的价值体系,让成长的方式温柔一些,或许会显得没那么残忍。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命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难以理解的状况就可以理解了。很多人会觉得电影里的人物都在说傻话,办傻事,从来没有认真地去解决问题,只是不断地进行情绪碰撞。但其实把观众放进去,观众可能也不会做得更好,尤其影片本来就设置了一个复杂的家庭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在预设立场的沟通中,很难达到价值与情感的契合,冲突与矛盾几乎是必然的。

影片倒数第二段,父亲在车里用手掩住女儿的眼睛,不让她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女儿将父亲的手拨下来攥在胸前,望向父亲的哭容。伴随电台中姜育恒《再回首》的旋律,父女俩在情感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委屈的不只是少年,成人也是成人世界的受害者。

陈升有一首歌叫《狗脸的岁月》,里面是这么写的:“狗脸的岁月啊,没有人可以停止成长,鱼一样的阿呆,只有三秒钟的欲望,实在无法背负那么大的梦想。”

狗脸的岁月,狗十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狗脸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