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1张图片

首发凤凰网政务,来源:風聲評論(ifengopinion),作者:柯锦雄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


1994年10月,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首播,一时间传唱大江南北。这首歌后来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代表性曲目,而那位老人在南海边画的那个“圈”,4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惊叹。
这个“圈”就是深圳,1979年才建市的年轻城市。从海边的小渔村,到如今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称之为“奇迹”也不为过。但是这个“奇迹”在世界上并非独一无二,另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是阿联酋的迪拜。
迪拜位于中东波斯湾,给人的印象是土豪遍地、豪车美人、纸醉金迷,是帆船酒店,是世界最高楼哈利法塔、世界第一人工岛朱美拉棕榈岛。但是在几十年前,迪拜跟深圳一样也是一个小渔村。


1969年,迪拜出口第一桶石油;1979年,深圳打下了蛇口工业区的第一根地基。不同的起步,让两个城市走上不同的发展之路。



01 开局:石油贸易VS加工贸易


迪拜小渔村的历史大概从1799年开始,这远比深圳的渔村历史要短得多。1833年,马克图姆家族所率领的800名巴尼亚斯部落人离开阿布扎比来到迪拜,1852年,马克图姆成为酋长,开创了该家族在迪拜的统治。
当时的酋长面对的,背后是一片黄沙,面前是茫茫大海。不能吃土,只能“吃海”,迪拜最开始的支柱产业就是珍珠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迪拜国民经济收入的80%来自珍珠业。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2张图片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石油首次在阿拉伯世界被发现。先是伊拉克,然后是巴林,科威特,1938年沙特发现石油。凭借石油的出口,这些阿拉伯国家摆脱了沙漠对经济发展的束缚,然而此时的迪拜除了羡慕嫉妒恨以外,就只有去波斯湾里多捞点珍珠了。
转折在1966年,迪拜在波斯湾的法塔赫油田发现了石油,之后陆续在法塔赫西南油田、费拉赫油田、拉希德油田找到了石油。由于法塔赫所在水域较浅,直到1969年9月22日,迪拜才出口第一桶油。
1971年,英国势力退出海湾地区,迪拜联合其他六个酋长国成立阿联酋。独立之后的阿拉伯国家很快就学会如何使用石油武器搅动世界风云。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配合埃叙联军的军事行动,10月16 日在科威特召开会议,宣布将油价提高17%,相比1973年6月,上涨70%,1973年12月达到每桶11.65美元,涨至原来的4倍。
石油危机之后,阿拉伯国家不仅完全掌握了石油自主权,而且迅速走向暴富,整个70年代,石油价格一直稳定在每桶11到13美元。到1982年更是涨到了每桶32美元。石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拥有阿联酋第二大石油储量的迪拜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国家财富的增加,迪拜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加迅猛。1971年,英国建筑师约翰亨利继1960年为迪拜设计了总体规划后,又设计了新总体规划。迪拜开始向郊区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奠定了未来迪拜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迪拜利用1973年的石油危机,挣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深圳出现之前的宝安县还在为生存问题焦虑。1978年在惠阳地区管辖宝安县时,根据该县毗邻香港的区域优势,惠阳地委向省委提交《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的请示报告》。经广东省委报请中央同意,1979年1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7月15日,中央批准在深圳市内试办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
此后深圳带着中央的期望,“杀出一条血路”。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加工贸易。深圳的开局与迪拜相比,可谓是两手空空,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这样一个三无城市,要想发展经济,就只能利用外资。深圳借助靠近香港的便利,成为港资北上的首批受益者。
当时的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受困于城市用地以及人工成本上涨,导致许多香港工厂空有订单,而无法开工。而开放的深圳不仅可以提供土地厂房,还有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由此开始了深圳早期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繁荣。
1984年,深圳人均收入还只有600元,到1992年就增长到2000元。“三来一补”为深圳早期经济的发展和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3张图片

1984年4月的深圳特区
但“三来一补”企业很多都存在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到1993年,深圳市果断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特区内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属于污染环境的,坚决迁走。
1995年7月,深圳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明确了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今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提前其他城市将近10年的前瞻布局,使得深圳成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电子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1981年到1985年,“六五”计划期间,深圳市实现了年均50.2%的超高增长率。1979年,深圳市GDP1.9亿元人民币,2009年则增长到8.2亿,年均增长率25.8%,常住人口从30万人,2009年增加到接近900万人。
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迪拜和深圳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转型,两者也给新兴经济体城市转型提供了不同的样本。



02 转型: 多元经济VS产业升级


相比较于深圳刚刚成立经济特区之时,还面临着诸多的质疑,迪拜开局比深圳顺利多了。但如果迪拜只是固守自己的石油财富,那么它今天远远谈不上“经济奇迹”。无论是在阿联酋国内,还是整个阿拉伯地区,迪拜的石油储量都不算丰富,阿布扎比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8%,约980亿桶,占整个阿联酋的 94.3%。迪拜的石油储量则不足全国的5%。而且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朝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迪拜的石油贸易。
迪拜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明白,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可能取之不尽。所以在一开始,迪拜已经在考虑转型的问题。产业转型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纵向的深化,从原本的出口原油,发展成石油精炼,提升石油产业的附加值,但是一直以来,西方公司只是收购迪拜的原油,对于迪拜的产业升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迪拜选择了另外一种路径,就是横向经济多元化发展,在石油产业之外,发展贸易、金融、旅游等服务业态。
比深圳起步早的迪拜,考虑转型也早。在石油财富之前,迪拜一直谋求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中东的贸易和运输中心。1965年,迪拜借款修建了迪拜第一座机场,1972年10月,借助石油红利将原先只设计了4个泊位的拉希德深水港在建设时扩大成了16个泊位。
迪拜位于南亚以及欧洲主航道的中间位置,扼守波斯湾,是中东地区传统的贸易和运输中心。随着贸易额和运输量的加大,拉希德港即便扩建之后依然无法满足需求,迪拜由此开始兴建一座杰贝阿里港,港区面积达134平方千米,拥有67个深水泊位,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港。在1979年完工后,120多个国家的5000多家公司入驻,使其一跃成为中东最繁忙的港口。
1985年迪拜围绕杰贝阿里港规划建设了迪拜第一个自贸区——杰贝阿里自贸区,之后相继推出20多个各类专门自贸区,比如迪拜网络城,迪拜传媒城等。以自贸区为基础,迪拜开始构建“1+6”模式的多元经济体系,即空间上建设自由区 (Free Zone),产业上扶持贸易、旅游、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会展航空等六大产业。
石油产业占迪拜GPD比重已不足1%,大部分收入来自杰贝阿里自贸区。2017年迪拜26.6%的国民收入来自批发零售业,旅游、零售、房产和加工制造业成为迪拜经济新支柱。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4张图片

2017年迪拜GDP构成
目前,对外贸易占迪拜GDP比重为28%,交通仓储占比12%,金融服务占比11%。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第二大港口,加之优厚的免税政策和自由的贸易经济,使迪拜成为转口非洲和周边海湾国家最大的贸易批发市场,贸易覆盖人口达到13亿。往来中东80%以上的货物要经过迪拜进行中转,同时辐射到非洲大部分国家。
凭借零关税的自由贸易政策,迪拜如今已经成为中东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在最新公布的金融中心指数当中,迪拜排名全球第8位,而排在迪拜后一位的正好就是深圳,这个与迪拜并驾齐驱的新兴城市。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5张图片


促使迪拜大力度发展自由贸易的契机实际是1982年石油价格的暴跌导致的危机,而深圳的转型升级同样也是因为一次危机,那就是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
无论是“三来一补”还是后期的全球电子工业产业链的重新布局,深圳的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无法进入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顶端。而随着全国水平的全面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圳原本享受的特区开放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越来越小。在与内地以及沿海其他城市的竞争当中,深圳面临着土地面积不足、人工成本上涨的劣势。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长文引起广泛共鸣,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各级政府都在思索,“特区不特”之后,深圳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深圳的危机感更加强烈。
2008年,广东省政府提出“腾笼换鸟”战略,下大力气改变包括深圳在内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向粤东北、粤西北以及内里疏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形态。
在广东省“腾笼换鸟”战略出台之前,深圳市已经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006年,深圳人申请了12712件发明专利和超过1000件的PCT国际专利,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而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入驻,其中就包括现在知名的任正非、马化腾等。
深圳“腾龙换鸟”战略从一开始就面临阵痛,而且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深厚的科教资源,如同特区开始之前一样,备受质疑。但是深圳抵挡住了这些质疑,坚持了产业升级的战略。到 2018年深圳GDP达2.42万亿元,同比增长7.6%,首次超越香港,超出香港221亿元;深圳第一、二、三产业机构为0.1:41.1:58.8;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亿元,增长9.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6564.8和6141.2亿元,分别增长12.0%和13.3%。
根据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迪拜从珍珠业到石油业,又到如今的多元经济,深圳从三来一补到电子工业再到如今创新创造,都是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实现城市的发展壮大,而他们选择的发展路径都绕过传统西方城市漫长的工业化时代。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认为,随着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从城市中心撤离或衰竭,以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大都市的增长会越来越依靠——作为消费中心的城市功能与定位”。迪拜和深圳都没有经历过传统工业的发展与衰竭,而是在一开始就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迪拜选择的是以贸易、消费、旅游为主的多元经济,而深圳是互联网服务、电子科技、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那未来呢,未来迪拜和深圳会是怎样的?



03
未来: 智慧生态VS先行示范


这是两个生产奇迹的城市,任何预测无论是时间的长度,还是空间的广度都无法真正符合迪拜和深圳发展的潜力。但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对他们的未来有所期许?并不是,两座城市在突破了传统西方城市的发展模式之后,分别对自己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公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迪拜作为阿联酋内部知名的奢华城市,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并不令人意外,但令人意外的是迪拜希望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迪拜酋长拉希德曾经说过:“我的祖父骑的是骆驼,我的父亲骑的也是骆驼,而我开的是奔驰,我的儿子将开路虎,我的孙子也会开路虎,但我的曾孙子又会再骑骆驼。”这是迪拜无节制的资源消耗的警醒,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迪拜终究会是建设在沙土之上的脆弱城市,迟早会消失于黄沙当中。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6张图片

迪拜2008年-2017年GDP及经济增长率

为了改变以及城市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迪拜在南部郊区启动了一项名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新住房开发项目,在这里,废水和废物得到重复再利用后可产生更多的能量。还计划在沙漠当中建造一座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迪拜还颁布法令,称到2050年,迪拜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输出能量将占总能量的75%,以期成为全球碳足迹最小的城市。
近年来,迪拜通过节能措施和公共宣传,每年可降低150万吨的碳排放。为实现2030年电力消费下降30%的目标,迪拜将投入550亿迪拉姆(近150亿美元)用于节能措施。迪拜水电局(DEWA)计划在市内安装节能路灯,并对3万座建筑进行可再生能源系统改造。在能源供应方面,迪拜计划2021年迪拜发电的约25%将来自清洁能源。2030年迪拜电力供应的71%来自天然气,核能和清洁煤各占12%,5%来自太阳能。
2016年迪拜智慧城市计划披露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6项举措。在迪拜2021规划下,迪拜智慧城市计划将由迪拜智能政府计划带动,以实现迪拜在2021年成为世界领先的智慧城市。
迪拜将于2020年中旬实施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综合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将在2020年世博会之前投入运营,将会对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和实时决策,并减少处理时间。这将有助于改善道路安全,促进城市周边的交通出行,并计划在2030年25%的道路运输实现无人驾驶。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给深圳的未来定位是: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何为“先行示范区”,那就要敢闯敢想、先行先试。深圳要像当初经济特区之时“杀出一条血路”一样,需要为国内城市趟出一条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如果说当时的特区政策是一种“经济特区”,那么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更像是一种全方面“特区”,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行政管理、法治建设、社会文明、民众生活等多方面。


迪拜,这个地处沙漠边缘、干旱缺水的城市,未来想要成为一座智慧的、生态、绿色节能的城市,这等于是对现在迪拜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深圳,这个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未来承担了更艰巨的任务,继续担当改革的排头兵和先锋队。


04
经验: 小渔村如何成为大都市


20世纪下半叶,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迪拜和深圳作为中东地区以及亚太地区的两个代表,其发展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经验,可以给其他落后国家以参考呢?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7张图片


总结两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两个城市的发展经验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是城市的开放思想。中东区域在文化上是一个特别的区域,但是迪拜则成为中东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迪拜目前人口接近300万人,有超过80%的人口是外国人。迪拜自由贸易区实行零关税,而且没有任何外汇管制,在中东其他区域开办公司需要找当地保人,保人占据一半甚至全部的股份,但是在迪拜自由贸易区则可以外商独资。如此开放的政策自然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进入,迪拜2017年是全球第十大投资目的地,外商直接投资74亿美元。而深圳更不用说,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深圳不会有如今的发展。
其次是政策的稳定执行。无论是迪拜在石油红利高涨的时候将目光投向多元经济,还是深圳在“腾龙换鸟”战略受到质疑的时候,坚持产业升级,稳定的政策执行给了资本稳定的预期,自然给城市发展带来稳定的成果。
第三是发挥比较优势。迪拜在石油储量上比不上中东其他国家,在城市历史上又没有西方名城那样的厚度,迪拜是如何发展自己的多元经济的呢?自然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迪拜处于东京到伦敦的中间区域,在这一区域内缺乏一个金融中心;同时迪拜位置绝佳,从迪拜前往西欧和东亚基本都在8小时以内,因此迪拜抓住这个空档,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使得迪拜成为中东以及南亚区域的金融中心。在贸易上,迪拜利用自身中立的地位,成为中东转口贸易的中心,迪拜转口贸易的最大国家则是被西方制裁的伊朗。而在城市特色打造上,迪拜没有从历史文化入手,而是用大撒金钱、疯狂基建,打造吸引人眼球的世界第一的建筑群,棕榈岛、世界岛等城市名片,吸引了诸多高端消费人群。
第四是来自国家的支持。2008年,因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大举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的迪拜面临债务危机,城市陷入可能破产的危险当中。而来自阿布扎比100亿美元的援助,让迪拜摆脱危机。这次危机也让迪拜重新思考举债发展,大搞房地产是否可持续。
深圳更不用说,40年来,深圳得到来自中央以及省一级的支持很多,包括人才、资金、市场、政策等方方面面。
要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包容,深圳比迪拜更为包容。迪拜80%外国人口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南亚的建筑工人、菲律宾的家政人员等等,相比迪拜本地人口,这些外国人无论是生活还是消费,完全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也不可能获得阿联酋的国籍。
而深圳则不同,深圳原本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深圳1979年年末常住人口为31.41万人,2018年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302.66万人。在深圳没有方言,只有普通话一种通用语言,可以说深圳完全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建设的。在深圳有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拥有这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当中最宽松的户籍门槛,深圳的人才资源源源不断。
迪拜的外籍劳工的地位是迪拜繁华景象背后的阴暗面,内部巨大的贫富差距将是未来影响迪拜发展的潜在矛盾。
而深圳更为包容的城市文化,是深圳未来的最大保障。开放可以吸引资本的进入,但包容可以保持城市的稳定,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城市当中的人,只有城市当中人能够消除歧视、缩小差距、实现共富,城市才有发展的源动力。在这一点上,深圳的未来更被看好。



特此鸣谢:

本文写作中,参考引用了《迪拜的崛起与走向》、《迪拜多元化经济转型模式研究》、《资源丰裕区域产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与经济绩效:迪拜与阿布扎比的比较研究》、《迪拜VS深圳:奇迹城市的A面和B面》、《迪拜"不信邪" 它打算建成你心中最理想化城市》、《和迪拜最像的中国城市,你觉得是哪一个?》、《从小渔村到中东威尼斯,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迪拜的金融“野心”》、《土豪迪拜也曾穷困潦倒》、《中金:腾笼换鸟深圳引领创新大潮》、《深圳自主创新透视 “腾笼换鸟”靠创新》、《爱普生精工的离开是否说明深圳腾笼换鸟策略的实现?》、《40年里GDP增长两千多倍,深圳书写发展奇迹》、《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等媒体报道、学术文献,以及维基百科等公开资料。

双城记系列回顾:

南京vs苏州 / 海口vs三亚 / 济南vs青岛 / 福州vs厦门 / 黄河金三角 / 武汉vs郑州 / 夜间经济 /石家庄vs唐山/西安vs成都/靠“天 吃饭 / 动漫之城 / 一线城市如何留住人才/全球城市的对决/成都vs 重庆 / 大学城&大城市/ 武汉vs芝加哥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8张图片

凤凰网财经官方微信 ID:finance_ifeng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在看支持凤财君

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经济奇迹,深圳和迪拜有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