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1张图片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2张图片

11月30日,陈海贤老师在昆明璞玉书店举办了 《了不起的我》 新书首发式,并做了一场精彩的分享——身边的关系怎么影响自我发展。 以下是分享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关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3张图片

人和人之间经常会有一种角色的互动,而这种角色的互动其实就是影响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现在我跟大家简单的交谈,就会有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我扮演专家、解说的人,而在座的各位扮演了听众,这就是我们的契约。这种契约在任何人际关系的沟通里都随时随地存在。

曾经有一个刚毕业不久的来访者找到我,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外向一点,因为她有时候在会上不太好意思发言。 原本她自己没觉得这是个问题,但有一个同事大姐经常说她哪儿都好,就是太内向,要多发言。 她就觉得有道理,觉得内向是一个问题,便找到了我。 我告诉她,我觉得你挺成功的,因为你成功扮演了一个需要被指导的职场新人的角色。 其实,内向并不是问题,只是她接受了被设定的这个内向角色。 我见过很多父母常会用语言告诉孩子,你应该能干一点,你应该怎么样。 可是在实际的人际互动上,又忍不住经常去保护孩子、指导孩子,甚至帮孩子做事情。 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到。 这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中角色的互动。 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自我发展。

应对方式一:顺从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4张图片

应对角色期待的第一种方式是顺从,但顺从有时候会造成压力。 我在浙大工作时遇到一个学生,他是县里的高考状元,高中校长把他的照片放到了荣誉校友的墙上。 他看到自己照片上墙的那一刻,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让学校失望,不能让老师失望。 这就是对角色期待的顺从。 他高中是文科生,但是上了大学要考微积分,结果挂科了。 其实,他只要补考就可以了,但他觉得自己已经上了校友墙,很多学弟、学妹都以他作榜样,他怎么能挂科。 于是,他变得不敢去食堂,不敢去请教同学,补考的时候,他怎么也迈不过教室的门槛。 因为如果再次失败,对他来说意味着太多了。 这就是对期待的一种顺从,别人觉得我们应该这样,我们自然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并尽力维护一种“光辉”的形象。 而一旦做不到,我们就会用一些虚假的、虚伪的外表的东西来维护这个形象,而不敢去面对内心真实的东西。

应对方式二:反抗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5张图片

可有时候我们实在顺从不了,比如,我希望得到你的表扬、你的关注,可你总是批评我。这时候我们就会进入另一种应对角色期待的方式——反抗。你这么期待我,可我做不到,那我干脆统统不管不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做自己,而是常常把自己本身变成表达愤怒的武器。

我曾经在大学里实习做过班主任。 新生选班干部时,有一个在高中时比较“不良”的男生,组织班里所有男同学投他的票,让他当班长。 结果,投票结果真的令他当了班长。 但我觉得不公平,就组织重选。 这个男同学非常生气,给我发了消息,告诉我: “老师,我原来是希望上了大学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是你剥夺了我这个机会,我干脆以后就坏给你看吧。 ”其实我当时心里很内疚,觉得自己好像耽误了一个大好青年的前程。 但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他把自己的生活、前途当作表达愤怒的武器,但这种方式对他自己并没有好处。

应对方式三:“应该”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6张图片 第三种方式处于中间地带,既没有那么顺从,也没有什么理由反抗,而是变成——别人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我们就按照这个“应该”变成什么样。
比如,很多时候周围人都觉得,你应该到大城市找一个好工作,应该买好车、买房子,应该恋爱结婚。 我们虽不想顺从,但也没想反抗,只是自然觉得自己就应该这样。 但“应该”也有问题。我在书里写过一段话,“如果外在的应该的标准成了你的行为指导的话,有时候,你觉得别人都在努力,自己也应该努力,可是你不知道努力是为了什么, 努力本身就会变成对努力的模仿 ”。 这种“应该”的标准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呢? 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压抑了真正的自己,而是它令我们根本找不到自己。 你在模仿这些东西,你还以为说“这就是我”,可是你心里有一点点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 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状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 他们很努力,很有一个怎么样的姿态,可是这不是他们自己。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中发展自己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7张图片 首先,我们要慢慢发展自己的标准。 无论在任何时候, 我们都要想: 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要发展出自己的标准,我们需要有勇气,有勇气去面对一些别人的反对,也有勇气面对别的支持,因为这些都是别人的。 我们要有勇气去慢慢发展出自己内心的信条,这就是我想做的,这就是我要做的,而不是因为结果怎么样,别人会怎么看。 其次,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初中生,他妈妈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很顽皮、不爱学习的孩子,好像有多动症,注意力不能集中。 后来孩子告诉我,“其实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会很关心我。 而平时我妈妈总拿我去跟别人比,我如果做得好一点了,她就会到处跟邻居、亲戚宣扬说,你看我的孩子多聪明。 我很讨厌这样。 所以当我在做作业的时候,她如果来看我就故意不做,我就故意不让她看。 我就问他: “那你自己到底想不想做作业? 他想了想说: “我其实还是想做的,可是我不想让我的妈妈来看。 我就跟他说: “如果是这样,你就要学会把门关上。 这其实是一个隐喻,在很多纠结的关系里,你得有一扇门,并得学会把门关上。 这不是要表达反对或顺从,而是这个门是你的边界,门里面都是你自己在做主的,无论你在里面做的事别人喜欢还是不喜欢。 最后,心理学里有一个原则叫“课题分离”。 在一些很纠缠很复杂的关系中,你要想,这件事是我的事,还是别人的事? 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而不要去想别人的事是怎么样的。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她很想出国,然后可是她的妈妈不太想让她出去,觉得女孩子还是应该留在自己身边。 这个女孩子顺从了妈妈,但心里有怨,觉得妈妈凭什么束缚自己? 她说: “我妈妈嘴上支持我,说女儿大了,该有自己的发展,可是我一听她的口气,一看她的眼神,那种没办法掩盖的失望就会流露出来。 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很难受,因为我不能做一个符合妈妈期待的好女儿。 我说:“如果你真的想去国外,这是你自己的事。 ”她说: “可是我会很内疚,怎么办? 我说:“处理好内疚也是你的事,而不是你妈妈的事情。 哪一个母亲不对孩子都有期待? 她们当然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这不是她的错。 错在你觉得她不该有这样的期待,并且用这个理由逃避你自己应该承担的选择的责任。 你不敢去处理自己的内疚,反而要怪妈妈不应该有这样的期待,这是你的不合理。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原则, 在那些很难的很纠结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尊重彼此的难处,同时学着为彼此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欢迎入手这本新书,收获更多改变自己的方法。

▽ 戳此入手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8张图片

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回顾 | 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