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

二、联合舰队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_第1张图片
图片引自网络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对手是日本联合舰队。“联合舰队”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战时的舰队编制,平时则无此称谓。

与中国洋务运动几乎同期,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为抵御西方入侵而开展的自强改革。但与中国仅靠少数洋务派推推搡搡、勉力维持的局部改良不同,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因此改革进行的比较彻底。通过维新,日本在各领域全面、迅速的转入西方体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改革中国内产生了各种十分尖锐的矛盾。因此日本从维新伊始,便一方面确立了“脱亚入欧”的目标;另一方面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国策,企图在对外侵略中寻求发展。为了实现目标、国策,作为岛国的日本十分重视海军的发展,把海军的建设视为生死存亡的大事。

1874年,日军借几年前的“牡丹社事件”,悍然入侵中国台湾,由此清、日双方第一次发生了正面冲突。“台湾事件”后,双方均开始将对方视为敌手,展开了相互间的竞争。此后,日本正式吞并了琉球,又在朝鲜方面不断与中国龃龉,只是碍于军力不及,尚无法正式与大清开战。在日本与中国摩擦、对抗的过程中,海军成为了双方的急先锋,站到了舞台的前沿。既有拱卫京畿之责,又临近朝鲜、日本的北洋海军,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日本海军的主要对手。双方在舰队建设上也展开了军备竞赛,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一时间令东亚成为当时世界海军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台湾事件”后,日本为了在海上压制中国,从英国购进了“金刚”、“比睿”、“扶桑”三艘旧式二等铁甲舰,在舰队实力上一时盖过了中国。为了与之对抗,清政府购入了两艘专门为克制铁甲舰而设计的“超勇”级巡洋舰。随后日本以购入更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式巡洋舰”——两艘“浪速”级防护巡洋舰(“浪速”号和“高千穗”号)作为回应。1884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快了北洋海军的建设,“定远”级、“济远”号、“致远”级、“经远”级共七艘主力战舰相继入列,令中国拥有了远东最强的海上力量。特别是两艘“定远”级一等铁甲舰,令中国在与日本的海军军备竞赛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急于翻身,又苦于经费不足的日本海军,无奈中只得采取偏激的办法,一方面发行海军公债、号召捐献,以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设计、建造了专门用于对抗“定远”级的“三景舰”——“松岛”级防护巡洋舰。“松岛”级共建成三艘,分别为“松岛”号、“严岛”号和“桥立”号。其设计理念是,以巡洋舰的防护水平,每舰配有一门320毫米口径的巨炮,并辅以大量中口径的新式速射炮。这样虽然在防御上明显不足,但主炮的口径压过了“定远”级的305毫米,由此获取了理论上的火力优势,被戏称为“持刀的裸体兵”。

在建造“三景舰”之外,日本海军还购、建了“八重山”号通报舰、“千代田”号装甲巡洋舰、“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等一系列新锐战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甲午战前,日本从英国购入了当时“阿姆斯特朗式巡洋舰”家族中最新、最强的一艘——“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正常排水量4,150吨的“吉野”号,穹甲采用4.5英寸厚最新式的哈维装甲,这种装甲性能大大优于旧式装甲,可以较低的厚度换取更高的防护效果。“吉野”号的设计航速超过23节!在当时号称是最快的军舰。“吉野”号火力十分强大,拥有4门6英寸、8门4.7英寸速射炮。日本海军在这一时期装备的大量中等口径速射炮,是由英国新近才研发出来的。这种新式速射炮,可以达到同口径旧式火炮8倍的射速,在战场上有着巨大的优势,而北洋海军却未能装备一门!凭借着先进的技术装备,“吉野”号成为即将到来的海战中的王牌。

这样,经过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海军的疯狂发展,再加上北洋海军成军后就几乎停止了舰、炮的更新——在那个海军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近十年的停滞发展已令北洋舰队的技术水平落后了几乎一代,日本海军也终于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取得了对北洋海军的装备优势。后来,日本更进一步订购了“吉野”号的后续舰,以及两艘划时代的新式战列舰,只是这些战舰都是在战后完工的,未能赶上“甲午战争”。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_第2张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海军发展的风向已有所变化。纵队战术思想重新抬头,军舰的侧舷火力受到重视。同时期,法国海军“绿水学派”的思潮在世界广为传播。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军舰建设,开始更多的将火力配置移向战舰的侧舷,并以装备大量中等口径速射炮,取代装备量较少、射速较慢的大口径火炮。由于日本海军正好在这个时期进行突击式的发展,因此其装备的主力新锐舰只也就都具备了这些新特点。这样在日后的海上对决中,中日双方的战舰将展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双方的舰队也将体现出不同的战术思想。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经过多年发展并自认已经拥有了足够实力的日本,决定借此时机与清政府开战,随即日本海军第一次组建了战时的联合舰队,磨刀霍霍,驶向大洋……

三、风起朝鲜

“甲午战争”的缘起缘灭,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不是本文的重点,就不在此累述了。

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北洋海军成军后的第二年,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长兄李瀚章调任两广总督。兄弟情深的李瀚章,十分支持自己的兄弟,经常派遣广东水师的主力舰船,赴北洋合操。甲午战前,广东水师的三艘主力战舰“广甲”号旧式巡洋舰(与北洋海军的“威远”号同级)、“广乙”号和“广丙”号鱼雷巡洋舰(同级姊妹舰),正好在按制合操后滞留在北洋。甲午战起后,这三艘巡洋舰便奉命加入北洋舰队,成为其在战争中得到的唯一一批援助舰。

“甲午战争”就是从海上开始的。1894年7月25日,在朝鲜的丰岛海面,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的三艘巡洋舰,“吉野”号(旗舰)、“浪速”号、“秋津州”号,不宣而战,袭击了北洋海军返航途径此地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两舰。在随后的交战中,北洋海军方面的“济远”号逃逸,“广乙”号重伤后自毁,两艘不明情况而闯入战场的北洋运输船“操江”号被俘、北洋雇佣的“高升”号被击沉;而日舰损失轻微。“丰岛海战”后,清日双方互相宣战,自此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帷幕。

战前,日本方面就根据海上交战的结果,制定了三种战略规划:一、如果海上决战取胜,夺取了制海权,则派兵在中国渤海湾登陆,向北京进攻;二、如果海上决战胜负不分,制海权双方各半,则以控制朝鲜为主要目标;三、如果海上决战失败,丧失制海权,则撤回本土进行防御。因此全力争夺制海权,便成为日本海军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开战后,联合舰队便积极主动出击,四处寻找北洋舰队主力,以求决战。

反观北洋海军方面,在决策层对海军战略知之甚少,也没有什么制海权的概念,只采取守口、保船的消极策略。开战以后,北洋舰队便只在中国近海一带游弋,将海上的主动权交给了日本。然而,纵然你不想,该来的也总会来的,冥冥之中,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

四、决战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_第3张图片
图片引自网络

1894年9月中旬,为了增援在朝鲜作战的清军,北洋舰队奉命护送运兵船至大东沟。这一次,北洋舰队主力尽出,共出动了“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超勇”、“扬威”、“平远”、“广甲”、“广丙”、“镇南”、“镇中”号共14艘战舰,以及“福龙”号等4艘鱼雷艇。这几乎囊括了北洋舰队出海作战的全部战力。9月17日,完成了护送任务的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域停留。其中“定、镇、致、靖、经、来、济、超、扬、甲”10艘战舰,由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亲自率领,停泊在外海锚地;“平、丙”两舰泊于河口;“南、中”两舰和鱼雷艇则进入内河协助转运。

上午10时,“镇远”舰的瞭望哨发现了西南方的水天线上出现的烟柱。随着距离越来越近,终于可以看清,不断逼近的是一支由12艘军舰组成的日本舰队。随着警报声的响起,北洋舰队的官兵们纷纷奔向各自的战斗岗位。各舰给锅炉增压,起锚,向来敌方向迎击。

北洋舰队面前的12艘日舰,正是由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中将指挥的联合舰队主力。似乎是得到了北洋舰队出动的情报,一直在寻找决战机会的日本舰队,从9月16日便从锚地出发,一路搜寻过来,终于在大东沟与北洋舰队相遇。在此之前以搜索队形航行的日本舰队,在发现并确认北洋舰队后,将阵列改成单纵队。“第一游击队”的4艘快速巡洋舰:“吉野”(分队旗舰)、“高千穗”、“秋津州”、“浪速”号作为前导,由分队司令坪井航三少将指挥。“本队”的6艘战舰:“松岛”(总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号在纵队的后段。另有两艘特殊的军舰,由于战力贫弱,被移至纵队的非接战一侧(左侧)保护起来。

日本舰队中的这两艘特殊军舰,分别是辅助巡洋舰“西京丸”号和炮舰“赤城”号。“西京丸”号本是一艘商船,在开战后被征用,简单加装几门火炮后,便改装成了辅助巡洋舰。由于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有亲眼观摩海战的强烈愿望,“西京丸”号成为其座舰随队出海。“赤城”号的实力也不适合海战,但由于其吃水较浅,可以进入内河侦查,因而也得以随队。

发现日舰之前,北洋舰队的10艘战舰,正面向西南方向,分5组两两相伴,结成梯队队形。自前向后依次是:“定远”(旗舰)与“镇远”、“经远”与“致远”、“来远”与“靖远”、“济远”与“广甲”、“超勇”与“扬威”。发现日舰驶来之后,丁汝昌下令舰队改变队形,以原有的各双舰小组,分别向旗舰两翼展开,以形成横队迎战。然而,由于各舰没有在变阵中保持好航速,最终接战时呈现的是一个中间突出,两翼落后的“V”字形编队。接战时,北洋舰队自南向北依次序列为:“济远”、“广甲”、“经远”、“致远”、“定远”、“镇远”、“来远”、“靖远”、“超勇”、“扬威”。

双方舰队接战的队形,都是意图发挥各自战舰的设计所长,同时也各代表了不同的战术理念。12时50分,在双方舰队相距约5300米的距离,“定远”舰的主炮开火,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队间的对决——“大东沟海战”的序幕拉开了。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_第4张图片
自绘

在这场“横队”对阵“纵队”的较量中,不幸的是,“定远”号主炮的第一次发炮,就震坏了年久失修的舰桥,摔伤了正在舰桥上指挥的丁汝昌。随后不久,日舰的炮弹又击毁了“定远”舰的信号装置。由于战前未安排代理旗舰,北洋舰队自海战开始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舰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

接战初,日舰编队驶向东北方向,意图从北洋舰队的正面前方掠过,以形成包围之势。其中“第一游击队”利用航速上的优势,迅速的通过了北洋舰队正面,包抄至北洋舰队的右翼。而北洋舰队则突入“第一游击队”与“本队”之间,集中攻击日军“本队”。交战后不久,战场便分化成“第一游击队”集中攻击北洋舰队右翼的“超勇”和“扬威”号;北洋舰队主力则与“本队”进行对射的两个局部。

老旧的“超勇”和“扬威”号,组成了北洋舰队薄弱的右翼,根本抵挡不住新锐的“第一游击队”的攻击。经过顽强的苦战,两舰伤痕累累。战至13时30分左右,“超勇”号沉没。而“扬威”号也已重伤,并且进水严重,只得向北方大鹿岛方向撤退。

北洋舰队主力在与“本队”间的对战中,占据了优势。“本队”各舰陆续被击中,伤亡较大。大约13时15分时,本队中的“比睿”号为躲避北洋舰只的冲撞,被迫向右转向,企图从“定远”号的左侧穿过北洋舰队的阵线,遭到北洋各舰的集中打击,重伤退出了战列。“比睿”号后面的“扶桑”号,于13时20分左右被击伤起火,不得不向左转向规避。此时,躲在“本队”身后的“西京丸”和“赤城”号便暴露出来,成为北洋舰队又一轮打击的重点。

13时25分左右起,“赤城”号遭到北洋多舰的围攻,伤亡惨重,于14时以后退出战场。“西京丸”号也遭到围攻,14时15分以后,重伤起火。尚未来得及脱离战场的“西京丸”号,随后又遭遇到赶到战场增援的“平远”、“广丙”号以及北洋鱼雷艇队。在躲避了数次鱼雷艇攻击后,“西京丸”号才侥幸逃离。

危机中“本队”,不断向“第一游击队”发出信号。接到召唤的“第一游击队”向左转向折返了回来。“本队”的余下各舰则向右转向,穿至北洋舰队主力的背后。这样日军终于实现了对北洋舰队的合围夹击,而失去统一指挥的北洋舰队越来越显出劣势。

“第一游击队”在整场海战中始终保持着建制和火力,凭借其众多的速射炮和优越的机动性,成为日军的杀手锏,给北洋舰队带来了重大的杀伤。折返后的“第一游击队”,集中火力攻击“定远”号。15时10分左右时,“定远”舰被连续击中后起火。这时身旁的“致远”舰挺身而出,在管代邓世昌的指挥下挡在“定远”舰前面。仅有穹甲防护的“致远”舰,在承受了众多敌舰的攻击后,重伤倾斜,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向日舰发起了冲锋,最终沉没在冲锋的路上。

“致远”舰沉没后,北洋舰队左翼的“济远”舰竟逃离战场,与其相邻的“广甲”号也随之逃离。脱离战场后的“济远”号,折向旅顺方向行驶,由于慌忙逃跑,海面能见度又较差,在航行中竟撞上了重伤抢修中的“扬威”舰。被“济远”舰撞击后,本已在勉力自救的“扬威”号,终于失去了最后的行动能力,搁浅在浅滩,最终被日舰击毁。

从开战起,日军旗舰“松岛”号就一直受到北洋炮火的重点“照顾”。此时北洋舰队各舰更将火力集中到“松岛”号身上,“平远”、“定远”、“镇远”等舰发射的炮弹相继命中“松岛”号,给其造成严重毁损,人员伤亡十分惨重。“松岛”号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战至16时左右,终于退出战列,伊东祐亨只得将旗舰转移至“桥立”号。

激战至此的北洋舰队,余下各舰均损伤严重。“靖远”、“来远”和“经远”号,频频中弹,火势蔓延,被迫向大鹿岛方向撤退。“平远”和“广丙”号火势严重,被迫于16时15分后退出战场,向岸边撤退。

“第一游击队”随后向大鹿岛方向追击北洋舰队的巡洋舰。“经远”舰最先被发现,遭到“第一游击队”4舰的围攻,战至17时30分左右沉没。接着“第一游击队”又转攻“靖、来”两舰,两舰背靠浅滩,与敌舰周旋。

“本队”余下各舰继续围攻坚持在战场中心的“定远”和“镇远”舰。两舰在日军的持续攻击下,遍体鳞伤,但凭借其优越的装甲防护,始终屹立坚持。日军围攻良久,却似乎永远无法击沉“定远”舰,伊东祐亨终于失去了耐心,约17时45分时,他下令召回“第一游击队”。随后,日军主动撤离战场,编队返航。

“靖、来”两舰见日军撤离,便驶回“定、镇”两舰身旁。“靖远”号主动担任临时旗舰,召回了“平、丙”两舰后,6舰结伴退向旅顺方向。夜幕降临时,持续了近5个小时的“大东沟海战”,终于降下了帷幕。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_第5张图片
自绘

五、甲午遗恨

“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逃跑中触礁)5艘巡洋舰,余下各舰也均遭到重创,官兵伤亡800余人。而联合舰队参战各舰中,“比睿”、“赤城”、“西京丸”、“松岛”、“吉野”5舰遭受重创,余下各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日军伤亡300余人。日军终于取得了海上决战的胜利。

海战的结果是现实状况的反映,北洋舰队无论装备、指挥、后勤保障上均逊于日本,仅在官兵对战舰的熟悉程度一个方面上占有优势,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装备的落后,体现在火力、航速等方面,也决定了战术的选择;指挥上的失败,是政治体制落后的必然结果;后勤上的不足,使得北洋各舰主要装备的是实心的穿甲弹,大威力的爆破弹数量很少,以至于在海战中无法获得更好的杀伤效果,未能击沉一艘日舰;战舰的老化,令其在战场上的生存率、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再加上临阵脱逃,更降低了舰队本已不高的作战实力。这些都北洋舰队失败的表面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更决定的失败的必然。

如果将“甲午战争”分成两个阶段的话,相继进行的“平壤之战”和“大东沟海战”便是其间的分界线。陆地战场上的“平壤之战”后,清军中最能战的淮军主力尽丧,残部更是一路败逃回国内。若说在开战初日本对清军战力还心存戒备的话,当日军通过此战扯下了对手的面具后,认清了本像,便再无所顾忌,终于攻进中国境内,直入东北腹地。

海上的“大东沟海战”后,北洋舰队尚存半数主力。然而原本就只想守口、保船的北洋海军,出海作战的最后一丝勇气也随着“致远”等舰一同沉入海底,在海战后便龟缩在旅顺基地。当日军进攻旅顺时,北洋舰队竟未参与抵抗,而是径直逃往最后的基地——威海卫,从此就再未能离开。在日军海陆夹攻,攻陷威海卫后,北洋舰队也随之全军覆没。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随着春帆楼一纸和约的签订,近代中国的耻辱簿上又填上了一笔《马关条约》。这场一百多年前战败留下的恶果,直至今日仍余毒未尽。回望历史,珍爱和平。历史的场景不仅仅只是供人唏嘘、缅怀,更要以此为警示。唯有自强者,方不会受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7话 血战大东沟(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