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生物力学

协调运动系统是需要全身一起来协调,髋部有问题也会表现在足上。

关节正常的概念

:功能和解剖都正常,关节才正常,

️走路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垂直高度的位移正常是4-5cm,一侧下肢到另外一侧下肢高度会改变,在摆动期的末期会停止下降。

️步态需要减小纵向的位移。纵向的位移会增加身体的能耗因为我们人体就是需要最小能耗来完成最大运动。当摆动期末期重心停止下降。

️步行的时候:重心和反作用力在不断起到变化,重心和地面反作用力不断起到变化,当地面反作用不断增加,下肢需要短缩来缓冲,股四头肌收缩对抗膝关节的屈曲,胫前肌来收缩来对抗踝关节跖屈,足部在着地的时候在韧带能够承受范围内产生旋前使重心下降。

2侧方的移动,从后面看,重心左右轻微的摆动,下肢的水平的旋转,骨盆肩轴向水平旋转,股骨和胫骨也会发生,胫骨开始是内旋为主后面是外旋为主,旋转的角度会略有不同。

️步态周期:

️1.足跟着地,骨盆到股骨胫骨组成的这个下肢有一个内旋的动作

️2足底完全放平的时候内旋达到最大,始于距下关节 旋前。发生在步态周期百分之12左右。足趾离地的时候下肢开始外旋,3正常的足部,解剖和功能需要正常,后足中足和前足。

️有正常的足部1.无疼痛2.正常的肌肉平衡2无挛缩畸形3不太正常4关节活动好5好的神经支配

️足部是如何影响运动链?

️了解距下关节,功能:水平面内收外展,矢状面跖屈背屈,冠状面:内翻外翻,/综合运动:旋前和旋后,/旋前是一个三平面的动作,包括背屈外展和外翻,旋后:跖屈内收内翻。

️步态周期:站立期➕摆动期两部构成//站立期-(跟骨触地-完全触地-站立中期-蹬离期(跟离地-指离地)

️-解读足部发生的变化

(1.触地,距下有旋后,也就是跟骨内翻,2.快速进入外翻,距下关节从旋后转向旋前,

3距骨会做跖屈和内收,这个降低后足的高度,延长地面的冲击时间,有效吸收地面反作用力。

4距骨同时做内收会带动胫骨内旋。当从旋后到旋前,跟骨快速内翻到外翻,距骨从外展背屈到内收跖屈,这个时候足弓隆起到下沉,足部起到弹性减震功能,当足部旋前,胫骨内旋,膝关节屈曲内旋,股骨会做内旋,骨盆前倾,

️///足放平到跟抬起,不仅仅是应力吸收了弹力减震,而是杠杆作用,需要推动身体向前的运动,//

负重的下肢会外旋。距下关节会旋后,距骨外展,跟骨内翻,胫骨外旋,膝关节伸直外旋,股骨外旋,骨盆后倾

,️跟抬起前,踝关节背屈10度,距下关节接近中立,满足刚性杠杆的作用,当跟抬起,小腿外旋,距下旋后,足内侧抬起,跟骨会有内翻和外翻的变化,足弓有弹起到下沉的变化,引起胫骨内旋外旋的变化,又会引起膝关节变化又有股骨内旋外旋变化,骨盆有前倾到后倾的变化,

整体考虑:考虑足和胫骨和股骨到骨盆的变化,弹性减震时候:足部从旋后到旋前,跟骨内翻到外翻,足弓从隆起到下沉,胫骨内旋到外旋,膝关节从锁定到打开,整体运动链的变化,控制骨盆膝关节都很难,控制足部就较为简单,假如一个人关节过度活动的话,距下关节过度旋前,(跟骨过度外翻,距骨内收跖屈,足弓塌陷,胫骨过度内旋,膝关节过度屈曲和内旋,股骨内旋,骨盆前倾,去调整骨盆和膝关节都较难,先去调整足部活动就比价容易。足弓的问题不仅仅是足弓的问题而是距下关节的问题,而是整体运动链,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外旋角度过大也是通过足部来调整)///膝关节或者下腰背的疼痛都是和足部有关,改变各个关节受力的状况,但不一定都是足部,有一定的比例,是一个很好改善下肢运动链的办法,鞋垫就是改变下肢运动链,改变关节错位受力。下肢生物力学从足部控制成功率较高,️下肢不等长:原因:理解两种1:结构如股骨胫骨长度2功能如骨盆旋转,足部旋前旋后引起的/1.5cm-2cm人体可以代偿但是人体会有步态异常。先要判断是否是结构引发的不等长,短的膝关节外侧疼痛,需要找到代偿模式,分析是足部还是膝关节造成还是肌肉力量造成,胫骨扭转角,是胫骨远端想对近端相对的扭转,通过踝关节位置来确定,外八字会通过髋外展肌来代偿,内八字会通过内收肌来代偿。

下肢生物力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肢生物力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肢生物力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肢生物力学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肢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