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周小猛

[打卡日期]:2019/6/18

[学习内容]:墨菲定律

[学习笔记]:

第六章

公地悲剧:都是“公共”惹的祸

“公地悲剧”最初由英国人哈定于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剧”也被称为哈定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他提出了一个“公地悲剧”的模型。

有人可能会说,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就必须不断减少“公地”。但是,让“公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公地”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严格的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在“公地”里过度“放牧”的人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才会在政府干预下合理“放牧”。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规定和市场机制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地悲剧”。

总之,一味地困守于资源或财产的完全“公共”或完全“反公共”,都会导致相应的悲剧。我们只有懂得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平衡资源或财产的“共有”和“私有”,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悲剧的发生。

马太效应: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

根据马太效应,我们的收益是具有倍增效应的。你的收益越高,就越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富裕起来。那么,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既得利益,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到马太效应的增值效果,让眼前的收益不断增值。这就好比前面将一张纸折叠51次那样,通过不断累加,你的收益便会越来越多。

经济过热理论:繁荣背后藏隐患

经济,不是越热越好

经济扩张的合理限度,是指投资、消费与出口增长的特定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包括: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效率约束。

所谓资源约束,是指经济扩张会受人、财、物的限制,主要原因在于,任何经济扩张都必须以一定的资源供给为支撑,而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内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因此,一旦经济扩张超过资源供给限度就会造成“瓶颈制约”。

所谓需求约束,是指供给扩张会受市场需求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生产活动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唯利是图或尽可能获利是供给扩张的出发点,但是,只有在投资品或消费品供给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以合理价格销售出去后,经营者才有可能获利或实现利润最大化。

所谓效率约束,是指经济扩张会受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带来的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由于这种规律的作用,当经济扩张超过合理限度后,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也就是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边际收益不断下降的现象。

经济过热的本质是超过资源供给以及需求或效率限度的投资、消费或出口扩张。由于经济过热会导致资源配置错位或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所以必须进行预防与控制。

泡沫经济: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所有泡沫形成的过程都大致相似:在狂热中上涨,似乎所有人都疯狂投入其中,直到发现荒谬,于是开始恐慌,最后噩耗此起彼伏……所有这一切,源头皆为利。

集聚效应:集群发展,经济更上一层楼

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

自然界里有许多“集聚现象”,如沙漠里的灌木,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分布跟降水量和地下水系的分布有很大关系,一般呈现出成群聚集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存活。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也能找到许多“集聚效应”的例子。

对我国来说,跨国公司来中国集聚产生的效应,有利有弊。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集聚中国,促进了中国的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和当地政府的赋税收入的增加。不过中国企业也因此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的挑战。

测不准定律:越是“测不准”越有创造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测不准”的世界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带来了物理学上的革命,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定律冲破了牛顿力学中的死角,表明人类观测事物的精准程度是有限的,或者说错误难免,任何事皆有可能。

口红效应: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的商机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会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

要想利用“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

其次,商品本身的价格要相对低廉。

再次,商家要适当引导消费者,带动间接消费的欲望。

乘数效应:一次投入,拉动一系列反应

拉动效应:经济在于“拉动”

不能高估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

随着政府投资拉动的效应持续减弱,及对社会预期的刺激力度也逐级削减,转型将逐步成为最关键的社会焦点。与此相关的市场预期,将直接决定市场的格局走向。

外部效应:政府为什么发补贴

政府补贴是为解决正外部性问题

政府作为经济的领头人,经常会实行一些经济政策,比如价格控制、关税、补贴等。一般的企业运行都希望得到政府的补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幸能得到这种恩惠。

在经济学中,当消费行为对旁观者产生有利影响时,称之为“消费的正外部效应”。那些产生了正外部效应的消费者,则是“消费正外部效应”的制造者。从对收藏领域的贡献而言,马未都可谓是最大的收藏“消费正外部效应”制造者。

阿罗定理:少数服从多数不一定是民主

民主投票不能得出唯一的结果,其选举结果取决于民主投票的程序安排以及每次确定的候选人的多少,即投票规则。不同的投票规则将得出不同的选举结果,这就是说,民主投票有内在的缺陷。我们将用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来说明,民主制度存在着缺陷。

阿罗不可能定理说明,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只能来自于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力机关,要想借助于投票过程来达到协调一致的集体选择结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政府干预理论:“挖坑”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金融管制理论:管制是预防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管制,还是金融自由

从20世纪70年代起,金融自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国都在寻求一种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运行机制,期待管制或许可以减少,在有的行业和领域也可能会消失。但事实上,只要有政府的存在,就无法消除政府干预,政府是影响企业和市场的重要宏观环境变量。管制是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重要形式,将会伴随政府的存在而存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管制或许会减少,但却不可能消失,也不应该消失,只会产生更多的替代形式或更新的管制方式。

金融管制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金融市场中较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金融管制存在的首要原因。

中国的金融管制主要从5方面入手。首先,央行将着力于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投资的依赖,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的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扩大消费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开放市场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二是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环境,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催化金融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转换政府经营管理,完善间接调控机制,维护和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有效利用和顺应市场预期,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

四是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管制的协调配合,根据各自分工,着眼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期发展,努力促进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

五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主动、大力拓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产品创新,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加大交易主体和中介组织的培育,加快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挤出效应:“挤进”、“挤出”由财政政策决定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实际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相反方向的效应的对比。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坚持习惯]:

每天1万步+每天进步一点

[今日感悟]: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