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且听下回分解
大师,走好
Farewell,Great master.
“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去世,享年84岁。”
昨天消息一出,便引发一片网友的怀念。
有人说:这个陪伴我们童年的老人,走了。
“单田芳”、“评书”对于90后可能有些陌生,却牵扯着整个30后乃至80后的共同记忆。
闷热的夏日午后,
嘴里含一根绿豆冰棍,
麻溜地钻进大院铺着的凉席上,
挑一个舒服的姿势躺下,
顺势把头搁在姥姥的膝盖上,
听着广播里单田芳讲《隋唐英雄》。
单老师走了,世间再无“且听下回分解”,可那些蝉鸣声不断的夏日时光,却成了生命里的永恒。
90年代中期,是评书最火的时候,全国400多家电台,都设有“单田芳书场”。
那会儿,每天有超过一亿听众,热度绝不低于现在的TFBOYS。
当时有句话:有井水人家处,就能听到单田芳的书。
那个年代还没有微信、抖音,一家人坐在一起最大的娱乐,就是打开收音机,听单老说书。
尽管只有声音,可单老提着“破锣哑嗓子”,混着东北味儿抑扬顿挫的描述,能瞬间把人拽进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里,让你手心冒汗。
“那家伙被一刀扎到肚子里,临死前还说一句'我还没活够',一看,刀都从后面出来了,没活够也不行,死了啵,两腿一蹬,绝气身亡!”
单老绘声绘色的描述,能让全家人的心脏都提到嗓子眼儿,各路好汉仿佛在眼前蹦来蹦去。
有人说听单老说书,就像喝一杯二锅头,呛得眼泪流。
他演绎生气骂人,会说“我吐你一脸花露水儿!”
形容一个人坏也甚是解气:“头顶长疮脚底板流浓,坏透了。”
“癞蛤蟆蹦到脚面上,吃不吃人不说,怪吓人的。”
有网友说长大后回味才发现:中华语言的精妙,都藏在这“单式幽默”里。
有网友说,评书和音乐一样,都是有记忆的。
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我们想起在收音机里听单老说书的日子,背景音总是离不开他那股带着江湖气的烟酒嗓音和家人一阵阵的欢笑声。
或许少年时的我们,对故事里各路英雄的尔虞我诈,听得一知半解,可那种一家人一起随着情节紧张、兴奋、激动、愤慨的感觉,却让许多人留恋。
后来电视普及,我们在央视一套的《曲苑杂坛》上见着了这个满脸皱纹,眉梢上翘的老爷子。
没错,就是那个许多人如今还能一口气唱完主题曲的《曲苑杂坛》。
只见老爷子意气风发,说起评书来眉飞色舞,尤其在说武侠故事时,配合着利落的动作,好生精彩。
没有华丽的舞台,绚丽的特效,一身长衫,一张木桌,一把折扇,一枚惊堂木,撑起一台好戏。
“人生在世天天天, 日月如梭年年年,富国之家有有有,贫困之人寒寒寒,说我升官发财得得得(dei),两腿要一登完完完”。
一句开书词,道尽人生百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利落收尾,让人欲罢不能。
记忆里,一家人围坐着电视机,磕着瓜子,老父亲时不时拍手叫好。
偶尔父子之间,还会为不同的段子争论起来。
“这段《隋唐》可是真功夫!”
“我到是觉得《童林传》更出彩。”
再后来,少男少女们成了人父人母,90后们也在沉迷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的空隙,通过一些影视作品里间接接触到了单老。
不过大多数90后并不知道:电视剧《武林外传》里有一幕,白展堂模仿的就是单老。
而童年神剧《隋唐英雄传》,就是以单老的评书改编的。
当时的主演严宽,还专门发了微博。
尽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观众眼前,单老的离去还是引起媒体和大众的一痛缅怀。
人民日报的“送别”微博被转发了1万多次,关于单老去世的微博话题有1亿阅读量,老人最后一条微博也被几千条网友的悼念占满。
有网友说,科技发达了,网络发达了,可我们更怀念那个单纯的年代。
面对活跃在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各路网红,有一小撮人,开始在音频app上,缅怀起小时候的简单快乐。
缅怀那些隋唐好汉,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那些爷爷奶奶陪伴着却又昏昏欲睡的午后时光,那位20岁拿起惊堂木,一说就是60年的老爷子。
我们怀念单老,也是在怀念那些回不去的纯真年代。
本文图片、视频素材来源网络,部分素材来源知乎、新世相。
点击图片,报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