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画展有感

    周末,应冯老师的提议,陪同小孩到了刘海粟纪念馆观看中小学生书画展,不大的展厅,空空荡荡,参观者甚少,略显清冷。书法作品中,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均有入选,略带稚气,但也不乏精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观书画展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习书法者,多了解汉字的演绎,1955年汉字的简化,是对历代书法的一个切割,造成了认识上的断层。比如,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宝”的繁体字“寶”的体形和意义,历朝历代书法作品中,有的人把“王”写成了“玉”,有的人把“缶”写成了“尔”,不一而足,其实初学者,只要掌握了繁体字的基本体型,其他的写法万变不离其宗。

    理性认识“缺笔”现象,由于书法作品载体的特殊性,纸张昂贵,真正通过布帛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反而是刻在石头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由于风化作用,许多字的点横不见了,后来者拓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造成了缺笔的现象,后学者却把这种残缺当成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值得提倡。比如有位小作者的写得“流”,就少了上面的一点,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而且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纸品已经进入了百姓人家,初学者,大可不必缺笔了。

    不建议孩提时代去练草书,本次参展作品里有三幅草书作品,仅得其形而未得其意。大家可能知道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出自颜真卿之手,地位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前面情绪平稳,下笔错落有致,及至文末,忆及侄子季明惨死安禄山之手,悲愤之情难抑,走笔如神来,删改之处,清晰可见。以一个初学者的功力,当然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往往是画猫类虎。

观书画展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初学者,当以楷书为宗。说到楷书,必然说到“颜肥柳瘦”,点横撇捺,下笔之精妙,运笔之道,都是基本功之所在。俗话说“练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前段时间去山西晋祠,参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艺术家傅山纪念馆,拍了一些作品,供大家欣赏。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书画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