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是人类的天性,上古时代未有文字之时,人类祖先便已懂得利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符号。
在漫长的历史中,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会为自己树碑立传以记录流传生平事迹、功勋。然而,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中,却竖立着一块未刻一字的石碑,这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
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
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
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 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一位女皇帝,关于她的传奇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浓墨重彩的刻画描述,可是为什么这位最该立传的特殊皇帝的石碑上,偏偏就没有一个字呢?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流传着这样几种说法:
【反省说】
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
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
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
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
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
据传因为如上几点原因,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武则天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而她对自己建立的大周朝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古今唯一的女皇帝身份也是自豪无比,她在皇帝位十五年,却先后十三次更改年号,其中一些不乏好大喜功的味道,比如“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
此外,武则天即位后,曾于延载元年(694)耗巨资铸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上面刻着自己的功德和颂周贬唐的话。征圣元年(695),她又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武则天如此大兴土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又怎么会反省自己的过错呢?
与反省说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为维护道家统治,防止儒家登台,把儒生杀的血流成河,武则天知道历史多数是儒家编写,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声将彻底成黑。
所以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
【夸耀说】
另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
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做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毁誉说】
这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
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为之赞叹不已。
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
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
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难言说】
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方格子,经考证,这些并不是后人刻上去的,有些甚至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雨,依旧清晰可见。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它们就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多字。那么,为什么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没有刻在石碑上呢?
历史学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武则天生前已经撰写好了碑文,并交给了李显,武则天叱咤风云几十年,但“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给李显,将国号“周”恢复为“唐”,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却长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发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不说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其他说法】
一是,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称武则天为先帝呢?还是称其为太后?
二是,唐中宗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却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心怀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进一个21年的“武周”更是奇耻大辱,为了雪恨,故意立碑,让她难堪、出丑。
三是,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完没了,那碑就始终空着。
四是,武则天离世后,政局动荡,无人过多关注,待人们重新关注,他的那段历史早已众说纷纭,真假难辨,是以不再加以述说。
后记:
武则天的无字碑虽然没有自带碑文,但是也抵挡不住千百年来游人那颗迫切留名的心。
据地方志记载,这座碑本来确实没有刻上一个字,一直到了宋金时候,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具备的题刻,成为有字碑。
无字碑上的题刻共有42段(碑阳31,碑阴11),这些文字起于宋朝,终于明朝,却没有唐代刻上去的。最早的一段文字刻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最晚的一段刻于明崇祯六年(1633)。刻字的人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类。
但是,这些题字者大都没有正统观念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只顾自己宣泄,逮着一块地方就舞起文来,弄的诺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前面的文字漫漶不清,后面的文字又镌刻上去,叠床架屋,一盆糨糊。
有感慨莫名的:“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 有感慨当地百姓对武氏怀念和尊重的,诗云:“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青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郭沫若《咏乾陵》云:“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
由于年代久远,前人后人无法沟通、协调和照应,搞的鸡零狗碎,毫无章法,其中惟有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旁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巍巍无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说得形象一点,它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这可能正符合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吧。
博君一笑
话说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特殊的皇帝。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儿子是皇帝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圣神皇帝武则天,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参考:《中国历史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