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2019年,24岁了。

本命年,好像开始怀旧起来,最近总是想起以前的自己。

高一时,曾经的老友问起,聊起以后想考什么大学。

我说,想考去香港的学校,因为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当时却是想学的商科,自己想的国际化可能指的是英文好吧。

现在呢?商科和香港的学校都没考成,学了平面设计,一路在上海和伦敦飘荡,倒也算成为了自己曾经想要成为的“国际化”的人。英语尚可,各种外资公司的环境也实习和工作过,也有了未来几年内想要工作的方向。

18岁的时候,高中时品学兼优的同学们是我的 role model,希望能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24岁的自己,好像也越来越变得和曾经理想的自己重影了,也有了新的 role model - 人像就不勾画了,太想要的愿望说出来就怕行动力减少无法完成,过几年看自己的完成情况如何再来这里回顾。

也逐渐理解了人与人之间不应该相比,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长短板各异。可能很多人觉得品学兼优就是优秀,但是那些了解自己,敢于为自己做决定的人也很值得钦佩。

也越认可,了解自己是个一生的课题(对一些人来说,也许甚至是难事)。庆幸自己一路以来做的选择都坚持了下来,休学、工作、再念书,都是选的自己喜欢也擅长的方向。但坚持这个词本身就略带苦味,不是个合适的形容词,喜欢做一件事它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就算过程有煎熬,但给内心带来的快乐也盖过了不良反应。

今日是一个零散的回顾。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_第1张图片


想做的事

前天晚上列了个小清单,未来五年内我想学什么新东西,生活好像又多了一些新的盼头:

法语(在学了,希望2020年能考到B2)

空间手绘表现(这个算是职场能力的培养提升吧,和视觉相关的练习我都算有耐心练和学下去,可能要保持练个三年)

芭蕾(可以表现美,也能运动身体,对形体提升也有好处。但感觉对我这种没练过舞的人是个 big challenge。But life needs one, nope?)(也只能在未来工作后有时间了再学,爱好不能太多,时间分配不过来雨露均沾只学到了三脚猫功夫会很可惜)

钢琴(小时候断续学了十年古筝,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它弹之前还要花时间戴指甲,还是很 performative 的演奏类型,我一直很抗拒上台表演。但是现在发现脑力劳动之后,能让我放松的,音乐是其中之一,想要 pick up something else)

约会、 possible relationship 等等,和上一年一样,“对恋情有期待,但只是想增加新的体验人生的维度”。(但能吸引我的异性一年可能只出现一两个,因为我实在懒于去主动认识人,坏习惯,得改)

那五年之后想学什么东西呢?到时再看吧。世界变化太快了,我高中时微博和自媒体才刚出现,到了我妹妹这代(正00后)却已经资讯唾手可及,没有什么事情是互联网搜不到的。得多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抛下。(恩我这老年人语气?)


——

阅读

最近订阅了 The New Yorker,排版美观好看想要督促自己多看时事新闻,倒是对上面的短篇小说比较上瘾,用几个月我再来回顾下。五月朋友组织了一场小型 book club,分享这本书 The Colour of Milk,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聚会,有些期待。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性还是没太懂,可能年纪还没到,结局又实在太悲了,不忍看二次。文字的质感是很好的,画面感浓厚,简直是在用画家的视角在写小说。(可能和张从小习画有很大关系)

哲学类的,最近看了叔本华的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思考,找到很多共鸣。得花点时间找下其他可读的书单,希望对哲学这个科系能有多点了解。

联想起来,前阵子上了一个舞台设计的短课,刚好有一个同学也很喜欢 Es Devlin,一个英国的舞台设计师。做过很多流行歌手酷炫的舞台。搜她背景才发现原来她本科学的是英国文学,后来对舞台感兴趣又去进修了一年。

能看出来文学对她的作品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做的东西都是令人发 wow ,偏概念化。也许这和她的文学背景关联有很大关系,因为文字让不同背景的观众产生的 想象 和 画面 (the image evoked by language) 是非常不同的。举例,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不同国家和年代的通常拍出来的作品看起来都不一样,因为编剧不同,受众文化背景不同,相应的理解差异也造成最终呈现的影视画面的不同。不是个站得住脚的例子,但也能看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现在想想,从小喜欢阅读的这个习惯,可能在设计上也算给了我很大帮助。




父母关系

2018年生活上出现了很多不可抗因素,来自家庭的最大,也产生了很多心酸的情绪,生活和学习上压力都变得很多。好处是让我更客观的思考和父母的关系,对人的局限性好像稍微了解了点。以前不会去质问父母,因为觉得是权威。但是父母其实是会犯错的,他们其实也有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更何况他们和我相差二十多年,不在基础工作岗位上已经很久了,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敏锐度低于年轻人,是很正常的事。

朋友和我说起和一个年长她十一岁的人约会,说经历过这段相处,才开始意识到 ”权威“ 也许是一种思想上的固化模式。以前她一直觉得父母是长辈,需要尊长。这个直到她工作的时候也会有一种,老板和上司是某种”权威“的存在,反而会有一种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无措。但其实你和上司、老板、父母,都只是人,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尊重的。把”权威“的思想架子撤下来,其实是很容易和对方沟通和更从容的表达自己的。

我现在回想起来她分享的内容,好像能理解了一些。小时候我也是,不会主动和父亲去对峙,偶尔不喜欢听他讲了就自己生闷气,也试过父女俩都十分倔强发完脾气后谁也不理谁。但现在会用更有逻辑的语言去和他交流,大方的提出“我不认可你的观点,因为。。。原因”,算是破除了我对自己心理上的“权威”的教条。

是长大一岁难得的智慧。


——


情绪处理

我是一个对结果偏悲观又容易焦虑的人,现在找到比较好的应对方法是,保持自己在一直学习新东西的节奏,有空的话给自己做点好吃的(即使我的厨艺仍然不佳 :)。情绪这个事情真的得照顾好,有什么不妥就很容易产生消极行为,得多做些让自己开开心心的事。大家平时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绪,必要的时候找心理医生,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推荐一下最近在听的播客 Blow Your Mind。喜马拉雅 app 上能搜到。话题很广,个人发展,女性自我意识,职场,命运都有讲。两个主讲人- BroFeng 应该是美本硕毕业又在美国工作过几年,简里里是国内上了大学好像又在国外念了研究生,他们会从美国和中国两个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观点很有启发。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_第2张图片


——


最后,本命年令我觉得挺欣慰的,是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以及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事情没办法如愿。

忘了这句话的出处在哪,“自信就是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事情,也知道自己做不成什么事”。

18岁的自己对未来有很多念想,有很多美好的期待。但人的一生就这么短,时间那么少,其实能做的事非常有限。真的,说不定四五十岁的时候出了什么意外要和这个世界拜拜,得趁自己和世界拜拜之前把自己想学的想做的都体验过,才不会后悔啊。(这个倒不是悲观的想法了,只是客观的分析 - 现代人普遍工作压力那么大,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呢,是吧)

可以不断的学习新东西,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可能就是我目前能想到的简单又美好的生活了。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