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抬头”
这是刘培强在牺牲自己拯救地球时对儿子说出最后遗言。离开儿子的那天,他告诉仅有四岁的儿子,自己就是天上的一颗星星,只要抬头,就能看到他。只是在影片的最后,刘培强还是没能再见到儿子,他驾驶着隔离出的太空舱飞向了地木的火焰间,化作了一颗最亮的星。这一次,刘启真的看到那颗父亲变成的星星了……
热泪盈眶间我不禁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名句,蜡烛点燃的那一刻不仅是光芒,更是无悔和无畏,这也是教师这一职业所肩负的美誉和期待。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刘培强义无反顾地引燃自己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被一些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因身负重任,心怀使命,不得不与儿子刘启分隔天地。“他的使命感,让他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是一名航天员,最后才是一名普通的父亲。”父爱的缺失,让刘启与刘培强间充满隔阂,这种不理解、不沟通、不认同的情绪如阴霾一般笼罩在父子间。“累计休眠十二年零三天,轮值工作累积五年零十四天”,从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中,刘培强才真正意识到离开儿子太久太久。但是他在选择为人类而战的时候,就已经无法回头了。刘培强坚毅的外表下难掩那颗慈父滚烫的爱子之心,他以另一种方式告诉儿子自己深沉的爱与肩负的责任。带着三十万吨燃料撞向木星的时,他的眼泪在宇宙间漂浮。我想,那一刻,他的情绪是复杂的。给观众冲击力最强的“为大家舍小家”的情怀,尤为伟大,这是无论哪个时代背景下,教师都应该具备的。
东晋年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风光幽雅、百姓怡然的仙境,这是那个时代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著名的散文家梁衡先生把这篇佳作与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太阳城》当做幻想理想社会类文学作品的三大里程碑,人类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那个理想的明灯总是在人类心中微微闪烁。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憧憬自己的教育理想国,向着未来的方向努力。今天我想带着大家搭乘“流浪地球”,探寻未来教师所应有的品质。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未来的某个时候,太阳正在迅速膨胀,在几个世纪之内,将会爆发并摧毁地球上的全部生命。于是人类组建全球联合政府启动了一个叫做“流浪地球”的拯救人类计划,其目的就是要把地球改造成一个飞行器,飞离整个太阳系,到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那里重新做一颗行星,找到人类的新家园。
具体这个方案分成5个步骤来实施。第一阶段是建立上万台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在赤道建立转向发动机。转向发动机的作用是让地球停止自转,行星发动机的作用是推动地球,给它加速以脱离太阳系。但是因为地球在飞离太阳系的过程中失去了阳光照耀,地表温度会降至极寒,人类无法在地表生存的,得转入地下。于是人类又建立了一万座地下城。第二阶段,先启动转向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这引发了滔天海啸,世界人口锐减一半,剩余人口转入地下城。第三阶段,启动行星发动机。利用土星和木星,太阳系这两个质量最大的天地求索最后的加速,让地球正式踏上流浪之旅。第四阶段,地球脱离太阳系,进入恒星际空间,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动,用500年的时间把地球加速到光速的5/1000,然后再滑行1300年,调动转向发动机,再用700年给地球减速,进入新的太阳系。整个过程须耗时2500年,2500年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孔夫子那个时代制定一个计划,差不多到我们这一代人才完成。
而这个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计划的第三阶段,在脱离太阳系的过程中计算有误,地球距离木星的距离太近,而木星巨大的引力就把地球拖向木星,地球就面临着破碎解体的命运。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转眼儿子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无数人在救援中牺牲,随着地木距离的不断缩小,联合政府最终宣布,这是一场注定徒劳的救援。国际空间站会带着人类文明与基因继续流浪并最终找到新家园,地球上的人类将会被放弃。
各国救援队在听说这一“死亡通知书”时都扭转方向,想回家再见家人最后一面,等待人类地球的灭亡。死亡面前,人心涣散,大家都迷失了方向与希望,放弃救援。
在危机存亡之间,一小队中国人挺身而出,设计出一个方案:因为木星的引力场捕获了地球的大气,地球大量的氧气被抽走,而木星的大气层当中富含氢气,只要用地球上的行星发动机当火柴,点燃木星的大气层,产生的爆炸推力就能够把地球推离木星,避免地球的灭顶之灾。这一小队同事最终靠着责任与担当、信任与友谊,以及空间站领航员刘培强和他儿子刘启之间的陆空配合,完成了计划。
流浪地球的大火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片,影片也让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镌刻在星空之下,让全民为浩瀚宇宙热泪盈眶。
看到这里,各位是否有些疑惑,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为了探寻未来科技背景下的全景教师工作,为什么我却花了大篇幅来讲故事。因为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并非科技,如果时代发展是其硬核,那透过硬核最软芯的部分还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
著名近代教育学家梁启超先生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教师对于教育,也应该与这样的热血精神。如果说科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会给教育工作带来物质上的丰裕,那么老师,更应该在这种纷繁中保持最原始的本真。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热爱——才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核心。
影片结束,刘培强在空间站的窗口旁,挂着一个《盗梦空间》里的陀螺,而盗梦空间的结局,主角终于回到家见到了孩子。我为之动容,这是一个父亲在民族责任下对儿子难掩的最深沉的思念和爱。电影之所以给人震撼,是因为无数细节堆砌出最真实的情感,触动人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恍然间发现不仅是自己被影片震撼到,孩子们反而能体会到一些更触动心灵的琐碎小事,不同的视角下又是不同的感动,这让我对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思维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并不是主人,我们只是陪伴者。最鲜活的心灵都在我们身边,我们才是该去不断学习的人。
这样的细小感动还有很多,作为一个语文老 师,出于教师本能,我为这些细小的温柔所感动,引发一些更多的思考。电梯里求援队员为了救姥爷韩子昂而死,虽然韩子昂只多活了几分钟,但那一刻救援人员仍然义无反顾,可见为别人牺牲自己是他的责任和本能。救援团队用性命运送火石,点亮发动机的却是其他团队,很多影视里的死去总是强行赋予意义,至少能换回些什么,死亡才算值得。但是在这里,死亡就是死亡,真实而冷酷,这是现实世界无法改变的,但是其中温暖人心的是人心,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但总会有人走在人类队伍前面,为大家披荆斩棘,开拓新的光明。
全民援救的队伍中,日本人员的运输车里挂着风铃,韩子昂的运输车里挂着佛珠和弥勒佛像,俄罗斯人挂念着自己的伏特加,在远离家园的地方,他们用这种方法回家。这让我感受到信仰的伟大,人类能与死亡所抗衡的精神力量。我很喜欢的作家周国平先生曾经说“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的确,这光不仅是亮堂的,还是温暖人心的。未来的教育者,更是要把教育也当做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之路上不断革新和创造,收获教育所带给人类内在的从容。
……
逃亡在继续,流浪在继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下片刻。
未来已来,
你,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