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是互联网的核心,用户思维既是互联网思维!
任何互联网产品如脱离了用户终将注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大家想想当我们在做任何一款产品开发设计之前,是不是都得先做好用户研究分析,这就是常说的用户画像,需要把你这个产品的用户群体及潜在用户群体进行一个具体的用户画像。
如:年龄层次、收入、职业(工作类型及岗位)、性别、爱好、日常生活习惯、品味、社交圈、个性、购买力、所处地域、家庭情况、婚否、身高、体重等等,总之用户画像越细越清晰,对于你进行产品开发越有利。
同时在针对产品每一个功能模块开发时,都得站在用户使用是否“方便”、“快捷”、“需求”的维度出发,而不是闭门造车搞一套多牛逼的程序语言、搞一些多牛逼高大上的插件功能。
如这些不能满足以上所提及到的三个维度:
1、方便。
2、快捷。
3、需求。
那么这些功能开发出来都是一堆废品!
用户不想懂、也不想管你采用了多牛逼的技术开发的产品功能模块,用户只在意你的产品使用是否方便、是否能快捷的找到所需,这才是用户所关注的。
产品运营也是一样需要建立在用户需求基础之上,制定出合理的运营策略方案。如脱离了用户还谈什么运营,运营和产品开发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用户能够更好的产生消费行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上所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用户思维的不断迭变、用户需求的维度之上,而互联网思维的根应为用户思维。
什么是用户真正的需求
真正的需求一定是我们产品中所谓的主功能满足。
实际上并不是,我们选择京东的时候,其实价格比淘宝贵,为什么还是京东,因为他有物流那么简单一个理由么,其实不然,是一种用户习惯的养成,是一种用户认知度的养成,是一种用户满意的养成。
用户习惯是依赖性,一次购买后,觉得好,又会再买一次的过程。用户认知度是对品牌和网站的认知度,界面的亲切感觉得了成败。用户满意是对整体的服务满意,现在不在是简单的商品满足那么简单了,拼的是服务。
什么是用户真正的心理
心理其实说多了,也就是那么几种心理,互联网产品一定满足用户心理负的那一方面,微信的满足贪嗔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户真正心理永远都是从本质出发的,男生买衣服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逛街,而女生逛街,是为了打发时间么?
其实不然,男生买衣服纯粹是缺衣服了,为了实用性更多,而女生是更多的是为了漂亮,发现衣橱里缺少好看的衣服了,或者没有衣服选择了,就会跑出去买衣服了,这才是真正的心理。
道长总结了六个“用户想要”,以这个角度去了解用户思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是一个用户。
1、用户想要看到的
用户想要看到什么。下个页面先要看到什么。都会有一个脑中预判的结果,如果你展示的页面不是用户想要看的,那么你的用户思维就是不正确的。
2、用户想要知道的
用户有时候不会知道很多的东西,特别是大部分产品很简单的情况下。有的地方需要提示,但是很多产品都不会注意这些细节。导致用户无法进行操作下去了。
3、用户想要更快的
更快的页面交互,这是用户体验最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移动场景下,用户往往受限制于网络条件,体验很容易下降。还有就是受限制于手机本身,有些交互都是手机硬件决定的。
4、用户想要简单的
简单操作是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的一个过程。用户对产品本身就具有占有欲和控制欲。所以简单的操作是帮助用户更容易去占有产品和控制产品。以达到牢牢黏住用户的过程。
5、用户想要免费的
反复强调过了,用户思维根本是免费。用户一定是喜欢免费的产品。
6、用户想要好玩的
猎奇的用户总是存在的,所以在应用市场排名高是有好处的。高曝光量帮助产品能更快被用户发现。用户对于好玩的产品总是会保有一颗好奇的心理。
复盘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所负责的产品进行阶段性复盘,检验自己是否合格,具体复盘方向如下:
(1)你主动做了哪些事情?为了拉新/促活都做了哪些事情?花了多少预算?在什么渠道花的预算?
(2)取得了什么效果?收益率是多少?是否达到了预期?如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原因是什么?
(3)有哪些好的地方可以复用?踩了哪些坑?为什么踩坑?下次是否可以规避这些坑?
(4)以文档的形式保留项目经验,供后面的人借鉴。未来很多人可能会有同样的经历,如果他们看了文档,踩坑的情况就会少很多。
我们在满足用户的时候,针对企业利益,用户要细分。
我习惯把用户细分为两类,用户的重要程度(我们常说重点客户如是也),是不是老铁(关系好不好)。
重点客户关系命脉,就得大投入,深耕细作,加强价值引导,关系不好的用户群为了不产生负面口碑就得尽量满足,关系的好的具有迂回的可能性,互利互益,好办事。
总结公式:
用户刚需-用户重要程度-用户关系-技术投入关系。
很拗口是吧,这里面充分考虑的用户价值和企业的投入和收入,个人认为企业的价值成功表现两个大的方面,战略的成功和战术的成功,战略上有时候就是客户关系的维系,打持久战和攻坚战,战术就是赢在当下,攻城夺池,满足用户当前刚需,赢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