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

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_第1张图片
《习惯的力量》查尔斯·度希格 著

2008年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一人狂揽8金,惊天地泣鬼神。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200米蝶泳那场比赛中,他一跳入水中泳镜就进了水,到第三、四次折返时,已经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了。一般情况下,这时候选手会慌,或起码会影响发挥,但菲尔普斯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他就是这么抹黑在水中来回,精准计算出每次折返划臂的次数,直至最后触壁上岸,摘下泳镜,才知道原来欢呼声是冲他来的。

这般武艺,我等只能跪拜。但菲尔普斯在赛后采访中谈及此事,只是云淡风轻的一句:完全没觉得有什么意外。

这不是炫耀自己天赋异禀,也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他真的专门训练过在黑暗中游泳。当在比赛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他只是把脑袋中储存的“录像带”调出来,按照过去练习过无数次的动作划臂、蹬腿罢了。仅此而已。

突然想到一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别看不起鸡汤,人家背后也是有科学依据了。

而这个科学依据,就是习惯。

没有人会否认习惯的力量,甚至说其力量之大,让人觉得习惯简直没法控制,一旦形成根本不可能改变。想想你N次减肥未遂、边剁手边收快递、立志绝不再拖延然后又刷了一晚上微博、头悬梁锥刺股发誓每日读书却一个月回头看书仍只翻到第3页的惨痛经历,就知道了。但习惯是否真的如此神秘,神秘到不可攻克?《习惯的力量》给了我们答案。

首先有个坏消息:习惯是不能根除的。

但好消息是:你可以用另一个习惯来代替它。

《习惯的力量》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揭示了习惯的运作机理。你无意识中做出的习惯性行为,其实都可以分为3个部分:

暗示 → 惯常行为 → 奖赏

比如,你一听到叮咚一声微信提示声(暗示),就会忍不住去查看手机,然后可能不知不觉就刷了20分钟朋友圈(惯常行为)——你大概不是想了解谁的动态,或是为了获取资讯,而最可能的是你的大脑渴求能获得分心和休息(奖赏)。虽然当你猛然发现自己20分钟啥正事没干时,你会懊恼、会自责,但马上当叮咚声再次响起,99.9%你还是会去伸手拿手机。——而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动作,你的大脑根本没参与决策。这就是习惯。

先把这个回路公式印在脑子里,然后透过这个眼镜去看你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几乎都能分解出其中暗藏的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

一躺到沙发上(暗示)就开始玩手机(惯常行为),每天下班后(暗示)去健身房锻炼(惯常行为),每次背完单词后(暗示)去打卡(惯常行为)。奖赏则是驱使你做出该行为的渴求,玩手机的愉悦和愧疚,瘦身成功后女神对你眼放桃花的美妙感受,看着“已经连续XX天打卡成功”而获得的成就感,等等。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新的习惯?1、找到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暗示不仅要能触发惯常行为,还必须触发对奖赏的渴求。2、清楚知道会获得哪些奖赏。3、在暗示与奖赏之间,建立某种惯常行为,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就像菲尔普斯在水中看不见的那一瞬间,只是触发了他黑暗中游泳的惯常行为而已,这过程中甚至不用大脑参与。所以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真的不觉得什么。

再比如想要养成每天睡前看书的习惯,首先你要把书放到床边显眼的地方(暗示),你一看到它或是晚上一钻进被子就是一种暗示。然后你可以通过给自己打卡、与别人交流读书心得,或者像现在阅读软件里积攒阅读币,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奖赏)。成就感越来越强,自然会刺激你坚持读书,读更多的书(惯常行为)。

而如何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如说,一到下午三四点就想吃零食。先诊断一下自己,想吃是因为饿吗?如果不吃零食,改去楼下走一圈,找同事聊聊天,内心想吃东西的渴求感是否还存在?如果渴求消失,那就证明你真正想要的其实可能是舒缓压力,放松一下心情。这样你就可以改用更健康的惯常行为来满足自己。而如果渴求仍然存在,则再试试其他行为,直到可以找到一种新的可以满足渴求的奖赏方式。

当然,过程描述起来简单,做起来绝没那么轻松。不是说我们知道了这个习惯回路,就能轻松治愈拖延症、不再剁手,瘦成林志玲。但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认清习惯背后的“看不见的手”,做到知己知彼,从而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新的习惯。

正如书中所说的:生活就是各种习惯的集合。一旦你清醒看到这一点,你就会觉得仿佛有了万能武器,然后你就可以甩开膀子放手大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