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被戏称为“光棍节”,后来又演变为“购物节”,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1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有一部特殊的纪录片,登陆中国内地院线:《他们已不再变老》
1914年8月4日,英国。
一场英国对战德国的橄榄球比赛刚刚结束。
双方球员围着一张桌子,亲密地坐在一起,进行一场友谊性的宴会。
他们笑着,聊着,吃着…
忽然,有人跑进来,带来晴天霹雳:战争爆发了!英德两国,成为敌对国。
正在吃饭的小伙子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料到,刚刚还谈笑风生的朋友,转眼就成了敌人。
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否要抓起桌子的一把刀,扔向对方?
讨论了一会儿,他们决定:先快乐地过完今天,明天再说。
可是第二天,情况全变了。
招兵处围满了人,几乎整个英国的年轻男人,都来了。
不少人还是有备而来,戴军帽的,穿束腰外衣的,套军裤的,还有人穿着军靴,拎了一手提箱的衣服。
谁都想参战,为国奋斗。
街头人们见面打招呼,第一句就是:你去参军了吗?
按规定,年满19岁才允许参军。
实际上,很多跑去报名的小伙子连18岁都不到,而征兵处的人,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些孩子们,先要统一理发,再被分配到不同的排,领取衣物和生活必须用品。
六星期的训练后,他们有的上了火车,有的上了船,前往不同的战场。
尽管发的军装都不太合身,还有人拿到的是苏格兰短裙,鞋子也不合脚…但大家都很兴奋。
有人担心得不行,但不是怕死,而是生怕还没上场,战争就结束了。
有人说:这就像是一个男孩第一次去看戏一样…
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由执导《指环王》《霍比特人》系列的彼得·杰克逊执导。他曾获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创下作品获得最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纪录。
电影早于2018年11月9日在英国上映,2019年11月11日,在中国艺联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8分。
2014年,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找到彼得·杰克逊,交给他一份珍贵的材料,希望他拍一部反映一战士兵日常生活的纪录片。
这是100年前关于一战的影像资料,长达几百个小时,没有人真正看全过,更没有人试图用现代科技去复原它。
博物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独特和原创。
彼得·杰克逊完成得相当出色。不少人感叹:这形式与内容,算是对纪录片的一种颠覆吧?老照片找到出路了。
正式制作前,彼得·杰克逊花了一年的时间,听了200个士兵的600个小时的访谈,看完所有影像资料。
百年前的胶片都是黑白的,帧数不一,有的被污染甚至毁损。为达到逼真效果,技术团队选择逐帧修复。光是复原战争制服的色彩,他们就调制过4000种颜色。
《他们已不再变老》用退伍老兵的口述推动叙事,为了匹配画面,团队专门找了唇读专家。
有一段经常会出现在其他纪录片中的战前动员镜头,彼得·杰克逊还亲自配了音。
他花了很多工夫来呈现战争场面。一战时根本没有人拍实际的战争画面,连照片都没有,因为摄影师都想保命。
彼得·杰克逊便在影片中穿插了很多素描画,这些都出自他收藏的一套年代久远的《战争画报》,一战时每周出刊。
火炮的声音,是士兵们经历过的非常重要的声音。
如今我们能在3D影厅感受到的,身临其境的震撼,都来自纪录片团队,在军演现场做的拍摄和声音收录。
战场究竟什么样?
《他们已不再变老》的第26分钟开始,画面突然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在郁郁葱葱的绿背景下,战场的残破、畸形、病态被映衬得更明显。
发育不良的树,被炮火撕成碎片;
地上坑坑洼洼,近处是几百个弹孔,远处是挂着尸体的、发黑的铁丝网;
战壕弯弯曲曲,没有穷尽,要想不迷路,必须跟着向导走…
一旦上了前线,你就得在战壕里一直待着,挨上整整4天,才可能轮到换岗。
没有人不饿。
早餐,大概16个人分一条面包果酱,如果凑巧有一点点培根,也可能要6个人一同分享:
先在脏乱的罐头盖子上,用剃须刀弄碎;往火上添几根柴,煎一下,再用一块饼干来吸收脂肪。
晚饭,大部分时候是切碎炖熟的牛肉,以及各种罐头蔬菜。
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找吃的,有人甚至吃过法国防空洞两年前留下的饼干,即使上面长了绿色霉菌,依然觉得“好吃”。
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喜欢喝茶,但在战场上,喝茶变得非常奢侈。
因为没有炉子,把水加热,需要用到一种武器——维克斯枪,持续开火。
水被装在一个大概7升的汽油罐里,因为洗不干净,喝起来有明显的汽油味。
因为这些水,都是从弹坑里舀的,旁边极可能有尸体,因此,即便煮了很长时间,也有很多人喝后得痢疾。
为了解决上厕所的问题,士兵们挖一条沟渠,上面架一根杆子,内急时,就坐在杆子上拉。
苍蝇在屁股上爬,没有厕纸,他们得用手擦屁股,还没地方洗手。
有时候杆子断掉,所有人掉进黏糊糊的一摊…
身上到处是虱子。
把衣服接缝处放到点燃的蜡烛上,可以听到虱子卵爆裂的声音。
但没有用,因为没有衣服换,第二天,身上还是痒。
这些,还都算轻的,战场上更残酷的,是残疾和死亡…
冬天,战壕浸了越来越多的水,变成沟渠。水越升越高,淹没胸口。
很多士兵被冻伤,得了坏疽,不得不把腿砍掉。
战壕底部则因为满是液体泥浆,变得像胶水一样粘。
如果一个人要去后方领取口粮,那会是一场噩梦的旅程。一路都很滑,一旦陷入泥巴,最常见的下场,就是被慢慢淹没…
有时候,战壕前方会飘来一团黄绿色的气体,是毒气。
你越想尽快挣脱它,反而越快着它的道,失明、残疾…
更可怕的,当然是,炮弹…
即便躲在护墙里,坠落的碎片也可能突然就打穿你旁边的人。
整个战场弥漫着腐烂的尸体气味,到处是人的肢体。
因此“食物”充足,这里的老鼠吃得又肥又大。
即便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只要你还站着,就得端着武器继续前行…
《他们已不再变老》给人相当冲击的,是相当多片段的士兵的笑脸。
他们似乎不害怕,休息日还会组织团体游戏。
可那些老兵的独白告诉我们:
他们讲下流的故事,说粗话,他们试图聊个不停,让气氛活跃起来,他们为一些小事小题大做…
只是因为他们要打发时间,要找乐子,要缓解普遍的紧张气氛…仿佛一旦停下来,大家都会疯掉…
尽管双方士兵在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但纪录片里却描绘出看上去很不寻常的场景:
德国士兵成为俘虏后,主动帮英国伤员抬担架,尽管没人要求他们这样做。
胜利了的英国士兵跟战俘互换帽子、聊天,给他们东西吃。
正如导演彼得·杰克逊所言:他们吃着同样糟糕的食物,生活在同样恶劣的环境里。只不过两群人被告知,他们必须相互为敌,双方实际上惺惺相惜。
有英国人说:我对他们的同情,不亚于对自己的同情。
也有人这样形容敌军:他像理发师或者商店老板,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制服里。
他们最大的共识,就是几乎所有人都不在乎谁赢:战争多么无用,它为什么必须发生?
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了。
战场上一片寂静。
怪异的现象发生了:
没有欢呼声,没有歌声。没有人说一句话,所有人都瘫倒在地。
有军官合上了怀表,说:我不知道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
接下来,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却发现,很难很难。
他们全部失业了。
亲友们不会问起那些战场上的事,就算有人想聊一聊,也立刻暴露出,他们完全不理解。
一个老兵说: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他们可能觉得这场战争是一场持续不断的骑马冲锋。
更多的人,被死亡恐惧的阴影笼罩,一辈子走不出来。
有人说: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应征入伍,他就像一袋破布一样躺在那里,直到他变黑,才有人来费力埋葬他…
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此真实地把战争的真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未曾上过战场的绝大多数人,我们可能钟爱看枪战、打斗,甚至于痴迷影视剧中虚假过头的战争戏份,想象那是热血和荣光。
可实际的情况呢,真正的战场和战争,从来都不掌握在我们的认知里。
就像李安上部电影的原型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赢得了一场3分43秒的短暂胜利。归国后,他们得到了举国的欢呼。
但比利林恩个人却始终游离在庆祝的喧嚣外:挺奇怪的。因为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而得到表彰。
除了他的战友,没有一个人,能懂,那3分43秒,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有网友评论得好: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