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篇:晶莹剔透的生命解析(2)

中华迷你美帅哥儿系列3-2

列子的“生命形态”原理,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方向,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终极智慧,足以启迪我们真正地“活明白”。生命的四种形态,把我们的人生演绎成了四种境界、四种命运和四种待遇:神人、圣人、常人、物人。其中灵魂态生命活出的是神人待遇,精神态生命活出的是圣人待遇,情感态生命活出的是常人待遇,物化态生命活出的是物人待遇。

由于神人可变幻形体,不被看见,灵魂也是无形的,无所不能,居住在高维妙境,所以被人们称为“神化”或“神话”,对于其真实性,常人不可究竟,我们见仁见智即可。那么,人类的四种人生待遇到底有什么异同呢?

02  人生的四级命境

周穆王篇:晶莹剔透的生命解析(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一、神人:神化与神游

列子书中的代表者是化人、西王母、黄帝、周穆王。神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过的是自在生活。

据原文可知,神人无所不能,属于生命的最高层次、最高形式,能调配辖域包括天地在内的各类事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命,长生不死。比如化人,可以变幻自己的形体,可以隐身,可以像量子一样超光速行走,从“天外天”、“天宫”、“中天”等遥远太空“闪焰”到地球。在维度远远低于外天的地球上,可以进入水火,穿过金石,翻倒山川,移动城市,乘在空中,实物对他毫无阻碍,既能改变实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完全达到了“神化”境界,还能带着周穆王灵魂出窍,神游“天宫”。

神人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在中华文化中,神人与宇宙的本源、本体——宇宙元能,即所谓的“造物者”、“造化”有同等功能,只是能力范围大小不同而已。何以至此?因为人的灵魂就是宇宙元能的分体,不受物质世界约束,固有“造化”功能。比如周穆王神游时,看到“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

普通人或圣人修炼神人时,会经历“出神”、“神游”,即精神(灵魂)离开自己的躯体,游历“天宫”和太空,获得高维情境体验,从而笃定自己的修升之路。黄帝、周穆王都是“神游”归来之后,开启自己生命修炼旅程的。周穆王放下普通人的至高追求:权力、美色及优厚供养,乘坐八匹神马、四位主车驾驭的“八骏之乘”,“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之后才得以独自神游“黄帝之宫”,“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总之,神人凭靠自由能源,自由意志,突破了三维空间物质界,让整个宇宙成了自己的生活家园。

周穆王篇:晶莹剔透的生命解析(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二、圣人:幻化与修炼

列子书中的代表者是尹文先生、老成子。圣人注重精神修炼,过上了自主生活。

从以上可知,人类的终极目标,便是超越死物质,升华精神,活出灵魂,与灵魂合一,修炼圣人,成为神人。如何修炼?“聚精”才能“会神”,“出神”才能“入化”。首先要放空欲念,完全入定,把自己的精神凝聚起来,升华上去。

老成子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和原理,认识了灵魂的幻化功能,懂得了生命的实质就是生死(阴阳)的变化,然后闭关冥想,“深思三月”,最终达到了幻化境界:想活则活,想死则死,自由自在,能翻转季节,冬天发动雷鸣,夏天引起冰雪,让飞鸟落下来走,禽兽升上去飞,且不为人所知。列子原文:“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

何以至此?因为穿越了肉体和外物的束缚,去除了是非利害意识,活出了本心本性,提高了自己的生命能量频率,精神(魂魄)接近了神人,意识接应了灵魂,呈现出了中华神裔生命的应有功能。正如《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故至诚如神”。圣人活出了自然生态,健康,终寿,无所求,无所争,一贫如洗却富足饱满,时时益人却天下无知,永远快乐、祥瑞、和谐。

其三、常人:真情与实感

列子书中的代表者是老役夫、士师、郑君、华子、儒生、子贡、逄氏之子、鲁之君子、燕人、同行者等。常人重人性,半梦半醒,过着自我约束又常有缺憾的半命生活。

比如老役夫,“筋力竭矣”,体弱无力,却一天到晚被逼着做苦工,靠喊着号子勉强支撑,累得躺下就“昏惫而熟寐”。好在他懂得生计不易,主动接受劳苦,也不艳羡别人,借助美梦而平衡身心,才没有形成压力和压抑,总算活得踏踏实实。

比如断鹿案的士师,既要照顾到诉讼双方两边的利益,又要保障公平,还得上报案情,所以务必仔细周到。尽管如此,最后还是被上级怀疑梦中断案。郑君亦是如此,自己拿不准何为醒何为梦,还想要得到确论,仅凭用心怎么能行呢?

周穆王篇:晶莹剔透的生命解析(2)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如华子,活过了半辈子,却得了个迷忘症,什么都记不得,搞得全家人心急如焚,为他操心。何以至此?恐怕因为自己过于勤劳朴实,或内心耿直,不适应社会风气,被生活压抑的吧。给他治病的儒生,虽学得一手好医术,但也多半只是为了生计而已,身与心又怎能合一和谐呢?作为圣人高徒的子贡,却不懂得华子得病的真相,“闻而怪之”,孔子便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此非汝所及乎!”岂不是偏向了空洞的学问和名誉,压抑了日常生计和情感世界呢?

再如逄氏之子,年少时很聪慧,到了壮年却得了迷乱症,一切都错乱颠倒,害得家长四处求医。分明是全天下人都迷乱了,又无从纠正,反而把不会变通、不能适应而又质朴正直的正常人给逼迫乱套了。对于生命圆满来说,即使得了这种所谓的迷乱症,又有什么关系呢。难怪把老聃气得直发感叹:“鲁之君子,迷之邮者(自己迷得比别人还严重),焉能解人之迷哉!”

最后,列子通过“燕人还乡”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常人的心理和情感的真相。一个真正对家乡父老怀有真情实感的燕人,只是被同行者诳了几下下,知道自己被诳后还感到非常惭愧,而真正回到了久违的家乡,看见自己的老家和先人的坟墓,悲伤之情反而变得微乎其微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情感只是基于过去而已,并不被现在和未来所赏识,况且,情感只是内心与外物的相互作用,一种物质性和生物性的心理反应,一个虚幻的表象而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怎么可能在我们身上长存永驻呢?美好和温暖,支持和帮助,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等等,恐怕只是善良者的一厢情愿呢。

总而言之,人类的情感只是服务生命、修炼精神、生发正能量的工具而已,而不能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离开了生命的修炼和提升,离开了以养命、延命为核心的正义、大义,情感还有什么意义呢?常人的现实生活表现,在这里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关注生命,修炼生命,提升生命,才是人生的真正方向、目标和意义所在。

其四、物人:觉醒与睡梦

列子书中的代表者是尹氏、郑人薪者、傍人、室人、逄氏、宋人、杨氏等。物人尚未觉醒,过着非梦非醒、压力山大、“扰扰万绪”的生活。

周穆王篇:晶莹剔透的生命解析(2)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生,首先是一种体验。所以,当我们无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时,退而求其次,若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真情实感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我们终生陷进物欲世界而不自知,或不能自拔,那该有多么遗憾呀。

比如尹氏。“大治产”,很成功,“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然而,每天逼着体弱无力的老役夫做苦工,因为“心营世事,虑钟家业,心形俱疲”,把自己搞得天天做噩梦,梦中挨打受骂,像老役夫白天做苦工一样,“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难以休息,痛苦不堪。如此而积聚那么多财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郑人“薪于野者”。捉到一只鹿,先藏了起来,才过了半天,就找不到了,结果以为自己并没有真正捉到过一只鹿,而是做了一个捉鹿的梦而已。因为心有不甘,晚上又梦见了自己藏鹿的地方,以及取走自己鹿的人,却对自己的梦坚定不移,为跟人争鹿,打起了官司,真是醒梦不分了。可是,为什么会如此呢?难道不是迷在“鹿”上,迷在生计上,迷在物质财富上了吗?倘若平时稍微关爱一下自己的身体状态、生命状态,让自己稍微放松一些,至于如此吗?

更有甚者:傍人和室人取走了人家的鹿,根本就没想着去核实情况,而是直接据为己有,结果被人家追上门来,还打上了官司。何以至此?恐怕我们已分辨不清,他们是醒梦不分,还是明抢实夺了,岂不是受害更深?亦更甚者:作为一国之君,郑君看了士师报上来的争鹿的卷宗,竟搞不清士师断案是真有其事,还是梦中断案,抑或是凭梦而断案了。难怪篇末老子感叹道:“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

总之,人类的四种人生命运及其待遇,皆微妙玄通,发人深省,更将人类局限在了迥然不同的世界里。那么,面对命运的选择,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穆王篇:晶莹剔透的生命解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