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家喻户晓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开明的父亲,教育出了九个优秀的孩子: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

梁思永、梁思忠:考古学家

梁思庄: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宇:经济学家

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先生每日做学问,成天忙到被各行各业,各所高校请去演讲,却也不忘记自己已是多个孩子的父亲,随时都不忘记教育孩儿们成为一个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这位慈爱的父亲,也十分深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论女孩儿还是男孩儿,但为了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也只能考虑大局,将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到国外去深造。为了维持生计,还要每月按时给孩子们寄生活费,先生也只有不断做学问,写文章,去各所高校演讲。长期不在孩儿们身边,作为父亲更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健康,其次才是学业,所以每每都是家书不断,不仅要求孩子们随时向自己汇报学业情况,更要求实事求是的汇报身体健康状况,好在在先生的谆谆引导下,孩子们都不断的走上正轨,无论是做人的品行还是专业的研究。

        当孩儿们渐渐学有所成,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先生也是以一位慈父的态度,给予孩子们无尽的尊重与祥和的建议。长女思顺与女婿希哲的婚姻也是受到先生的大力支持,并且鼓励他们相互在学业上扶持对方,在希哲事业上遇到瓶颈时,不仅作为岳父给予莫大的鼓励,同时告诫女儿思顺也应该百般安慰才是,全然将女婿当成自己的孩儿一样对待。

        在长子思成车祸后,安慰思成健康第一,本该是思成、思永一起赴美求学,考虑到思成身体状况欠佳,便推迟一年出国求学。住院期间,引导思成读《论语》、《孟子》、《资治通鉴》,利用这等闲时多读点中国书也很好,迟一年亦无甚要紧耳。

        后来思成和薇音在美求学时,因林家变故,微音父亲去世,先生同样告诫思成,首先自己要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微音遭次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才能安慰她。同时,因微音初此变故,愿意支付微信在美求学的全部费用,全当多一个爱女。

        先生如此博爱的精神也为孩儿们做了榜样,孩儿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得到父亲的引导和解决办法,方可安心求学。

        在五个孩儿相继留学美国时,一封封家属中无时无刻不体现了先生对孩儿们的谆谆教诲,常常告诫孩儿们,做学问应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教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无论工作还是做学问,易而是生存,都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做”。总是随遇而安,不必事前干着急。先生虽然挚爱每一个孩子,但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孩儿们能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磨炼出来。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先生身上的这一品德才是当代社会中为人父母者最应该学习的。先生常常告诫孩儿们,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所以常常以自己做为孩儿们的榜样,“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在引导孩儿们远学专业时,先生也是极其理性的,虽然先生自己已经十分博学,可也并非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儿们,而是告诫孩儿们,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凡学问没有哪样不是好合自己式,和自己意兴最相近者,便是最好。当发现孩儿们所学专业太单调时,又鼓励孩儿们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因怕所学太专门之故,将生活也并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然生活中应享的乐趣也会消减不少。

        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社会坏,我们切不要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朋友之间,最好是互相劝导切磨,所谓“相观而善”。

        读完一封封家书,好似如沐春风,回味无穷,先生对于孩儿们的慈爱之心溶于笔端,虽时过近百年,仍可为当今父母所学习和借鉴。虽说是一封封家书,表面是讨论家中大小琐事、杂事,字里行间即是慈父也是益友,挚诚的关爱,活泼而又亲热,庄重而不迂腐,令人感动。先生刚健笃实的儒家人生观,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读《梁启超家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11.18

                                        于重庆图书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梁启超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