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科学家庭育儿”,选择“置顶公众号”
你与秒抢礼物、自律学干货,只差一个“置顶”按钮
文 |Miss柳
“有趣”一直是种稀缺品质。
01
无趣,比变老可怕得多
闺蜜相亲回来,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感觉自己老了十岁。”
相亲男是她在某婚恋APP上认识的,34岁,相貌尚可,工科出身,创业公司技术骨干,有房有车,无婚史,在相亲市场上绝对属于抢手货。一来二去地聊了几句,感觉不错,于是约在一家日料店见面。
结果,她见到了一个没精打采、穿着随意的大叔,头发还有那么一点凌乱。
寒暄完毕,话题自动切入了彼此的兴趣爱好。
闺蜜是资深驴友,热爱各种运动,假期不是到处游山玩水,就是去参加马拉松。每次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两眼放光,豪情万丈,极具感染力。
可是,在这位大叔面前,她居然聊不下去了。
当她声情并茂地描述在印度搭顺风车的惊险故事时,他面无表情,昏昏欲睡,偶尔发出一声“嗯”,表示他还在听着。
问他喜欢什么,他一愣,迷茫地摇摇头:随便啦。忙着工作,哪有时间培养什么兴趣?休息的时候就上上网呗。
从头到尾,大叔只主动说了三句话:
最好今年年底结婚,你可以不用工作,我养你。
你家住北环是吧?我刚在南郊买了房,你父母不会介意离得太远吧?
我们要一个孩子就行,二胎太麻烦了。
这顿饭,让闺蜜第一次体验了什么叫度日如年。
大叔对她印象倒是挺好,还夸她年轻漂亮有活力,说以后生出的孩子肯定健康聪明。
后来,又约了她好几次,被拒绝后,非常不理解她的冷淡:我说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啊,结婚不都要考虑这些吗?
世界上最无法企及的距离,就是一个人正意气风发,另一个人已暮气沉沉。你向往海阔天空,他却早已圈定好了一个蜗牛壳一样的安全区,寸步不离。“生活”和“活着”,毕竟是截然不同的。
生气勃勃的状态,要靠幸福感和成就感来支撑,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放弃了充满激情的“我喜欢”,只留下冷冰冰的“我应该”,自然会流露出一股无趣的气息。
类似的气质,我在前同事小婧身上也看见过。
那时我们都是职场新人,在一家国企悠闲度日。上班无事可做,她加了十多个同城相亲QQ群,寻找着可发展的潜在目标。
几乎每隔半个小时,都要听她咬牙切齿地抱怨几句:
现在的男生,自己什么都没有,居然还想找女朋友?也不看看你自己养得起吗?
那些95后小姑娘也太心机了吧,稍微有点层次的男人都被她们挖走了!
什么叫一起奋斗?女人结婚不就是为了花老公的钱吗?
我离职后不久,她找到了一个肯送她各种奢侈品的男朋友,可是,好不容易到了谈婚论嫁阶段,又因为彩礼和房产证的问题不欢而散。
最近一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大型MALL里面。随意聊了五分钟,我就立刻听说了前单位的各种八卦和同事隐私,以及无比刻薄的评论。
20多岁的大好年华,在市侩、戾气、敌对和抱怨中白白损耗着。每向外投射一分不满,内在的力量就随之削弱一分。
想变得无趣,有两种立竿见影的方法。
一种是把所有的“应该”奉为圭臬,直接放弃喜好和激情,画地为牢;另一种是物化自我,否认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试图依赖他人却又不断抱怨他人,直到被负能量拖垮。
02
“了无生趣”的状态是如何炼成的?
无趣是一种压抑自我的生活状态,不分年龄,不分阶层。
我见过20出头的小姑娘,总是宣称“我都看透了”,放弃了无数大好机会,一天又一天地混着日子,面容僵硬。
我也见过80多岁的摩登老太太,一生坎坷流离,几度失去所爱的人,可直到现在还充满好奇地体验着各种新鲜玩意,笑颜如花。
为什么人会变得无趣?
大多数时候,是因为过度认同并自动代入了某个无趣的角色,取消了有趣的可能性。
典型的无趣角色,有以下四种。
1.被生活压垮的人
小时候,父母谆谆教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这个看似挺励志的信念,如果被过度引申,就变成“我没有资格做喜欢的事情”、“我没有资格感到快乐”、“我不能走任何弯路”。
把精力都用在向外寻求安全感上,为了车子房子和户口舍命奋斗,一分一毫地攒着所谓的人生标配,却无暇关心自己是否真的乐在其中。
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上,很少看得到生动可爱的面孔,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板着脸、低着头,带着随时可能引爆的焦躁和怒火。
忙碌与压力,就这样被拿来当做不善待自己的绝佳借口。实在撑不住了,就用高强度的娱乐和重口味的食物来宣泄,在暂时的麻木之后,疲惫地回归正轨。
可是,屏蔽了风险和误差,也就失去了快感。
2.家庭矛盾调停者
在个案咨询中,我遇到过不少“懂事的小孩”。
他们往往出生于不那么和谐的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调解家里的各种矛盾,沉稳乖巧,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让亲戚朋友啧啧称羡。
可到了青春期,在同龄人都跃跃欲试地探索新世界时,他们依然留守在家里,即使心有不甘,也继续努力充当家庭关系的黏合剂,不敢成长为独立的成年人。
懂得如何照顾和安抚父母的情绪,唯独没有能力爱自己。
懂得如何让父母开心,唯独无法取悦自己。
乖到让人心疼,说的就是这样的生存状态。
3.苦大仇深的怨妇/怨夫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爸就是典型的渣男。”
说出这句经典台词的是一个23岁的女孩,眼睛里满是冷漠和厌恶。
接着,她历数爸爸的种种不靠谱:不做家务,缺乏责任心,过度风流,藏小金库……
她早就和妈妈站到了同一战线上,一起抱怨爸爸,一起商量着如何从他身上多“榨”出一点金钱或关爱。
在她喋喋不休地声讨她爸爸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女儿,而是一个满心怨恨的妻子。
也就是说,她自动代入了妈妈的角色,以妈妈的视角来看待爸爸。
事实上,她的爸爸虽然无力好处理夫妻关系,却一直在用近乎讨好的方式对待女儿。经常打电话发微信关心她,给她买各种各样的奢侈礼物,偷偷塞零花钱,尽可能满足她提出的所有要求……
而她要么当面指责他,要么拒绝与他交流,要么贬低他的付出,还把对他的不满投射到了所有男性身上。
于是,她再也无法谈一场妙趣横生的恋爱。每一段关系都开始于过度期待,终结于抱怨与指责。
4.与美好无缘的灰姑娘
贫穷会遗传吗?
不一定。
但深深的匮乏感,会在血液里流淌。
在《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妹妹罗子群就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困窘的生活姿态。
认为自己不够美,不够能干,除了拖着不争气的老公一起走向暗淡的未来之外,没有任何更好的选择。
带着这样的信念,每一秒都是折磨。
自身生活不如意的父母,往往会无意识地把悲剧角色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也很容易“入戏”。
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悲剧轮回,就源于投射游戏。
最终,孩子自动否定和放弃了内心的渴望,过上了一种足够熟悉却并不舒服的生活。
被焦虑席卷,被“过去”所困,被恐惧吓得一动不敢动……这都可能抽干一个人的生命能量,让人迅速枯萎,麻木无感。
而无趣的本质,也正在于不能充满热情地做自己。
03
如何活得有趣一点?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迅速走红之后,又很快沦为“背锅侠”。
所有悲剧剧情,好像都可以追溯到早年的创伤和缺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还能有什么选择?
一边抱怨、诅咒,一边过着最沉闷的生活,沉湎于悲催的人设中。
原生家庭是一种“不可抗力”,既不是我们所选择,也并非我们所能改变。
而对原生家庭的过度执着,只能导致对“受害者”角色的盲目认同: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尊重自己,像个橡皮人一样活着。
因此,那些特别爱吐槽原生家庭的人,总是无趣到让人抓狂。
能不能对自己负责,主动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有趣和无趣的分水岭。
前些天,一个即将毕业的男生在微信后台留言给我,说前途茫然,看不到希望,不知何去何从。
问他有没有想做的事情,他回答:现在是别妄想了,等以后发财了,就去环游世界。
这句话,我听过不下50次。说话的人说完了,也就抛到了脑后,并不怎么当回事。
如此遥远而模糊的“梦想”,根本不足以支撑你度过庸碌无奇的日夜。
“任性”地做一点能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到底有多难?
有人认为,要等到银行存款超过7位数,才有这份底气;
有人坚信,如果坐不上公司高管的位置,一切想法都是笑话;
有人把期待投射到另一半身上,想着一朝一日嫁个有钱人,然后放心大胆地“为所欲为”;
还有人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因为我不是富二代,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有趣”一直是种稀缺品质。
可是,当你列出一个梦想清单,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事情当下就可以着手去准备,而且已经有了一些资本。
图注:摩西奶奶和她的作品
名满天下的摩西奶奶操持了一辈子家务,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美术训练,却凭借感觉画出了充满灵气的作品,在80岁那年举办画展。
有人问她:你为什么选择绘画?是认为自己在画画方面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她说:“绘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实。假如绘画至今,我依然默默无闻,我想现在的我依旧会过着绘画的平静日子。”
摩西奶奶所渴望的是“保持充实”。她之前用的方法是刺绣,后来才因为身体原因改为绘画。由始至终,肆意享受着绘画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并不在意是否能取得多大成就。
那些能让你瞬间产生热情、轻而易举进入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既不必立刻辞职,以它为事业,也用不着逼着自己功成名就,只要好好活在当下,安心笃定地享受它给予你的乐趣就好。如果机缘巧合,它能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那就算得上意外收获了。
我们追寻美好事物,不过是为了体验这种感觉。
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不了多少钱。
而且,在别人忙着传播闲言碎语、抱怨社会不公的时候,你用心爱的事物来滋养、款待自己,时间久了,美容效果比玻尿酸肉毒素好得多。
是你内心的喜好和渴望,一点一点拼出了生动立体的你。
而真正的有趣,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清醒的认知、取悦自己的勇气,以及随时随地享受人生的能力。
-END-
作者介绍:Miss柳,签约作者,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企业PR,咨询师。喜欢神秘学,好奇心强大,在动荡世界里安然享受人生。转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ID:xinzhizhunvxing)。
有趣的人
不论年龄多大,都能活得很浪漫!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