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拉面甲天下 博爱原来是老家

(记者陈作华)兰州拉面香遍全国,有着“中华第一面”的美誉,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式三大快餐之一。然而,兰州拉面与我市博爱老汤牛肉面之间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奇缘。3月15日至20日,《焦作日报》《焦作晚报》记者、博爱县商务局负责人、市餐饮协会工作人员及餐饮企业代表组成考察团专程前往甘肃兰州,探寻这段发生在200多年前的餐饮文化发展史上的传奇。

兰州拉面,又称兰州牛肉面,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著名风味小吃。此面以牛肉软烂、汤清味香、面条筋道爽口、辣油红艳、萝卜白净、香菜翠绿等特点而广受天下食客青睐。兰州人将自己的城市特色概括为“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其中“一碗面”即为牛肉面,足见此面在兰州人心中的地位。

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LOGO故事》栏目曾对兰州拉面与焦作的历史渊源关系给予报道:“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创立了:马家大爷牛肉面,使得牛肉面成为兰州坊间经典美味小吃,后经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近来,有关兰州拉面与博爱小车牛肉老汤扯面的历史渊源再次成为餐饮界、媒体及网络热议的话题,《河南商报》《焦作晚报》曾刊发多篇文章进行报道。

而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这一话题竟引出了陈维精的后人。定居兰州的陈九如先生从网上看到热议兰州拉面历史渊源的帖子后,立即与本报记者取得联系,说明自己就是陈维精的第六代孙,祖籍博爱县柏山镇苏寨村,并以家谱、碑刻等实物证实陈维精、陈和声确有其人,由此进一步印证了人民日报关于兰州拉面与怀庆府历史渊源的相关报道。

博爱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发掘我市餐饮文化,县政府委派该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会同本报记者和市餐饮协会、餐饮企业等相关人员一道前往兰州,面见陈九如,进一步发掘和梳理这一尘封了200多年的餐饮文化奇缘。

年已65岁的陈九如先生向考察团一行详细介绍了兰州拉面与陈家老汤牛肉面的渊源关系。据他讲,其祖上在清中期之前世代从事厨业。在长期制作小车牛肉过程中,陈家先人摸索出了由23种配料组成的煮肉秘方。用此秘方做出的牛肉香烂可口,煮肉的汤汁更是诸味和谐、香气扑鼻。之后,陈家又以这种煮肉的老汤推出了老汤牛肉面。

再后来,陈氏家族培养子弟读书。至清嘉庆年间,陈维精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在京读书期间,陈维精将老汤牛肉面的配方传与同门东乡族马六七。而之后与回族厨人马宝仔一同对此面进行改良、创新乃至定型的陈和声,即为陈维精的孙子、陈九如的太爷。

陈九如说,其祖上陈维精曾写给赴甘肃的儿子、孙子一封家书,名曰《维精送字位林孙和声西行手记》。这封家书采用叙事抒情的手法,把制作老汤牛肉面的配料秘方暗藏其中,并嘱咐要世代保存好这封家书。此后,这封家书便在陈家代代相传。陈九如虽然一生从事科技工作,但仍常在家中煮肉做面,招待地方各界客人前来品尝。

在兰州街头,考察团一行在多家牛肉面馆内的宣传招牌上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兰州牛肉面始于清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怀庆府河内县清化镇(今河南省博爱县境内)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陈九如说,一些牛肉面馆为证实自己的拉面正宗,多引用这段历史资料进行宣传。但不管出处怎样,兰州拉面之所以成为地方名吃,并走向全国,广受青睐,必是结合兰州水土、配料,逐步改良、完善、提高起来的,它是餐饮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的结果。

在兰州考察期间,考察团还面见了兰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田修武先生。田先生曾负责商务工作,对兰州拉面的情况很熟悉。据他介绍,兰州市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市民早餐问题,曾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引导发展牛肉面,兰州市面上的牛肉面馆曾达5000多家。遗憾的是,兰州拉面至今没有专门史志。

陈九如说,近来网上出现热议兰州拉面历史渊源的话题后,兰州市餐饮协会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并邀请他到会发言。

陈九如对考察团一行表示,作为对家乡的回报,他愿意无偿献出牛肉老汤面的秘方,支持家乡发展特色餐饮业,让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让广大父老乡亲足不出市便能品尝到正宗的兰州拉面。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

马家大爷牛肉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兰州拉面甲天下 博爱原来是老家)